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让曹操高兴的是,他派人给骆俊送去陈郡太守的官职,骆俊欣然领受,并派郡中部将领兵三万以助曹操。
这可就太厉害了!比他曹操写一篇赋还厉害!
唾手可得数万兵马,这给了曹操无与伦比的勇气,也无疑为士气低迷的曹军将士带来鼓舞,南北双方的局势再一次接近。曹操当即点派部将满宠、文钦前往陈国,与骆俊一同征讨占据汝南的刘备,同时积极备战,整备兵马来应对开春后与燕氏的战争。
至于五经博士,谁在乎?反正曹操不在乎,他是带着五经博士的官职与燕北打仗又如何!
曹操这边暂且不提,上冻的北方边塞,成律归笑得比他俩谁都开心。这世上永远不缺少打进狼窝的兔子,这个叫刘艾的朝廷侍中居然跑到自己部落里问轲比能在哪儿,真是绝了!
素利和弥加、轲比能,可是世仇。
这就像去袁绍大营告诉本初哥哥我要去投奔燕北一个意思,谁这么干断然没活路儿。成律归十分光棍地把追随刘艾的凉州武士杀个干净,找上几个部落里的壮士轮流揍了刘艾两顿,接着转手派骑手给他送到幽州牧府上去了。
幽州牧是燕东,在成律归看来,处理这事燕北的弟弟比他更合适。但实际上燕东也没什么好的处理办法,这能怎么处理啊,无非是杀掉了事,不过年轻的幕僚司马懿制止了燕东这个想法,说:“与其直接杀掉,不如将这事交给朝廷或是赵王,由他们处理。”
“你且说说。”燕东对这个司马氏年轻小辈很是倚重,道:“这样不是徒增麻烦么,兄长正南下用兵操劳之际,这点小事”
“君侯,这可并非小事,会无端惹上祸事,不如避嫌。”
燕东仍旧面露不解,道:“愿闻其详。”
“如今朝臣与赵王殿下日渐对立,朝野皆因赵王封锁邺都而多有诟病,这时使君若处死侍中刘艾,则多半会被说做擅杀大臣,继而成为诟病赵王的说辞。”
“这种谎言也有人信?”燕东笑道:“滑天下之大稽,朝廷侍中跑到幽州塞外的鲜卑部落里去,谁看不出其中问题?朝臣若以此为借口攻击兄长,他们自己信么?”
“君侯,所谓谎言与真像,都不是对自己说的。赵王既已与朝臣对立,赵王殿下的辩解即便是对的,朝臣也不会听;朝臣开口便知晓是谎言的话,赵王殿下也不会信;这两种言语都并非说给自己听,也非说给对方听,而是要让天下被蒙蔽的百姓去听的百姓,是听朝廷的,还是听赵王的呢?”
燕东一时无语,朝廷和赵王,本身在开口的地位便有所不同,百姓肯定是要信朝廷的多。
“那依你这样说,早知晓就让成律归在塞外将他处死,难道现在还要送回去吗?”燕东叹出口气道:“这样一来更不能送给兄长了,兄长是一定会将他处死的,那不成了,非但不能为兄长分忧,反倒给他增添麻烦!”
“非也非也,君侯只需将刘艾送到赵国,并附书一封送于河南的赵王,这事非但不是坏事,还是好事呢。”司马懿笑了,挥手间很有大将之风,他是将门出身,尽管老祖宗总打败仗,但兵法韬略学得透透儿,颇有几分轻狂之意道:“刘艾在我们手上,若由赵相上表刘艾私通外族企图进攻汉地谋反,君侯以为朝臣与皇帝能如何?”
“皇帝与朝臣?”燕东摇头嗤笑,随后对司马懿随手一指笑道:“仲达还是太过年轻,这些朝臣的脸皮早比邺都的中城外城还要厚了,他们断然不会承认刘艾是私通外族。要么皇帝说是自己派出去的,不过这不大可能;最多的是朝廷说刘艾是自己出去赏雪,绝对不会被定下谋反治罪的,否则皇帝的颜面望那里放?”
司马懿笑了,抿着嘴不说话只看燕东,过片刻才开口道:“君侯不觉得这样很好?不过懿还是认为,皇帝最终会杀死刘艾。”
燕东还是不懂。如果同样的话对燕北说,燕北就懂了。但燕东没有燕北所经历尔虞我诈的经历,因为有兄长在前奋力拼搏,他所学到的东西还是不多,一路走来尽管历任太守、州牧,却都是在别人搭起架子之后,哪怕他的确文治武功卓著,但治政是捡现成的,平定东夷则是将士用命,与他自己无甚关系。
燕东问道:“为何?”
“若皇帝不杀刘艾,无论以何样借口,都不能改变刘艾出现在塞外的事实,哪怕朝廷一定要说刘艾只是去了赵国便被扣下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他出邺都了。到时候赵王即便将刘艾放了又有什么关系?邺都依然封锁,但对在野吏民而言,只要没有亲眼看见邺都被兵马封锁,这个事实就会被他们以为是谣言,是对赵王的诟病这个谣言将随侍中刘艾被释放烟消云散,不攻自破!”
“刘艾的性命并不重要,杀人不如诛心!”司马懿说着猛然挥手,攥紧拳头道:“以此为赵王在朝野争取优势,才是君侯应该做的啊!如皇帝处死刘艾,虽不如释放,却也不坏,轻则断朝臣一臂,重则殃及皇室威信,连刘艾都被皇帝杀了,谁还敢再充马前卒?皇帝在邺都还是有才干之士做近臣的,就看陛下如何取舍。”
“是弃朝野声望,还是弃耳目忠心。”
司马懿解释透,燕东才后知后觉地猛然抚掌大笑,拍案道:“就依你说的做!趁着大雪将化,你回辽东吧,和兄弟聚上半月,河南正是用人之际,你在幽州太过屈才。仲达,我要将你举荐给兄长,入羽林武士,将来出将入相!”
第一百三十五章 优柔寡断()
天下的明眼人不止一个,这边驻守山阳昌邑的卑衍刚向燕北传信陈明张辽希望得封赵将的意愿,北方的燕东便派人将侍中刘艾押解赵国,密信由寺众郎星夜奔赴兖州战场,送抵燕北当面。
“奉孝啊,你且说说,某可算武断之人?”燕北回首人生,莽的时候很多,“陈长文的《略记》里多次提到,‘燕公执意’,执意,我总是执意?”
郭嘉扬起笑脸,拱手道:“大王在小事上善纳人言,但每当大事,则多有果断。”
尽管郭嘉与陈群意见、性格时常相左,但对燕北性格的看法却出乎意料地统一,诸如早年的执意归附刘虞、执意发兵黑山、甚至后来扫平高句丽、扶余国、南匈奴,这都是在燕北一言而决。
至于这是好事与坏事,则要相对比较。
有时劳民伤财、有时徒增伤亡,但有时也壮大国威、有时也利及后人。
至少若无这份执意,燕氏也难雄霸北方。
“那你说,燕某可是个优柔寡断之人?”
燕北问完郭嘉险些笑出声,忍俊不禁地摇头,对燕北问道:“大王今日为何有这般兴趣来消遣在下,难道是大战将即,心绪不宁?”
“可拉倒吧,和五经博士打仗有什么好心绪不宁的。”燕北摆手笑了,按压着发髻摇头说道:“是皇帝,燕某觉得对待汉室,燕某仿佛落后诸将一步,他们都与朝廷摆明车马,燕某却还不知如何自处呢!以偏师立下大功的骁骑将军张文远托卑衍送来一封书信,想要以战功请封赵国偏将……这个张文远好大的胆子,他就不担心做了偏将之后无功可立,当不成大将?”
“文远将军怕是不担心的,大王若今日改授他赵国偏将,到不得夏季赵国便有杂号将军了。”郭嘉笑了,这大功说来还是他送给张辽的,道:“张将军若攻陈国,陈、梁之地,可尽为其所擒,难道还担心没有战功?”
其实这是郭嘉的笑谈,心里暗自对张辽竖起大拇指,一旦张辽获封赵国偏将,他就从吕布系人马成为燕氏大将,现在的麹义、高览可都还领受着汉将官号呢,这一下算是正挠到燕北心底的痒处。一直以来,燕北始终担心给部将高位后将来立下功勋无官可封,诸部大将皆为杂号,领受官职最高者为燕东的前将军。
诸将自是不能与燕东比拟,麹义、高览、张辽、田畴等人都是杂号将军,一碗水便平了。但这样一来早晚要给他们封出四方、四镇、四征将军的官号,目前看来最早得到官号的是攻取青州的麹义与攻略兖州的张辽,如今张辽以杂号将军并战功请封赵国偏将,便为旁人定下个标准。
好像赵官职比汉官职要高上好几等,可以预见的是此次之后,诸将都会请求受封赵将,这帮杂号将军又可以从偏将裨将往上升了,这对燕北有莫大好处;而另一边张辽的好处也不少,他成了燕北的近人。
“你再看这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