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卒纷纷抱拳应诺,赵云入室跪坐案后思虑良久,将传递给燕北的书信继续写完,这才接着给司隶校尉沮授传信,现在只能寄望于沮授命胡才李乐等白波军入凉作战了。
除了这些,战前所要思虑的事情一个不少,比如说他与庞德领兵于张家川阻挡韩遂兵马,陈群坚壁清野率二郡百姓撤入关中赵云透过窗,望着漫天月明星稀,心中苦闷。
凉州的风,越来越凉了。
第四十一章 南方战云()
出身低微的统治者或许都有无可避免的相似,譬如说燕北的实用便让邺都的钟繇想到一个人,大汉的祖先,高皇帝刘邦。同样的不管传统,甚至无视敌我,全盘接收下秦王朝给天下带来的遗产,这与燕北在太学的那番论调多么相似——只要有用的,就是将来的好传统!
其实细细思虑,也不难理解。项羽是楚国勋贵,自有楚国之传统归仪;秦王更是如此,自襄公到始皇帝秦川君主三十一代,那得有多大的气魄,多深的底蕴,老秦人才不管别人的传统,就连商君变法都遭到极大的弹压,最后死无葬身之地。
法不易变,可若是好的变法,对国家的好处也是无边。泱泱六国,说没就没,书同文车同轨,才有了周之后真正的大一统王朝。
高皇帝刘邦就不一样,在实用主义者眼中,汉王没有什么底蕴,但秦王有,所以便有了汉承秦制。
其实这世上哪里有什么传统呢?有用的,自然会被后人留下,成为新的传统。而这些有用的传统多了,便会使国家越发强大,能让国家强大、百姓安乐的才叫传统。
否则不叫传统,叫陋习。
而对大一统王朝而言,国家强大起来就足够了,强大的国家有自信的子民,而自信的子民不需要虚无缥缈的传统来支撑他们的底气,他们会用双手与智慧去创造将来的传统。
就像西汉时的风气,那时候百姓不喜欢旧东西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旧钱、旧衣、旧国甚至旧情,人们都不喜欢。
没有人觉得那是不好的。
是遵循古制还是锐意变法,这本身在任何时期都充满着矛盾。一方面变法意味着进步,而另一方面,亦会伤害旧法与新法中间的利益既得与未得者。
用后来人的眼光去看,不过是轻飘飘一句时代阵痛,可谁又了解活在当时人的苦衷呢?
燕北一句有用的才是今后的传统,等于认同了今文远比古文强,在这种事情上他的一锤定音甚至远超皇帝。那么多士人,苦学了不知多少年古文经义,到头来被贬低地一无是处。何况还有朝廷的那些官吏与旧贵族,原本在既有体制下虽然朝廷风雨飘摇,终归能保有微乎其微的体面在身,可燕北满心的实用他们在这个经历巨大变革的时代里,起到的作用似乎看起来还不如一个十几岁操刀上阵的娃娃。
可他们就没用了?当然不是,他们有用,甚至燕北的本意并非是看不上他们,只是他没有办法没有渠道能让天下人知晓他头脑里想的是什么。
不过,至少他让天底下农夫知道他想的是什么了。
虽然燕北领兵西走并州声势浩大,但邺都朝廷也并未因西征匈奴而停止运转。田丰带着一车数十斤重的书简拜见大司农孔融,当他再回到大司马府上时,大司农的属吏已经传文幽冀,命各郡县选拔亩产最高的农夫,向朝廷上贡郡中规制不同的农具,快马送至京中。
同时冀州牧府亦在魏郡划出百顷田地,以供各地农夫耕种桑、漆、果树与麦、粟、梁田。而在渤海北部的章武,州府同样划出几座铁山,由幽州铁官张雷公征召北方精工巧匠数千,让他们各自以各自的手法来冶炼钢铁、锻造兵甲。
这都是燕北在临走前嘱咐田丰要分派下去的使命,如今正是农忙之时,朝廷需要有更好的锻兵之法,也需要更好的耕田之法。燕北在辽东建铁邬时便得到足够的好处,最大的经验便是一事不烦二主,耕田这种事情指望几乎不下地的士人去做,那是做不好的。打铁这种事不让用刀的武士与打刀的铁匠去做,也是不可以的。
在这对强权而言是最好的时代,而对弱者是最坏的时代里,短短月余,冀州各郡出色的上百个出色农夫便被奔驰的骑手带回魏郡,幽州的农夫则正在赶来的路上;二州的匠人则更为容易,因为铁匠的地位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农夫高不了多少,唯一的差别无非是许多农夫是佃户,而铁匠是匠奴罢了。
而幽冀的达官贵人,勋贵大氏便是再多不舍,也不敢因这点小事忤逆朝廷乃至忤逆燕北的号令。
忤逆朝廷没什么可怕的,但忤逆燕北轮不到燕北,一个区区军侯就能带着兵一把火烧光邬堡,很大程度上能相安无事便是对他们而言最大的恩赐了。
时至今日,豪强、大族、甚至士族,于朝廷于燕北,如果不希望得到身死族灭的下场,都只有臣服一条路。
因为燕北就是最强大的士,燕氏是最强大的宗族,甚至把持着士族过去引以为傲的晋身之资上升渠道,何况士族也好、名士也好、乃至军功贵族,聚拢在燕氏身边的,无疑不是北方凤毛麟角之辈。
下级贵族除了亲附,脑子坏掉才会自取灭亡。
正是江南草长莺飞的好时节,黄河北岸处处春意盎然,田野里穿着犊鼻裤的农夫忙的不亦乐乎,朝廷拿出升三级爵位与赏金的好处来让他们使出看家本事在魏郡无比肥沃的土地上耕种,他们自然乐意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至于那些紧随其后的刀笔吏严格记录下他们的每个动作与口述的经验又有什么关系呢?
欣欣向荣的景象甚至让朝中百官恍然间以为回到二十年前的关中大地,只是一颗从关中送来装在匣子里血淋淋的人头提醒着人们,此时仍旧是无比可悲的乱世。
董承的首级终究被南阳张绣装在木匣中送抵朝廷,如今已经张绣已经成为加将军号的南阳太守,他的示好更令朝廷尤其大司马府的一干长史振奋不已,他们十分清楚大司马对南阳的觊觎南阳有天下最好的铁矿与匠人,这是辽东、渤海乃至武安都不能媲美的,大约唯独的缺憾便是离京都稍远。
只是张绣突然的示好也令田丰感到疑惑,不过这仅持续短短十余日,一封来自关中的书信便为他解答了所有疑虑。
征服豫州的曹操,进一步将手伸向荆州,以颍川为前线大营,向南阳发难!
第四十二章 千万生民()
第四十三章 突入辽山()
高句丽国中局势诡异,各地大加在汉军进驻后明显察觉到形势出了问题,狗加率先举兵勤王前往国内城,要去保卫大王拔奇。兵马离开部落不过六个时辰,便在要道与恒江南驻军的乌桓峭王苏仆延狭路相逢,交兵三日死伤部众两千余,只得败走西面,紧跟着被司马朗领辽东郡国兵击破。
天下有数不尽的郡县,但如果说哪个郡的郡国兵战力最强,那毫无疑问是辽东郡兵,虽然他们有个土得掉渣的名字被称作田卒,比起什么丹阳兵、乌桓突骑太过弱势,但他们的战力却不可谓不强。
追究辽东田卒的家乡,有幽州人也有冀州人,大多是囚犯、强盗、山贼、马匪这样的出身,再了就是张举张纯败绩后流浪在幽州各地的溃兵与流浪武人,再不济也有过几年战场生涯。燕北领一众叛军从中山国打到赵郡邯郸,又从邯郸城打回辽东老家,靠的就是这批人的齐心戮力。
战死者不再多说,都躺在辽东大墓,那些战场受伤侥幸捡回条性命的老卒,便都留在辽东郡投入沮授当年的屯田策中,大肆开荒,从此有了田卒之名。自燕北离开辽东统治幽州从这里走向争霸天下的路,各地郡国兵重新整备操练乡勇,是为各地预备兵,随时准备投入最激烈的战场,以供不时之需,辽东田卒也不例外。
他们大多有自己的皮甲与兵刃,甚至当年离过战功的还拥有铁铠,虽然有不少是伤兵,但能耕得了田的大多没落下什么残疾,真有残疾的都被充入燕氏商队或下至乡亭操练兵卒去了,他们除了年岁大些,都还有一战之力。
年月的增长会让他们的身体不复强壮,却也让他们拥有更高的战技,每个派上战场的辽东田卒,都是精锐。
高句丽狗加面对司马朗部下田卒与赵威孙的校尉部,转眼便被打得七零八落,就连狗加的首领都在战阵中被赵威孙用强弩队射死,割了首级悬在他们的城郭下。在宣布投降不屠城的消息后,转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