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考验的不是军队的作战能力,而是主帅的能力了。老洪一看胜负之势已成。任何一个军事统帅要不是疯子,都已明了。按原来的计划明军在形成合围之后应发起总攻。但清军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没有放弃。清人还没在明军面前打过败仗,他们也根本也没想过要被清军打败。也可以说清军当时的指挥员确实非常地疯狂。但他们不傻,知道自己不利。于是派人向明军求和。老洪这个老混蛋,老书呆子,居然相信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古话。他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军同同僚和生命安全,每天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等待着清军投降而按兵不动。老洪不怕清军增援,因为清人已无可战之兵。据可靠消息,留在清军大本营沈阳的只有一些老人和孩子,老的上不去能行马,小的拉不开宝雕弓,不足为惧。但到现在,形势却不再按老洪的思路发展。清军是疯子,跟日本兵一样,没有投降的概念。皇太极得知前方形势以后,立即将家里所有的男人带到了前线。明军想不到,七十多岁的满族老爷子,放下烟袋锅扔下拐棍,立即就能拿起弓刀上马战斗!就这样,清军又来了三万,打了明军个措手不及,救出了被围的清军。清军会合后,形势变得复杂起来,明军已失去了对清军主力围而歼之的战机。但就在这时,如果明军对清军发动总攻清军仍不是对手,因为他们没带什么给养,也没作继续作战的准备。但老洪这老书呆子又一次放弃了这个机会。他重新集合了军队,摆出了防守的架势。你的军人从装备,从人数,从军队的战斗力都战上峰,为什么不他妈的进攻啊!我靠,这个老废物!明军的连营从松山一直扎到海边,可说每个营区和防区的安排都是极其合理的,是无懈可击的,即使西方现在军事学家也打不出毛病来。可你们是来干什么的?明军的战略思想转了一百八十度,由全面进攻转入到全面防守。就在皇太极要领军回家时,发现了明军的这一变化。皇太极这个人很会心里学,他立即就了解了明军的作战意图。他只知道,清军不会防守。清军没有火器,也不会什么守城技术。这样一支大军如果开到沈阳城下,后果可想而知。而明军现在十几万大军住扎在平原之上,全面进入防御,对清军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就这样,一个是跟蚊子一样到处找人叮血的清军,跟一个搭着蚊帐等着挨叮的明军,下步该怎么办?你是皇太极也应该知道了。明军很强大,跟美军一样,从军队建制到指挥都很先进。但有个问题,就是管得太死。书生们规定了大量的纪律和各种夫定,下层指挥员和是无权调动军队的,没有符节任何人无权调兵,除老洪外没人能下命令,因为没有令旗没人听你的。于是庞大的明军就象一只呆在冰箱里的大象,被只有他们一半数量的清军一点点从容的包围了。一般来说,十倍于敌才可包围敌人,可清军就这样以五六万人包围了十五六万的明军。明军居然等着包围。为什么明军没动呢?因为他们每天在开会。明军开会不象清军那样乱哄哄,谁都可以发言,谁都可以进来。他们是有严格的等级的。开会有开会的程序,一开就是一天。主要的议题就是如何应对清军。以吴三桂为首的主战派要求赶紧进攻,虽已失去了全歼清军的机会,但打败清军还是没问题的。但他身份不够,不能参加会议,只能跟他的上级讲,然后由他的上级向老洪转达意见。但老洪下不了决心,后来进攻无望,清军正在调动,基层军官有反映。吴三桂知道清军正要包围明军。老洪把他骂了,说小吴不懂军事,不要捣乱。这么少的清军怎么可能包围一倍于他们的明军呢?老洪气得让吴三桂回山海关。但这时想回山海关也不可能了,因为清军完成了包围。清军就在明军的眼皮底下挖壕沟,最近跟明军只有百米。不用放枪,射箭都射到了。吴三桂及他们这些基层军官都请令出战,消灭面前的清军,但老洪就是不下令。他没下令,明军就看着清军挖沟。我想他们跟挖沟的清军应该是聊得不错。后来老洪派出的各路探马回报说四周都是清军及他们的沟,已出不去了。这时小吴又要求集中军队,突围。以声东击西等战术扯开清军的防线。但老洪还是不为所动。可见他的老年痴呆症多么严重。等老洪终于知道取胜无望时,形势已到了明军已无法自保了。老洪终于决定突围。但突围的战术和布置还没完事,清军就发动了总攻。明军得不到具体的指示,连清军攻上来是不是可以放枪,可不可以射箭都不知道。等前方的明军被人屠杀时,中心的明军望风而逃。吴三桂是有准备的。他的关宁铁骑只听他的,他可以没有令箭而调动手下部队。因此他连老洪面都没见,就按自己事先计划好的方向突围而去了。吴三桂带走了三千军队。这三千人是这次战役的仅有的幸存者。明军组织不起防守,没有将令,各自为战。最后全军覆没。
  所以说明军本身战斗力不差,差就差在体制上。象洪承畴这类人纸上谈兵,写论文,摆阵势,绝对是高手。但他不是军人,连民兵都没当过,没有实战经验,怎能具有军事眼光,怎能在战场上抓住战机?清军虽然连战图都不会画,也看不懂,但他们每天骑马转悠,地形方位都装在脑子里。从皇帝到士兵都是军事家。
  所以,在今天,我们不能忘了这场战役。这是血的教训。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军队,培养一批职业化的军人,建立完善灵活的军事指挥体系是多么重要啊。当然,这一切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国家要强大,要民主。兵者,凶也,死生之地,不可不察啊。' 转自铁血社区 bbs。。com/ '
  ' 转自铁血社区 bbs。。com/ '
作品相关 复社四公子
 更新时间:2009…8…16 12:48:39 本章字数:4997
  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明亡后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还有他们的好友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却耐不住寂寞,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而且只进了副榜,侯方域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确实才华横溢,却因为变节而为人不齿,还连累了其他三人,使一些人认为复社四公子都是只知空谈的书生,而且都是软骨头,而与他们同时的顾炎武当时名声远不如他们,但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话,让后人把顾炎武的地位远放在四人之上,其实除了一个侯方域,其他三人无论在气节,学术上都与顾炎武不稍多让。下面是几人的简介。
  陈贞慧(1604~1656) 字定生。宜兴(今属江苏省)人。父亲陈于廷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官左都御史,反对“阉党”,曾受迫害。儿子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在陈贞慧死后多年,陈维崧才参加了清庭的科考,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陈贞慧曾中乡试副榜第二人贞慧也是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檄》,揭贴于南京,为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狱。入清不仕,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陈贞慧文章婉丽闲雅,兼擅骈散两体。记载掌故及纪念明末“清流”和殉难人士的作品,多寄托故国之思。又《痛史》及《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第一辑,收录《过江七事》一种,专记弘光朝的史事,也题为陈氏之作。 
  著有《雪岑集》、《皇明语林》、《山阳录》、《书事七则》、《秋园杂佩》等;后三种,收入《太仓先哲遗书》,合称《陈定生先生遗书三种》。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别号多种,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
  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属安徽省枞阳县)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医学、地理、军事,有《全边略记》、《周易时论》等著作,《明史》有传。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