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笙-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请杜元朴把上次抓起来的那些乐师都放了。
    至于现在这种局势。再加上大半年了。王光济一直无视他们的生死,连拿厉建章等人交换都不肯,这些乐师们是会飞蛾扑火重投旧主。还是冷了心就此隐姓埋名,文笙就不帮着操心了。
    纪南棠还想着和江北大营合兵之后趁热打铁,一气杀进飞云江,同林世南来一场硬仗。顺便彻底清除王光济这个祸患,却遭到了杨昊俭和朱子良的一齐反对。
    虽然没能抓住王光济。押回京里千刀万剐给建昭帝出气,却也是打了场实实在在的大胜仗。
    纪家军打水战,不管江河湖海那都是好手,可兵马卫和江北大营的兵不行啊。总不能让纪南棠打了东夷打南崇,把功劳都抢走,他想干什么?
    就连符良吉也写信劝纪南棠。叫他收敛锋芒,尽量同汉王殿下搞好关系。
    纪南棠只得作罢。
    建昭帝果然龙颜大悦。下旨将三人褒奖一番,各有封赏,催促他们务必要想办法活捉王光济。
    可此时军中真正说话算的人是杨昊俭,他命朱子良盯牢林世南的大军,又自兵马卫里挑了个副将做先锋,命他带上两百艘战船八千精兵,先离远探探王光济的底细。
    他原想着王光济身边充其量还有五六万人马,船只更是不多,自己派这八千人去,就算捡不到便宜,总可以探看一下情况,撤回来从长计议。
    谁知结果大大出乎杨昊俭预料,就是纪南棠听说之后都吃了一惊,这两百艘船回来的连十艘都不到,八千人几乎是全军覆没。
    逃回来的人心有余悸,向杨昊俭禀报说,他们不熟悉水路,误入重围,敌人虽然不是很多,但这一次王光济却派出了十余位乐师。
    这些乐师坐在船头,身边有兵士举盾护卫,弓箭射不到他们,十余条船往来进退,一会儿就把兵马卫这边杀得溃不成军。
    对方有大量乐师参战,而且水战对乐师又极为有利。杨昊俭听完回报立刻就打消了继续进攻的念头,连夜给建昭帝写了封奏章,派快马送进京。
    奏章上他将这一战称为小小的失利,原因则完全归咎于羽音社的乐师。
    他请求建昭帝下旨,要么命羽音社高祁等人到军前戴罪立功,要么从玄音阁调一队乐师来帮忙。
    这一耽搁就到了七月末,天太热,建昭帝越发觉着精神不济,叫了秦和泽等几个大臣来一商量,准了杨昊俭的第一个请求。
    高祁由此落入了杨昊俭之手,可战局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朝廷大军虽然将王光济挡在江上,离抓住他彻底平息叛乱却还遥遥无期。
    八月秋试如期而至,个人战、团战的结果都同春试差不多。
    九月初,平静了一年多的东海突起波澜,先是白州兵马卫和地方官联名上书,说是在沿海几县发现海盗出没,怀疑是在为东夷人再次引兵来犯探路。
    这奏章送上来之后,不管是建昭帝,还是符良吉等人都没有拿它当回事。
    这些年沿海州县时不时就危言耸听,以便向朝廷要钱要人。
    可写这奏章的官员也不想想,虎头滩大捷朝廷一举歼灭东夷十万人马,东夷小国统共才有多少人?这才刚过去了短短一年,怎么可能恢复了元气,再打大梁主意?
    可仅仅过了半月,彰白诸州的求援奏章便像雪片一样随着快马进京。
    东海突然出现大批敌人,在多地停船,强行登岸。
    白州的情况最为严重,一天之内已经失守数县,被敌人攻占的县城宛如人间地狱。
    紧跟着,就有一道弹劾纪南棠的奏章摆在了建昭帝案头,侍御史张丞在奏章里称纪南棠夸大了虎头滩之战剿灭敌军的人数,冒领军功,犯下了欺君的大罪,更使得朝廷错误判断了形势,是造成眼下之局的罪魁祸首,应该予以严办。
    建昭帝下旨,命纪南棠即刻交出兵权回京,进行解释申辩。
    杨昊俭趁机旧事重提,上一次他是暗示,这一次直言四公主对纪大将军颇有好感,又说眼下这事他可以出面相助,以确保纪南棠平安无事。
    
    第二百六十八章 御前官司
    
    纪南棠并不是一个不通人情世故,只懂带兵打仗的将领。
    相反,他这些年一直以怀英翔的下场自警,该疏通的关系,该送的礼从来是一家不落,上有符良吉撑腰出头,下有杜元朴出谋划策,别看他不常在京里,名声一直不错,还真没为此吃过什么亏。
    若换成别的事,为保命,别说只是和二皇子虚与委蛇一番,就是屈膝低头,他自忖也不是弯不下腰来,但唯独这件事不行。
    纪南棠沉默了一瞬,方道:“汉王殿下,您若是为公,为天下计,能帮着查明真相,还末将一个清白,那纪某自是感激不尽,若是只为私谊,请恕末将不识好歹,这件事若是糊里糊涂完了,末将对不起在虎头滩奋勇杀敌的将士们,也对不起那些血染疆场为国捐躯的英灵。”
    言下之意,他不同意杨昊俭使手段把这件事压下去。
    杨昊俭目光一沉,脸上却没有露出不悦来,仿佛不甚在意地笑了笑:“好,我知道了。回京之后,你若是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只管去找我舅舅同安侯,我会写信向他交待清楚。”
    纪南棠道过谢,只带了十几个亲兵快马赶回奉京。
    回京之后,御前申辩、找真凭实据来驳斥对方,非但是纪南棠,整个将军府的人都忙得焦头烂额。
    好在凤嵩川失踪之后,符良吉迅速清除了异己,带兵将领中没有出现质疑的声音,加上当时清点押送俘虏、打扫战场等等善后地方上也多有参与,可以为纪家军作证。
    唯一可惜的是王光济派人进京刺王杀驾的时候,还顺便袭击了刑司大牢。将关押的东夷俘虏尽数屠戮干净,否则的话,只要将人提出来一审,就可以令张丞哑口无言,还纪南棠清白。
    这时候,那个久到已经被众人遗忘了的疑惑又浮现于纪南棠、杜元朴等人的脑海:王光济为什么要分出一队人马来去刑司大牢杀人放火,难道他那时候就预见到了今天之事?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而且就算纪南棠锒铛入狱。抄家问斩,王光济此时的处境也不会有太大改善吧?
    外敌当前,建昭帝也怕这时候冤杀大将。自毁长城,故而极为慎重。
    这场御前官司一打起来,短时间内不会有结果,那边厢敌人都杀到家里来了。不能置之不理,比处理纪南棠这件事更紧急的是调集大军剿灭敌人。
    建昭帝和群臣商议。先就近集结三五万兵马,遏制住敌人这股烧杀抢掠之势,再从拱卫奉京的各处兵马卫调个几万人,应该就差不多了。
    麻烦的是带兵的将领。
    纪南棠是肯定不能派了。建昭帝看看其他人,都跟符良吉一个鼻孔出气,派谁去好呢?
    掂量来掂量去。还真是叫他想到了个合适的,延国公鲁大通。
    这位老国爷家学渊源。当年带兵打仗也是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爵位高资格老,压得住手下,对自己又忠心,叫他去绝对没有问题。
    建昭帝将鲁大通叫来问了问,便匆匆下旨,命他即刻带兵赶往白彰等地抗击来犯敌人,安抚百姓。
    纪南棠被参,文笙早早就得到了消息,只是御前打官司这等事离她太远了,她实在是帮不上什么忙,鲁大通这一挂帅出征,到给她提了个醒。
    文笙和云鹭一起去了趟程国公府,同李承运密谈一番,而后又去将军府向纪南棠要人手。
    “将军,我看这事关键就在东夷哪来这么多人马,若能查清楚敌人来处,将军也就不辩自明了。我已和云大哥商量好了,他会随着大军跑一趟白州,伺机抓几个东夷人问问,你这里有没有身手好一点,又不常露脸的生面孔,给我几个。”
    文笙能想到的,纪南棠身经百战,早便想到,往彰白二州派出的亲信已经在半路上了。
    只是他这么一说文笙便笑了:“要叫圣上相信,还是以延国公的名义来做这件事比较好。”
    她已经说通了李承运,只等纪南棠给她几个人手,再加上云鹭,稍后由李承运将众人转手送给鲁大通。
    到时候李承运只需说不放心岳父上战场,将自己用惯的几个高手借过去保护,鲁大通肯定欣然接受。就算有人认出云鹭也不怕,谁不知道文笙、云鹭同李承运关系密切,正应了借人一说。
    纪南棠沉吟了一下,道:“战场上刀枪无眼,代我向云大侠说声多谢,叫他千万不要大意。”这才吩咐杜元朴去点人。
    大军出征之后就是漫长地等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