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富贵芳华-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遇到待客过节,才翻过来穿里头绸子的那一面。

    这样的衣裳,你能说他违规么?

    是以如今夏家的四喜斋,虽只有如意纹,万字纹,蝙蝠纹和莲纹四种最简单的织花素绸,却极是好卖。哪怕颜色也只有正红,宝蓝,天青,松花四种,也经常卖到断货。

    说到这儿,宁芳再次对做了一辈子生意的外祖父夏老太公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是他,在大儿子准备进军这一行时,给了最好的建议。

    既然专攻素绸,那就在花色和颜色上都做到最精。

    颜色只染寻常百姓最常用到的四种,花色也只有最常见的四样。再配合着四喜斋的名号,反正人生四大喜,添丁进财,增寿成亲,随你怎么理解,夏家铺子总能满足你。

    真别说,有时大俗即是大雅。

    夏家在这么定下铺子基调之后,反而生意极其好做。

    还有新任江南镇守太监万大有带来的织工,到底是宫里出来的人,手艺极好,硬是把夏老太公定下的这四种花样颜色织染得登峰造极。

    普通却不平庸,简单却不简陋。用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怎么看都比别家东西顺眼。于是一下子,就把四喜斋的名头给闯了出来。

    因夏家带起的风潮,如今外头也有不少民间布庄在仿四喜斋的颜色料子,可都没四喜斋做得端正精细。

    况且人都是这样,一旦习惯了先出来的东西,总觉得还是四喜斋的东西好,便是别人做得再好,也很难超越了。所以现在有些精明的商家,就开始琢磨自己的特色面料。

    见有商户冲击了自家生意,夏明启原还怕宁芳身后的合作者们稳不住,让她找个机会去解释一下,谁知他们竟是比夏明启想得还明白。

    程岳深知,没有谁能一口气吃下整个市场,做生意要发财,但也要给人留有余地方是长远之计。

    至于万大有,他更干脆。

    “原先我还怕你们这生意做大了收不住,如今多些人来做,倒越发显得不扎眼了。我看如今这样,就很好。”

    他在宫里混了大半辈子,见多了起起落落,更记得自己是为了什么才来到江南。

    如无意外,他是会在金陵镇守太监一职养老送终的,所以每季有稳定的收入就够他开心的。要是真把生意做得太大,他还怕招人忌恨。

    所以没人扯后腿,夏明启也可以安下心来,专心只做这四花四色。弄得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竟是让他把名气越做越大,各处分店也越开越多。

    以至于连程岳都觉得,就凭四喜斋的水准,完全可以卖到京城来。

    这可是大事。

    天下所有的商铺无不以在京城打出名号为荣,夏明启自也愿意,所以才决定亲自到京城走一趟。否则若是在天子脚下砸了招牌,那可就丢人丢大发了。

    此时宁家刚好也发生了一些事,需要有个信得过的人上京,几件事凑到一块儿,夏明启就更是非去不可了。

    而宁芳此时也才向他明示,家里的丝绸生意,背后是得了英王府的大力支持。

    其实这事夏明启早猜着了,单看外甥女每回到年底做账分钱时节,总会差人往京城里送,他心里就有数了。

    只是宁芳一家不方便说,他就装糊涂了。

    但这回既要去京城开店,就非得有人照应不可,是以宁芳才悄悄透了实情。夏明启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是应该。

    顺便还把这几年账本带上,到英王府跟人详细的报了个账。

    有些事,别人不问,你也可以不做。但若是做了,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就一样了。

    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了妹妹一家,夏明启都是用心良苦。好在他的这份付出并没有白费,起码程岳体会到了。所以这回夏明启上京,也得到了程三公子的信任,并将一个很重要的消息提前带了回来。

    原本只打算跟宁四娘和妹夫说,可看着半年不见,外甥女长大的模样,夏明启想想,决定跟早慧的宁芳先打个招呼。

    “芳儿,你爹有可能会被调任进京。”

    呃?

    宁芳一下就愣了。

 第237章两难

    三年的时光,除了让人长大,也可以让人淡忘很多事情。

    象是当年轰轰烈烈的江南盐税案,也变得悄无声息。尤其今年恰适圣上六十大寿,万岁爷一高兴,不仅加开了恩科,还大赦了天下。

    然后,宁怀瑜当年那位上司,他帮着陷害同僚做假账保住的那位蔡大人,又当官了。不仅当官,还小升了半级,给外放到西北宁守仪曾当官多年的太原府去当州同知了。

    为了报恩,也为了交换一些在太原府为官的经验,那位蔡大人便给宁怀瑜搭了条线,来信让他去找他妹夫家的大舅子,一位在吏部任事的官员,逮着空给他也补授一个官职。

    接到信的宁怀瑜是大喜过望!

    蛰伏三年,终于在仕途上迎来转机,他是无论如何也要立即上京的。不但要去,还管家里要银子。

    宁四娘其实心里一直堵着当年那事,不太高兴,但若把这个庶子拦在家里,只怕只有等到她百年之后,宁怀璧才能跟这个庶兄分家。

    况且家里好容易有个人能再挣副乌纱,就连一向怕长房坐大的宁守仪,从大局考量,也是很支持宁怀瑜出仕。

    如此一来,宁四娘只得退让了。

    不仅答应他上京,还给了他三千两银子。

    但此时宁怀瑜又提要求了,他不仅要自己去,还要带南湘儿一起去。

    民间所说守孝三年,一般是指二十七个月。

    南湘儿孝期一满,待出了孝,宁四娘当年辛苦为她刷出来的孝女之名就派上用场了。

    虽说她在金陵当年一帮小姐妹中名声不大好,但老实在家呆了三年,想着她年纪渐大,反而没人说她坏话,反倒有不少好人家上门提亲。

    只到底选择范围少了许多,有些年龄合适的,未免才学平庸。有才学的,又或是家底略薄,又或是需要远嫁,就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

    南湘儿自己也着急,还以为只能将就了,谁知宁怀瑜却能上京了!

    这下子,她的心思又活泛起来,宁怀瑜也觉得若自己当了官,自然要为外甥女挑一门好亲。

    于是这舅甥俩凑到一块,三年没抖的尾巴又摇了起来。在家也不知跟宁四娘大闹了几场,不管怎么好劝歹劝,就是铁了心的要上京,要高嫁。

    最终还是宁怀璧回来的时候,出面做了个调停。

    让宁怀瑜当着全家人的面,正式应承下南湘儿的婚事,而南湘儿自己也答应,若去了京城嫁得不好,绝不怨家人未尽力。且答应若呆上半年,也寻不到合适亲事,就乖乖回来听祖母安排嫁人,宁四娘这才松了口。

    因要带南湘儿上京,总得有个女眷照应,梅氏就必须跟去。

    原本梅氏想把宁绍棠也带去京城开开眼,可宁绍棠摸透了爹娘的脾气,以功课繁重为由,坚决不肯跟去。

    梅氏无法,只得把宁萱带了去。

    否则他们两口子上京,不带亲生儿女反带个外甥女,象什么话?

    宁四娘其实很不愿意。

    宁萱已经十四了,正是要说亲的时候。这么大的女孩已经不好随随便便出门了,尤其还是这种远门。宁萱素来老实,关键两口子都不怎么真心疼爱。她是真怕他们把孩子带到京城,随随便便就订下门亲事,到时鞭长莫及,岂不毁了孩子一生?

    后来是梅氏再三保证,就算要给宁萱说亲,也务必写信回来问过婆婆的意思,宁四娘才勉强同意放人。

    于是宁怀瑜收拾妥当,跟着上京谈生意的夏明启一同上路了。

    这显然是在占人便宜,可要不找相熟的人跟着,宁四娘也实在不放心。

    于是,夏明启从京城回来,连自家都没回,就先到了金陵宁府。除了想安她的心,也确实是带回了很重要的消息。

    宁芳一听就呆了,“上京?我爹要上京做官?”

    官员一任是三年,象宁怀璧这样的芝麻小官儿,在一个地方干上两三任都是寻常,尤其他任职的桐乡县又是出了名的穷乡僻壤,哪有人愿意接手?

    哦,如今也不一定。

    因为在宁县令辛苦干了三年之后,桐乡县虽仍是穷,却因有了夏家的帮扶,如今乡民们不仅在种田之余能多多种菜,晒出菜干好贴补家用。还围了一些河塘养鱼养鸭,塘边也种起了桑树幼苗,整个县的经济情况大为改观。而宁怀璧也因治理有功,早已成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