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婉见此,看着纪淑妃的双眼,更是笑得温和了起来。
“母妃,难道你还不相信儿臣的本事吗?”张婉反手握住纪淑妃有些微微颤抖的手,柔声安慰道,“我已经和太子殿下商量好了,等您炸死之后,先带您去边关一趟,和太子殿下好好的相处几次,待打败了吐鲁番人,再亲自送您回黎族的十万大山之中。您看,这样的安排,可还妥当?”
“妥当,自然是万分的妥当的。”纪淑妃闻言,不由自主的便开心不已的点头道。她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竟然还可以见到自己的儿子,不但如此,还可以和儿子无所顾忌的好好相处一段时日。
这些年以来,为了儿子,为了太多的避讳,在这个紫禁城之中,她从来没有和儿子好好的相处过一天。
没想到,如今,在自己快要死了的时候,竟然还可以有这样的一个机会。
想到这里,纪淑妃自然是万分的激动了。
“婉、儿,”她这一激动,就不免有些结巴了起来,“樘儿他,一个人在边关,可还好?”婉儿如此的本事,有在她樘儿的身边,她自然是放心的。
可如今,婉儿回了京城,留樘儿一人在危险重重的边关战场,纪淑妃突然想到这里,不由又紧张了起来。“婉儿,”她紧紧的握住张婉的手,格外紧张道,“樘儿的事情,你可千万不要骗母妃啊。”
张婉见此,却是笑了起来。
“母妃,你就放心吧。”张婉先是安慰的拍了拍纪淑妃的后背,而后由看着她,目光特别真诚的说道,“您放心,婉儿说过,有婉儿在,就一定不会让殿下有事的。如今,婉儿虽然是回了京城,可婉儿也安排了可靠的人手在殿下的身边。更何况,殿下身在数万大军的军营之中,在双方没有正式开战之前,又怎么会有事呢?母妃,你还不知道吧?殿下他”
张婉一边柔声细语的说着丈夫的近况,一边将纪淑妃扶到了一旁的床榻上,做好之后,又回头亲自给她斟上了一盏热茶,放到了她的手边。
经过张婉这么一说,纪淑妃那颗紧张到提到了嗓子眼的心,总算是稍稍的落回去了一些。
“那就好,那就好。”她接过儿媳妇张婉递上来的茶盏,有些欣慰的点了点头,“婉儿,真是难为你了。”
如今,樘儿能娶到这么一个有本事又能护他周全的妻子,纪淑妃的心中到底是放心了一些。
如此一来,哪怕自己炸死离开,樘儿在后宫之中,也应该能性命无忧了吧。
更何况,从刚才张婉的言行举止之中,同样身为女人的她,也能看得出来,面前的这个女子,对自己的儿子应该是用情很深的。
而自己的儿子,自己也是了解的。纪淑妃知道,只要婉儿不变心,樘儿对婉儿的一颗心,也是绝对不会改变的。
毕竟,樘儿因为他自小出生冷宫的关系,对后宫的倾轧早就已经厌烦不已了。
她记得,樘儿曾经说过,愿一生之中,只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她相信,面前的这个少女张婉,便是儿子朱佑樘的那个一心人了。
纪淑妃心中一宽,轻轻的揭开茶盖,小口的饮着热茶。
热茶入喉,她那颗方才有些惊魂不定的心,总算是又安稳了几分。
“婉儿,”几息之后,纪淑妃放下了手中的茶盏,抬头看着张婉,邹眉道,“婉儿,如今,本宫要怎么个死法呢?”
虽说是要死遁,可她作为当朝太子的生母,皇帝的淑妃娘娘,具体要怎么个死法,才能让人放心一些呢?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212章 御书房变故()
纪淑妃进宫做了这么多年的淑妃娘娘,自然熟悉宫中的礼制了。
她知道,一旦自己身故的消息传开之后,皇帝必然会派遣大量的太医前来查看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稳定前线的军心,自己死后,皇帝很可能会秘不发丧,等到儿子凯旋之后,才会举行自己的葬礼。
可若是如此的话,自己炸死的事情,恐怕就难以继续下去了。毕竟,即便是炸死,自己的尸体总是要尽快出宫的啊。可若是皇帝秘不发丧的话,那自己的尸体岂不是要在皇宫之中留很久吗?
如此以来,自己还怎么死遁呢?
所以,纪淑妃亦明白,自己不但要假死,而且,她还要在死后,让皇室尽快的发丧下葬!
否则,她又怎么能够尽快的脱离这个牢笼,去到儿子的身边呢?
只是,这一时之间,纪淑妃又哪里能有什么好的炸死的法子呢?
她心中一急,目光不由自主的便转向了儿媳妇张婉的方向,有些忐忑激动的问道,“婉儿,关于母妃诈死之事,你可有什么法子?”
纪淑妃顿了顿,神色一黯,略微担忧的说道,“婉儿,你入宫的日子尚浅,有些事情,母妃不得不多交代你几句。这个紫禁城远远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样简单。据我所知,在这个时候,若是母妃我病故的话,恐怕”
“恐怕,朝廷是要秘不发丧的吧。”张婉笑着接过了纪淑妃的话头,却是一派云淡风轻,浑不在意的模样。
“母妃,”她温和的笑容之中,不自觉的便带上了镇静人心的力量,平淡的语气之中,不知不觉的便安定了纪淑妃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您放心,我既然提出了此事,自然就有解决的法子了。”
说道这里,张婉抬头看向了寝宫门口的方向,轻轻的挥了挥手。
纪淑妃只觉得眼前五彩斑斓一片,紧接着,便双眼朦胧了起来,然后,她只觉得双眼一黑,头昏脑涨之中,便什么都不知道了。
御书房之中,皇帝朱佑樘正在和几位阁老重臣商议国事。
“陛下,”此时,太子太傅谢迁虽然被赐了个座,可还是只能屁股挨着四分之一个凳子,面色凝重的回着天子的问话。“陛下,方才臣所奏之事,还请圣上您早日决断啊。”
说完,谢太傅起身,又再次叩拜了一个大礼。
他知道,若是嘉峪关之中,万喜之事不处理好,太子殿下在关外,怕是很难行事了。可那万喜虽然被陛下削为了庶民,可到底还是万贵妃的胞弟,陛下对此人,恐怕还是有几分的清面的。
可此时,朝廷却不是能讲这些情面的时候啊。否则,一旦边关战事突变,若那万喜在嘉峪关中从中作梗的话,那太子殿下的处境,恐怕就要堪忧了。
谢太傅作为太子太傅,自然是最为坚定的太子党之一了。若是太子朱佑樘在哈密一地有了个三长两短,恐怕,身为太子太傅的他,在这朝廷之上的仕途,也要走到尽头了吧。
况且,就算是不为了自己,而只为了这天下苍生,大明江山,谢太傅也坚定的认为,自己的学生太子朱佑樘乃是当下最为合适的储君人选,没有之一。
在谢太傅等人看来,太子朱祐樘不但是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又曾立志驱逐奸佞,且勤于政事,有励精图治的明君之相。
而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已经是极为的难能可贵的了。
所以,于公于私,谢太傅都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太子朱佑樘在嘉峪关外,出半点的差错。
谢太傅说完之后,不敢起身,却是直直的跪在了皇帝朱见深的面前。
朱见深见此,却是皱起了眉头。
谢迁的话,虽然说的极其的隐晦,可身为皇帝的他,坐了这么多年的龙椅,自然也是能听出其中的几分意味来。
万喜的事情,终归是自己曾经答应过贞儿的,若是此时让万喜回京,贞儿哪里;再说了,若是此时万喜回来了,朝臣们又会怎么看待东宫和关雎宫的关系呢?
身为皇帝,朱见深要考虑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虽然,他也不得不承认,谢迁这个小老儿的话,十分的对;可此时,他身为皇帝,不但要考虑边关之事,更要为将来的天下安定,考虑一二啊。
他,是大明的天子,太子朱佑樘的父皇,也是皇贵妃万贞儿的丈夫啊。
沉默了几许之后,眼见谢迁那个老犟驴子似乎还没有起身的念头,皇帝朱见深的脸色,也是不由沉了一沉。
这些读书人的骨头,有时候还真是硬得让人高兴不起来啊。
“谢爱卿,”朱见深只好主动开口,在他看来,他此时开口,也不失为一个明君的作为了,“方才爱卿所言之事,关系重大,朕,需要自仔细的思考一二。”
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