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纵兵夺鼎-第4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汉的兵员政策又征兵转向募兵,精兵政策下的职业武士战力高超,但与之相对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如果皇帝为骑牛开国的光武皇帝,昆阳三千冲翻四十二万打出无以言喻的战绩。可若是暗弱之主,不敢作战,单单靠那些守规矩的地方太守都尉掌千百之众,根本无法在边境与敌国作战。

    国运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汉王朝至近几十年,桓帝灵帝一代不如一代,草原上的鲜卑人却出了檀石槐那样的雄主,年年寇边年年大掠,汉朝唯一的还击便是葬送了三万精兵……仅仅逃回数百人,可怕的战损在与孝武皇帝时卫霍将军时代形成鲜明对比。

    就像有趣的怪圈,边郡弱则为外族所寇,越寇国力越弱。边郡强则可御寇,但羽翼丰满的边将则又会自中央夺权。

    董卓进京,便是如此。

    “将军是在担心太史子义?”麹义感觉到燕北自派出兵马南北而去之后时常在四下无人时露出些许忧虑,挑了个时机对燕北说道:“子义校尉勇猛而豪胆,将军不必担心,据属下所知高句丽在南部各部均不剩多少兵马,大约只能自国内王城禁卫出战……很多年没有这样的情况了,想必他们是疏于训练的,子义校尉的精骑野战对阵他们,应当不在话下。”

    燕北倒不担心南下而去伺机扰乱高句丽援军的太史慈,他的部下大多为其精于骑射的强悍之士,虽然校尉部是新组,但部下都为幽东三郡良选,大约整支军队也只有太史慈这个校尉是新人,不过他也不新了,跟着燕北打过许多次阵仗。纥升骨城以南穿过一片树林之后便是一马平川的广袤田地,显然是正适合弓骑建功的地势,即便敌军势大无法击败,拖延些时日,总是能仗着马快跑马快跑回来。

    “我担心的是赵威孙,你对赵威孙的统兵才能怎么看?”

    高句丽在北面和扶余人打仗,双方投入兵员皆数以万计,如果伊尹漠求援,他们会比南面来自国内城的援军更快一步赶到纥升骨城。所谓兵贵神速,他们来的越快,纥升骨城的修缮程度便越低,局势便对高句丽兵越有利。何况赵威孙的黎阳营虽然在几次战役中表现可圈可点,可他们毕竟都是入伍不足两年的新兵,和辽东军中数目庞大的老行伍差得远!

    “哈哈,赵威孙,将军不必担心他,论领兵才能其人不过中规中矩,但若说与高句丽对阵,赵威孙断然没有输的道理。实不相瞒,麴某偏将部三营兵马,赵威孙对高句丽战阵最为了解!”麹义大笑,摆手说道:“他可是十几年前便与高句丽交过手的老卒了!”

    “喔?他还与高句丽作战过,十几年前,那是什么时候?”燕北颇感惊奇地瞪大眼睛,十几年前就与高句丽交手,自己手下还有这样的良才,他问道:“说来听听。”

    “将军知道桥太尉吧,桓帝快驾崩那几年做的度辽将军,在任保境安民,先后与南匈奴、鲜卑、高句丽接连大战,先帝年轻时做到司徒、太尉。赵威孙就是他的旧部,在黎阳营待了大半辈子。”麹义摇头笑道:“若论对高句丽的了解,我都不如他,在梁水西岸便是他最早挡住伊尹漠四千余众,先野战后入营,拖到麴某击败另一部高句丽兵,合兵保住襄平……对了,他还有几个外甥,都是中原士人。”

    燕北对这事并不上心,沉吟着点头。若真如麹义所说,北面的战事兴许也不需要担忧。只要赵威孙熟悉战法,即便面对刚从北方战场上撤下来的高句丽兵,也应当能起到阻击的作用。燕北并没有指望赵威孙或太史慈歼敌多少,只要他们能给纥升骨城再拖上十日,待西面城墙修缮,与城中那些交错的地洞被堵上,这座高句丽旧都也就固若金汤了!

    别的不说,到时候真让高句丽来围城恐怕都不敢。城中万众之军,与睡虎口互为犄角……燕北攻城容易是趁着黑夜将护城河填出浮桥,即便如此也让他前后损失近两千兵马。

    高句丽的援军,现在还死得起两千人马吗?

    他们各部大加的家底都快被伊尹漠败光了!

    “派出骑卒向国内城施压吧,让他们将伊尹漠交出来,立世子拔奇为王,否则燕某将继续向国内城进发!”燕北说完自己都笑了,这是一句威胁,但对他来说,就算天塌地陷也不可能亲自领兵继续前往国内城,路途遥远徒增死伤,何况留给燕北继续在高句丽境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别管他们信不信,等他们的兵马折戟于纥升骨城之下,便由不得他们不同意了!”

    这也是郭嘉的意思,与其待到得胜再向高句丽人提出废王交伊尹漠的要求,倒不如现在便将这个包袱丢出去。让他们国内自己去争论。尽管在郭嘉看来他们八成会拒绝,但当他们的兵马皆被击败,再不能派出援军呢?

    国内军民死伤,各部大加耗尽家底,这种力量必然会反映在高句丽朝堂之上……伊尹漠与拔奇,都是儿子,恐怕高句丽国内的一切大臣,将会从主战转变为主和吧。

    由着他们内耗,待到最后束手无策之际,新大王伯固与世子伊尹漠,必将为高句丽权贵放弃。

    不过那些事情对现在的局势来说还为时过早。

    纥升骨城以南五十余里,太史慈部隐于山坡后的大片农田之中,远远望着一支旗号严整衣甲明亮的军队,三足金乌图腾飘扬在高句丽的国土之上,他们是高句丽国中最精锐的军队,两千句丽王军与各部大加征募的四千征西军,朝着纥升骨城整装进发着。

第四十一章 汉骑赤海() 
,。

    高句丽的梁水大败、纥升骨城之败,并非是败在其兵员不精悍。可想而知,拿出去到西面与汉朝打仗,各部大加皆是摘选出麾下最精锐骁勇的士卒,这样的军队又怎能弱了。

    可关键就在于,将领方面他们比燕北差上太多。高句丽与扶余国连年征战,但两国战法都是那个模样,毕竟双方势均力敌,绕着一座山脉打了两年的仗,在平地上还能有什么好手段?

    何况将领上燕北拿出麾下最骁勇善战的麹义等人,于战阵中近乎完全放权,可高句丽呢?尚未真正交手,伊尹漠便先杀死一名领兵三千的小加,后来更是做出错误判断分兵使得战局损兵折将。

    待到据守纥升骨城,即便是有心奋起,以五千之兵抗万众之军……燕北要是伊尹漠就直接从城中撤出去,一把火将纥升骨城全部烧个干净。城没了可以再建,但若汉军打到这里却发现纥升骨城无险可守,只能退回睡虎口。

    那样一来,高句丽的格局便大了。

    不过世上没有后悔药吃,新大王伯固早在知晓次子伊尹漠在梁水大败之后便急火攻心,当着宫议喷出鲜血,栽倒于王宫正中,随后一病不起。如今主持国事的是其朝中大辅与主簿,经梁水一战,伯固与伊尹漠在国中威望大减,尤其如今两名世子都不在王都,国君又被气的无法主持国政……大辅与主簿终于有机会把持朝政。

    像西面汉朝邻居的那个董卓一样!

    两国距离不远,但消息沟通并不顺畅,尤其近年来战事不断,边境时常封锁,更令消息缺乏有效传播的途经。如今董卓都已死去快两个月,他们的头脑里还仍旧幻想着把持汉朝朝政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这并不美妙,尤其是高句丽面临着燕北这样的强敌时,整个国家都谈不上美妙。

    伊尹漠的求援书信穿至国内城,还做着把持朝政春秋大梦的大辅与主簿才知晓伊尹漠非但在汉朝境内惨败,甚至连阻挡汉度辽将军的能力都没有,短短半个月便被汉军兵临纥升骨城之下,伊尹漠手中近两万大军如今只剩寥寥五千人。

    惊人的噩耗令人难以抑制心头的恐惧,如今高句丽国中大加心头感受不亚于黄巾之乱愈演愈烈之事又听闻西北羌乱的感受。

    燕北若是真要兵临城下,他们拿什么抵挡?

    国中大辅当机立断,纥升骨城必须保在高句丽手中,若丢失西面门户落入汉人之手,恐怕留给他们的就只能是再次迁都了!

    鉴于如今纷乱时局,国中又无兵可用,高句丽主簿几乎是仿佛赌徒下注一般,将国内城三千王军仅仅留下一千弹压街市,两千最精锐的王军与各部大加再度交出的四千军卒,征发六千民夫沿途北上驰援纥升骨城。

    只是这支援军北上的路还未走完一般,便受到纥升骨城逃出百姓的夹道相迎……纥升骨城惨遭屠城,沿途行二十里路便可见到数以千计的流民就食于野。久居宫中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