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武升官,军吏升级,庶民给钱。
    最后一条是在孟清和的的建议之下加上去的,草拟告示的解缙很不以为然,区区一个武官竟在此指手画脚?思及自己新投燕王,立足未稳,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燕王攻下内城之后,发布了捉拿奸臣的告示,并没进皇宫,反而带兵进驻龙江,下令不得扰民。
    很多人看不明白燕王此举的意图,看明白的却闭口不语。
    燕王以退为进,单看天子如何选择。
    生还是死,全在一念之间。
    翌日,天刚明,皇宫突然起火,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朱棣闻听消息,立刻赶往皇宫,至东华门时,火已扑灭。
    满面乌黑的守军跪在朱棣马前,“禀殿下,火自奉天殿起,卑职赶到时,天子,皇后及太子均已葬身火海。”
    听到消息的魏国公徐辉祖长叹一声,跪在徐达的神位前久久不起,直到深夜。
    寺庙道观的钟声又一次在京城内外响起,向天下宣称,建文皇帝已然大行。
    站在奉天门前,孟清和心中有个疑问,建文帝真死了吗?
    目光转向负手而立的燕王,慢慢垂下了双眸。
    钟声已响,穿着龙袍的尸体也已找到。无论朱允炆是不是还活着,大明的建文皇帝,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都已经死了。

    第一百零一章 暗潮

    建文帝驾崩;不管真崩还是假崩;皇宫都需要一个新主人。
    国不可一日无君;天下不可一日无主。
    建文四年六月丙寅;群臣上表,叩请燕王入奉天殿;祭祀太庙,继皇帝位。
    “为宗社民生;天下岂可一日无君?殿下奉高皇帝遗训,靖难扫除奸臣,功在千秋;当正天位,承太祖万世洪业!”
    靖难清君侧的旗帜早被高高挂起,周公辅政的口号也被扔到一边。
    皇帝人选中,群臣无一例外的忽略了建文帝的儿子。
    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少主容易被奸臣蒙蔽,建文帝就是前车之鉴!燕王殿下是太祖高皇帝嫡子,文韬武略,天生圣人,绝对是皇位的最佳继承人。
    文臣的一张口,一支笔,骂人时像锋利的刀子,反过来却能使人通体舒泰。
    解缙,胡靖等人笔下生花,劝进的文章一篇接着一篇。不单呈送到燕王面前,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广发民间,推动强大的舆论攻势,证明燕王继位是顺应民心,是大势所趋,是国家的必须。
    舆论已成,文臣再上表,燕王仍不应,并言:“孤为国家社稷,起兵清君侧,不意少主不亮孤心,自绝于天。孤甚愧,伤矣。天子之位当择德才兼备者。孤才疏,岂敢负荷。”
    简言之,他起兵造反是为皇帝好,结果皇帝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自焚死了。他很羞愧,万分的伤心。没心思当皇帝。皇帝谁当,另选吧。
    话说得漂亮,姿态也很诚恳,但能当真吗?谁当真谁是傻子。
    文臣劝道:“殿下,您就是德才兼备之人,天下还有谁比您更有才?”
    燕王摆手,“孤才疏,很是才疏。”
    文臣再劝:“殿下,您乃高皇帝嫡嗣,您不负鼎谁来负?”
    燕王仍摆手,谁来负他管不着,总之,他不负!
    文臣急了,殿下,谦虚两次就行了吧?快点继位,咱们也好恢复生产,重新开工,建设国家不是?
    燕王不语,沉默,坚持顽固不化。
    文臣没辙了。
    天下人都知道燕王起兵就是奔着皇位来的,如今建文帝崩了,登上九五的道路扫清了,他却突然撂挑子,把到手的果实扔出去,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
    朱棣想当皇帝,一直都想。
    朱标死后,洪武帝选了孙子继承大统,朱棣很不服气。
    凭什么?
    论才干资历,论对国家的贡献,朱允炆哪一点比得上自己?
    一个黄口小儿,成日里只晓得同书生为伍,之乎者也,能处理好国家大事?
    朱棣心中的火苗一直在烧,加上道衍在一边煽风,建文帝不停递柴,火越烧越旺,一路从河北烧到江苏,烧进南京,阻拦朱棣的所有一切都被烧成了灰烬。
    最后,建文帝的执政生涯也在大火中彻底结束。
    朱棣辛勤诚恳的造了四年反,为的就是奉天殿中的那张宝座,如今万事俱备,抬腿坐上去就万事大吉,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完全可以继位,改年号,宣布从今天开始老子就是皇帝,天下都是老子的。跟老子一起靖难的厚赏,和老子作对的一刀咔嚓,新皇帝新气象,这就是老子的风格!
    要是真这么个干了,他就不是朱棣,也不会是将大明的国势推向顶峰,震慑海外的永乐大帝了。
    大家都知道朱棣是在端着,如何才能架起让他满意的梯子,就是没能找对路。
    文臣三次上表,朱棣皆不应,最后,连面都不见了。
    站在朱棣的大营前,文臣想哭。当真是没办法了,总不能捆着朱棣推上皇位吧?再说他们也没那能耐啊!
    武将们冷眼看着文臣们蹦跶,很是沉得住气。
    直到文臣折腾了几个来回,燕王仍是不为所动,才联合勋贵一同上表劝进。奏疏内容很直白,也很实际,主题思想只有一个,殿下是皇位的当然继承人,除了殿下,无人能继承皇位。大家是粗人,只认殿下!便是建文帝活过来也哪凉快哪玩去吧!
    最后一句话才是关键,也真正骚到了朱棣的痒处。
    当然,奏疏上不会写得这么直白,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意思却十分清楚。
    武将和勋贵对燕王殿下情比金坚,义比海深。
    殿下,您就顺应大家的心愿,继位吧!
    武将之后,藩王也接连上表,同朱棣结盟的宁王和晋王更是言辞恳切。
    燕王推辞不过,肃然道:“公等如此,孤便返回北平!”
    众人面面相觑,这还不成?
    到底梯子要架到多高,燕王殿下才肯下来?
    能不能给个提示?
    京城的文武闹得沸沸扬扬,藩王们也没闲着,有心人会发现,无论闹腾得多厉害,其中都没有沈瑄朱能的影子。
    燕军中,只有房宽,邱福,何寿等人参与了上表,真正被朱棣视为心腹的将领自始至终保持沉默。
    朱能奉命督造皇陵,沈瑄奉命捉拿出逃的奸臣,徐忠负责京城的安全保卫工作,吴杰在攻打南京时中了流矢,卧床养伤,连兵权都交给了两个副将,很有韬光养晦的意思。
    燕王早晚会继位,朝中文武架起的梯子也够高了,仍未点头,不过是时机未到。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四年都过来了,还需急在一时吗?
    首先,建文帝必须妥善安葬。
    其次,列入奸臣名单的必须尽快抓捕,哪怕逃出京城,也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再次,派人去北平接燕王妃和世子入京,顺便把道衍和尚也带来,朱棣还有很多事要同他商量。
    坐在王帐中,朱棣有条不紊的下达着命令。
    此刻,他比任何时候都要冷静。
    多年的愿望即将实现,皇位近在咫尺,只差最后一步,必须做到尽善尽美。例如给朱允炆修造的陵墓,外观一定要大气上档次,必须让世人知道,做叔叔的没有亏待侄子。
    工程量很大,任务很艰巨,却难不倒朱能。
    从沈瑄手下把孟清和借调过去,顺便要去了燕山后卫随军的匠户,按照设计好的图纸,以最快的速度开工。
    按照严格标准,这纯粹就是个豆腐渣工程,百分百的样子货。
    考虑到入住的很可能不是朱允炆本人,为缩短工期,在工程质量上放宽,多少也能说得过去。
    何况,厚葬朱允炆不过是为堵天下悠悠之口。人往里面一送,陵墓一封,谁知道里面是白坯还是豪华装修?
    建文四年六月壬戌,陵墓竣工。
    翌日,被大火烧的面目全非的建文帝被安葬进皇陵,同葬的还有皇后和太子。
    随着墓门的关闭,建文帝时代彻底宣告终结。
    七月流火,燕王妃和世子朱高炽抵京,燕王亲自出迎。
    三日后,文武及诸王再上表,劝燕王继位。
    有文臣叩拜于地,大哭,“殿下,您要是不继位,臣就不起来了!”
    更有武将抽出刀子,抵在脖子上,大声道:“殿下,您若是不继位,臣就血溅当场!”
    在此二人的带动下,文臣痛哭,武将陈词,为了朝廷的和谐,为了共建美好社会,燕王不答应继位,誓不罢休。
    这一次,燕王没有再推辞,仰望蓝天,长叹一声,为了国家,为了黎民百姓,他只能负起这个重任,扛起大鼎了。
    众人正哭得起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