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桓大司马站起身,当着众人的面对郗愔行礼,道:“此前多有误会,今番大军得以脱险,全仗方回高义,请受温一拜!”
“大司马这一礼,愔不敢受。”郗愔侧身避开。
“方回何意,莫非仍计较温前番过失?”桓温面有不愉。
“非也。”郗愔摇头,正色道,“立功者另有其人,故愔不敢受大司马一拜。”
“另有其人?”桓温诧异。
“然。”郗愔抚须笑道,揭开谜底,“不是旁人,正是奉大司马之命,率千人为大军殿后的旅威校尉桓容!”
此言既出,众人齐齐转头,目光聚向桓容。
“此事需从几日前说起……”
郗愔无意占他人之功。
经他口述,桓容有勇有谋,发现胡人诡计,立即向大军送信。
为证明消息确实,郗刺使派人探查,确定鲜卑确有埋伏,方才告知桓大司马,定议将计就计,给鲜卑一个教训。
“桓校尉不赀之器,拔群出萃,大司马秉公正义,为报国恩,父子临阵,实乃我辈楷模。”
郗愔道出实情,赞扬桓容的同时,对桓大司马的“一心为国”和“慷慨大义”大加赞扬。
桓温被“夸”得肝疼,却硬是没法反口,只能继续疼。
一番话说完,郗愔扫过众人,明显表示:事情到这个地步,诸位还要继续装糊涂,不做出些表示?
帐中多是一方大佬,人精中的人精,哪会不懂他的意思。
暗中咳嗽一声,彼此交换眼色,打算卖郗愔这个人情,开始众口赞扬桓容,追捧桓大司马,将事情就此定性,不给有心人挑刺翻盘的机会。
被如此赞扬,桓容脸色发红,很不好意思。
桓温同样脸色涨红,究竟是喜是怒,唯有他自己知晓。
郗愔牵头点火,众人帮着拾柴,火堆升起来就不会熄灭。
有诸州刺使见证,桓容的功劳板上钉钉。桓大司马再不乐意,也得当场做出表示,等回到建康,第一时间为他请功。
“可惜被慕容垂和慕容冲走脱。”一名刺使道。
此言一出,帐中顿时一静。
出言者状似无心,听话者却十分有意。
先前的枋头大捷,今日的深涧之战,众人都有眼睛,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抓住慕容冲的是谁?
桓容。
给慕容冲逃跑机会的又是谁?
桓大司马。
认真追究起来,不是桓大司马将人要来中军,好吃好喝的招待,又派医者为他治伤,慕容冲未必有力气逃走。
慕容冲没跑成,自然无法救走慕容垂。
想到这里,众人都开始不淡定,看着桓大司马的目光变得诡异。
不是桓大司马此举,说不定真能抓住这对叔侄,就此创造历史!
桓大司马如芒在背,郗愔则老神在在,看一眼最先出言的刺使,眸光微亮。
北伐至今,虽未攻下邺城,也没拿下几个州郡,但两次击败慕容垂,同样成果斐然。百姓不知内情,必然归功于大军统帅,以为是桓大司马用兵如神。
回到建康之后,桓元子声誉大振,处尊居显,难保不会对晋室下手。
郗愔十分清楚,一旦桓温下定决心,绝不会半途而废。想要保住晋室,就不能让他有这样的机会。
北伐的结果不能改变,但功劳属谁倒可以做一番计较。
慕容冲逃走是最好的突破口。加上桓熙贪墨军粮,督帅屡次调兵不公,赏罚不均,都能引来众人反弹。
计划看似粗陋,却往往更加有效。运用得当,借机拉拢几方势力,联合同桓温对抗,非是不可能。
桓元子处心积虑,欲借北伐之势登上九五,开国建朝?
还要看他答应不答应!
郗愔下决心削弱桓温的声望,在北伐功劳上做文章,桓容成为直接受益人,回到南地之后,赏赐绝不会少,官位乃至爵位都将升上一升。
桓容十分清楚,自己是被利用。
但这种利用不是没有价值,既能得实在好处又能给渣爹添堵,何乐而不为?
于是乎,桓容摆出谦逊姿态,得诸位大佬交口称赞。桓温令众人失去青史留名的机会,引来无数白眼。
临到傍晚,众人散去。
桓容叫来典魁和钱实,命他二人清点车上的肉干,分批送出去。
“北府军和各州刺使都送一些。”
“大司马那里?”
“阿父出公忘私,我又岂能徇私?自然是不送!”
渣爹想要?
没问题。
不过亲父子明算账,拿钱来买!
桓容大义凛然,钱实和典魁面面相觑,不约而同看向两位舍人。
荀宥和钟琳咳嗽两声,同时转身望向夕阳。
“今日无雪,天气晴好。”
“果然很好。”
“府君愈发睿智了,幸甚。”
“不错,幸甚。”
两名舍人望天感叹,表情无比欣慰。
钱实和典魁先前还有几分明白,被这一绕,登时满头雾水。
这都哪跟哪?
难怪军中士卒皆言,情愿和胡人拼刀子也不乐意听两位舍人说话,心累!
第九十一章 归晋
十几车肉干送出,桓容收获众多诸位大佬友谊,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
殿后的两千人调入北府军,顺利得超出想象。
桓大司马有心阻拦,不用郗愔出面,各州刺使纷纷出面,三言两语就将桓大司马的话堵了回去。
“友谊”的威力可见一斑!
诸位大佬言语交锋时,桓容有幸旁观几次,从头听到尾,基本只有赞叹鼓掌的份。
参与进去,说上几句?
就事实而言,他还是继续做跳跳虾比较实在。
不到相当级别,没有丰富的“官生”经历,贸然开口的话,绝对会被绕到沟里,想爬都爬不起来。
“还是太嫩啊。”
坐在武车里,咬着阿黍特制的肉干,欣赏车外风景,桓容发出如是感叹。
深涧之战后,晋军清理过战场,短暂休整一日,随即整合队伍,由汝阴南下,顺陆路进入淮南郡内。
吸取之前的教训,桓大司马抛弃怀柔手段,再无意优待俘虏。
若非如此,必定遭到更多白眼。
悉罗腾在战场坠马,侥幸未死,重伤被擒。
医者简单看过,固定住断骨,简单包扎止血,悉罗腾就被五花大绑,捆在临时赶制的大车上,由同样被俘的鲜卑伤兵一路牵拉,随大军南行。
深涧一战,晋军伤亡超过万余,死者多被就地掩埋,伤者经简单救治,轻伤随军步行,重伤由担架担负。遇伤势太重,均由大车运送,有医者看护。
换做以往,伤兵极少有此待遇。
遇上伤势过重,尤其是断手断脚,基本只能等死。
桓容调入北府军后,同刘牢之商议,请示郗刺使,临时拼凑出木车担架,并集中营中的医官,对伤者进行救治。
北府军带头,诸州刺使见到效果,开始有样学样。
桓大司马知晓此事,破天荒的发下一批伤药,让桓容好一顿惊奇。
饶是如此,因条件限制,每日仍有伤兵死在路上。
看到路边掩埋的尸骨,桓容再次认识到了乱世的残酷。对这些士卒来说,即便拼死走下战场,也未必能活着归乡。
于此,军队的将官士卒早已经习惯,甚至有些麻木。
见桓容盯着路边的新坟,刘牢之策马走过,挡住他的视线,道:“世事如此,容弟总要习惯。”
习惯吗?
桓容看一眼刘牢之,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他以为自己逐渐习惯这个世道,能对胡人痛下杀手,已经足够心硬,然而……
叹息一声,桓容拉起车窗,靠在车壁上,缓缓闭上双眼。
军队过淮南,当地太守率郡内官员出迎,并备下酒水炙肉犒劳大军。
“天威之师,此番两场大胜,使得贼寇丧胆,实乃汉家之幸!”
淮南太守姓周,出身兴郡士族,与教导桓容的周氏大儒是族亲。
桓容得阿黍提醒,特地下车见礼。
周太守年过耳顺,一把长须垂过胸前,眉目疏朗,一口标准的吴地官话,笑容里带着亲切。
“从兄曾言,郎君抱宝怀珍,瑚琏之器。今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
“使君过誉,容愧不敢当。”
“当得。”周太守道,“今次北伐,郎君临阵不乱,生擒贼寇中山王,实是智勇无双。”
桓容面色微红。
别人不晓得内情,他自知自事,能抓住慕容冲,半数是靠运气。
“郎君甘冒危险,为大军垫后,窥破贼寇奸计,及时送出消息,助大军冲破重围,可谓大功!捷报传回建康,朝中上下皆言,郎君有班定远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