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莺莺心里记下爱聊这个讯息,等到晚上王氏特意来看她的时候就顺势说起来:“娘,今年冰价是不是比往年还要贵了一倍?”
王氏当她是因为白日吃了冰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安慰她道:“再贵又能贵到哪里去?我们家又不是常吃的!而且也不独独你一个人吃,家里上下都吃了。这好歹是过夏,哪能不吃冰!”
赵莺莺却不是这个意思,立刻问道:“娘,去岁也是干旱且热的厉害,为什么今年却比去年的冰还要贵?”
王氏一开始没当一回事,随口就道:“去岁的冰已经是前年的价上翻跟头了。”
说完这句话王氏才觉得不同寻常!确实,气候这么热,冰价上涨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长的这么厉害是为什么——因为今年受不住热买冰的人家更多了。
赵莺莺又慢慢道:“娘,你听说今日下午巷子里打架的事情了吗。这种事也是以前没有发生过的,我想着。。。我想着。。。”
赵莺莺吞吞吐吐起来,王氏早就不把赵莺莺当成是一个寻常孩子了,见她这样便道:“你有什么事儿就说吧,反正说错也没有什么。”
这句话给赵莺莺下定了决心!确实,这是和自己亲娘说话,又不是和那些皇宫里的贵人说话,做什么那么小心翼翼。
于是把自己所想都说了出来——她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了之前从麦瑞娘那里听来的,扬州附近乡下的情况做引子。
乡下去年已经遭了一回灾了,今年当然就有一些伤了元气。不过只要今年有好收成,那便恢复了。可是没成想,老天发天灾是连着来的。去岁干过一次,今岁又干了一次。
扬州河网密布,灌溉方便也没有用,天上不下雨烧的地上冒烟,该有的影响一样跑不掉。最多,最多就是这边不会绝收而已。
现在的扬州乡下到处是忧愁之色,家底厚一些的还能保持镇定,家底薄的已经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娘,人家不急着别的,只急着一件事,那就是买粮食!”赵莺莺总结道。
她没有一上来就说之后会如何如何下大雨,扬州附近会有水患。那能说吗?说了也要有人信呀!反而只说干旱,不过说干旱也是一样的。
“我听瑞娘姐姐说,那些农户人家往往是留下下一年的口粮和种子,剩下的粮食才会卖了做生活。所以每当家里没有存粮的时候总想要想办法填上——这也是人家生活经验,不管什么年景,家里的粮仓总要装上口粮,不然有个什么灾难,那就是等死!”
赵莺莺就借着这个说话——这也是很显然的,实际上这些日子扬州的粮价已经起来了一些。只不过现在的涨价还是半成一成这样,算是一年里比较正常的波动。
可是赵莺莺知道,一旦发生大灾,那时候的粮价就不好说了。涨价三四倍是轻的,最怕的是有钱也抢不到粮食——粮店那时候还怕买粮的人冲击粮店呢!
“娘,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两天病了,就是觉得心慌。”赵莺莺找了一个理由,然后道:“想到这件事就觉得不踏实,不然我们家存一点儿粮食吧!”
赵莺莺说完了话就等着王氏的反应,不过她的把握还蛮大的。一个是现在的行情确实有粮价上涨的势头,有一些有囤粮习惯的人家已经常常往粮店跑了。另一个就是粮食这种东西,家里永远是要吃的,而且放个一年半载的也放的住。只要赵莺莺勾起了王氏的一点点担心,她就当是买个心安也会去买粮食的。
“娘,这买粮食了,又不会浪费。”
赵莺莺最后一句话就是最后一根压倒骆驼的稻草,王氏算是听进去了。只不过面上依旧笑着:“你这人小鬼大的,这种也一直藏在心里思量?得了,这件事自然有大人去照管,你照管好你自己,我就念佛了!”
王氏是这么说,赵莺莺却知道这是答应下来的意思。不过赵莺莺没想到的是,王氏没有立刻行动起来——说起来王氏也不是无知妇女,听到莺姐儿说了种种之后就像是被人提了一个醒,然后脑子里就想到了很多。
赵莺莺只说天气热担忧粮价,想让王氏买一些粮食存在家里。这不是赵莺莺只有这一点想法,只不过她唯恐说的太多显得奇怪,便只挑了最明显的来讲。但王氏显然是一个触类旁通的,一下就想到了更多。
第二日早上出门买菜王氏就叫住了赵蓉蓉:“蓉姐儿住脚,你呆在家里煮一锅粥,买菜的事儿我去!正好有些东西要买!”
赵蓉蓉不疑有他,立刻答应下来,系上围裙就去了厨房。
王氏上菜市场买菜并不只是为了买菜那么简单,而是为了切身看一看现在市面上有什么变化。
菜市场上人很多,王氏就专门找那些打扮朴实,像是赶集一样上菜市场卖东西的人。这些人往往不是菜市场上的菜贩,而是扬州周围乡村里的农户,把家里的土产带来卖,多少赚点钱补贴家用。
王氏最先看见了个卖夏桃的妇女,那夏桃像是自家树上下来的果子,便问道:“大姐,这是你家里的果子?”
那妇女很是热情,立刻满脸笑容道:“是家里栽种的三棵夏桃!可甜可水灵。家里人舍不得吃,让来扬州城里卖掉,好给家里补贴买东西。”
王氏状似无意道:“买些什么呀?是油盐酱醋还是针头线脑?”
这些东西也是农户一般会买的,因为他们需要且无法自给自足。王氏这样闲话问出来也一定不奇怪。
那妇女却摇了摇头:“买粮食,等这些果子都卖出去了,我就去粮店买粮食。去年和今年连着收成不好,家里的存粮都空了,再不想办法就得饿肚子!”
听着妇女絮絮叨叨,王氏想到了一点。去年的小旱灾大多数农户都是有存粮的,那自然能过下去,即使那很苦。但是今年呢?经过去年的消耗,存粮大多空了,这种时候收成又不行。
不说出现灾荒——扬州这么有钱怎么可能出现灾荒!甚至都不用等到朝廷出手,扬州的那些个盐商自己凑钱就能解决。他们也是很清楚的,自己做盐商遭人恨,所以每逢大事,这些盐商都记得要做一做好事。
不管真心好意还是装模作样搏好名声,但好事就是好事。
只是没有灾荒也够呛,只要这场大旱在继续下去,粮价往上走高是必然的!唯一的疑惑是粮价到底会高到什么地步。这就要从旱到什么时候,旱情有多严重来看了。
王氏买了两斤夏桃,然后就告别了那妇女。满市场地走了一遍,确定所有的菜或多或少都上涨了一些。考虑到如今的气候,这也正常——无论是种菜的还是养猪捕鱼的,恐怕都不容易。
但现在的王氏已经先入为主了,所以看到这些事情只会往天气干旱上联想。
等到最后逛完了粮店,王氏心里计算着价格走出来,她已经有了打算了。
第67章
‘晴带雨伞; 饱带饥粮’是一句民间谚语,也就是这样一句话说尽了普通老百姓的智慧。或许他们不懂得琴棋书画; 甚至连大字也不识几个; 但是他们有一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朴素智慧。
那就是时时刻刻防备着最坏的情况,而且越是最好的时候越要预备最坏。这种经验就和那些大官儿常常念叨在嘴里的‘居安思危’是一样的了,可见这其中的道理不小!
在乡村地方的农户通过存粮的方式体现这一点; 一般来说最好能存下三年的粮食 ——有的时候灾害并不止是眼前,延续下来或许能到三年!至于说超过三年的天灾人祸?那也不不必防备了; 那种灾祸根本防备不了。
不过说是三年,真的到了各家各户却往往没有三年。能有两年存粮的就是殷实人家了; 一般人家只有一年的存粮。甚至家贫的; 根本无力存粮; 连隔夜粮都没有!
这是乡村; 这种朴素的智慧帮助扎根在那里的百姓度过了很多难以度过的难关。放到城里面; 倒是很少有这种想法。大概是和粮食庄稼打交道少了; 平常缺什么又习惯去买,存东西的习惯也就没有了。
现在家家户户吃粮大都是买上足够一两个月用的; 这已经算很长久的了。赵家也就是这样,相熟的粮铺都是知道的!过了时间不上粮铺; 赵莺莺上街买菜都有粮铺的掌柜的问起来。
王氏以前也没有存粮的习惯,即使前些年遇到各种灾荒导致扬州城粮价上涨,她似乎也没有学到教训要存粮!这样的习惯是深刻的,到了现在,这样明显地显示粮价还会一日一日上涨; 她依旧没有想过要买粮!
她弄清楚了最近粮价的上涨情况就与赵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