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太傅,燕北就要赞他一声是有胆色的。
当朝太傅是袁隗,他此时让刘虞入朝做太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董卓要把袁隗一脚踢开了。
太傅这个官职位在三公之上,作为皇帝的老师,皇帝年少时是可以直接辅政的。也就是说,董卓此时召刘虞入朝,是让他总领天下政务。
刘虞能不心动么?
所以说董卓这个人物确确实实是不简单的,人家有进京的本事。
燕北的话让刘虞沉吟,他有把握让董卓不翻脸吗?他当然没有,谁都没有这种把握。良久,刘虞叹息道:“董卓之错,不在其将兵,不在其辅政,亦不在其废立……错在他是董卓啊!”
他废立是错,他为党人平反也是错;他率军入京是错,他总领政务也是错。因为他是董卓,所以无论他做什么,就都是错的了!
燕北默然,他觉得唯一的错,就是揣着做坏人的心去办好事了。人都已经打进洛阳,二十万兵足矣横扫天下,不老老实实琢磨着如何改朝换代,反倒想去做一代权臣,这人不是有病是怎地?
说到底,刘虞也是意志坚定,攥着幽州一亩三分地从头到尾一副坐看春风秋月的模样,从来没想过搀和到中原的混乱局势里。这老头儿啊,可以说是贤臣,但若说是绝对的忠臣,却又有些太过不上心了。
“刘公,在属下看来,幽州如今只有两条路可走。”燕北见刘虞已经拿不出什么好主意了,便拱手说道:“要么,帮联军打董卓,挺兵进洛阳;要么,帮董卓打联军,占幽冀二州。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为何一定要参战?难道仲卿的官位,还不够高吗?”刘虞皱着眉头,难道武人都是一般模样,一定要靠作战获得功勋才能满足他们欲壑难填的心,“难道做忠志之臣,你就从未想过督好幽冀二州军务,不插手乱局吗?”
“刘公,我知道您认为这场祸乱,无论如何都会使得天下更糟,可难道您认为现在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燕北摊手帮刘虞梳理思路道:“若帮董卓,击败联军后就算将来董氏翻脸,至少还有幽冀二州可据黄河以守;若助袁氏,击败董卓,关东之地尽为我等盟友。若两不相帮?”
燕北看了在座诸位一眼,轻蔑的笑了,“呵呵,无论谁赢了,将来安定天下,都少不了回过头来收拾咱们。”
这个时候再扯什么大义,说什么忠君报国都已经完了。刘虞还是小看了这场纷争,他们抢夺的是天下权柄,这种事情本就非我即敌,谁还会讲什么道义。
在燕北看来,无论袁氏董氏,亦或是那些群起的天下诸侯也好,比起刘虞没一个能让他看上眼的,都算不上什么好人。与其天下权柄让他们得去,倒不如趁此机会将幽州势力做大,在战争中谋得更大的权柄与声望,无论纷争结果如何,将来了不起再打一场拱卫刘虞入朝辅政,到时候什么都安定了。
刘虞看着燕北良久没有说话,沉吟着问道:“这天下局势……真坏到这个程度了吗?”
燕北眨眨眼。
第二章 筹备兵马()
刘虞的心里,忌惮袁氏远胜董卓。
早年间谋诛宦官的时候,袁绍和叔父袁隗就矫诏杀了樊陵许相。那是做过三公的人,就算和他们政见有所不同,到底人家为官时也做过好事,樊陵修的樊公渠是近些年来为数不多造福百姓的事,说杀就杀了。
他们和董卓有什么区别吗?
无非一个披着武夫的皮,一个带着士大夫的脸。
归根结底,却是一丘之貉。
所以刘虞是真不想搀和到中原的混乱局势中去,甚至巴不得董氏与袁氏打个两败俱伤。
州府议事后,燕北与刘虞多次密谈,甚至接连三日谈的晚了燕北便在刘虞府上的偏屋睡下,最终议定,燕北应邀南下发兵,与关东诸侯会盟。
这是完全依照谋求利益的选择。
诚然帮助董卓便相当于帮助汉室,至少董卓没有篡汉的想法。但是董卓胜利后却难保不会忌惮幽州的强大兵势,想方设法将兵马瓦解。
而且即便出兵,也绝不是幽州出兵,而是度辽将军燕北出兵,刘虞不会对他做出任何支持……因为刘和还在洛阳。
而帮助关东诸侯,燕北尽管在士人中的声望远远不及袁绍等人,但他的优势也是旁人无法比拟的。比起关东诸侯新募的那些兵员,燕北麾下久经战阵的老卒是当之无愧的骁锐。
更何况,度辽将军的职位,在这群太守、刺史当中独占鳌头。
董氏,袁氏……这个选择并不难做。
定下方略,燕北派人传信驻军邺城的麹义,告诉他不用回还辽东,驻扎在邺城即可。接着他便告辞刘虞,奔马返回辽东。
辽东的事务,在出征之前需要整备的可还多呢!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度辽将军部下三营的情况,渔阳营历经混乱已是空营,由燕北收编三千幽冀流民青壮以合军;度辽营都尉名叫耿温,与东汉将门耿氏沾亲带故,领营兵奉燕北军令向幽州蓟县移动时路上与流窜的南匈奴交兵打了一仗,掠到马匹钱粮,满满一营兵却只剩下一千二百余,同样以幽冀青壮充足三千;唯一有可战之力的,就只有屯驻在魏郡之下黎阳县的黎阳营,满额三千,但军械老旧、士卒懈怠。
这都是麹义传信回来说的,提起黎阳营,麹义是满腹牢骚。
由不得他不牢骚,燕北前些日子刚把胡骑校尉的诏令给他。所谓的胡骑校尉,如今就是个虚衔。先汉时胡骑校尉为八校尉之一,掌员额七百的胡骑士,部下骏马皆使用大宛进贡的西域宝马,与越骑校尉部并称为天下间最精锐的骑兵。
但是后来胡骑校尉部就已经并入五校中的长水校尉,这个官职就不存在了。鬼知道董卓如今拿出这个校尉官名来搪塞人,说到底也是一件兵器没有,一匹战马不给,就这么硬生生要麹义去组建出个胡骑校尉部,这不是开玩笑吗?
麹义本想着,黎阳营中应当有些军械,他甚至都给燕北传信,要用黎阳营多余的军械来组建胡骑部……结果跑到黎阳一看,有个狗屁的军械,黎阳武士自己的兵甲都斑驳锈迹,武库里剩下的兵器要么腐断要么损毁,哪里还能让他去武装兵马!
别的不说,虽然麹义眼下没有兵甲,但手底下满满管着三个校尉部,整整万人队,是整个冀州首屈一指的大将。
燕北回还襄平,将出兵讨董的打算与沮授一合计,皆是一副愁眉苦脸。
他们都知道,讨董之行已是板上钉钉,只有参加讨董才能让他们辽东势力甚至整个幽州在将来愈加混乱的天下局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要想协调好辽东与中原的比重,很困难。
召集各地校尉、武人出身的县令、军司马于郡府议事,一来一往便是数日。
再开郡府议,满堂高坐校尉、司马,燕北居上首,其下沮授、高览各引文武。
燕北道:“如今关东诸侯如我所料,欲起兵讨伐董卓,燕某亦欲引兵南下,为我州郡夺存活之机。高校尉!”
“属下在!”
“若要南下先决兵事,辽东尚有兵马?”
“前些时日,自鲜卑回还一千七百骑,再加渔阳、度辽二营六千。”高览拱手说道:“辽东如今武士田卒共有两万三千余,但是南下作战……难出万众之兵。”
燕北颔首,对沮授问道:“公与,辽东正在农时,若刨去务农田卒,可用多少人马?若不再看开垦荒地呢?”
“回将军,渔阳、度辽二营,新卒无可战之力,可先编入田卒,调田卒中精悍充满二营。”沮授知晓南下讨董对他们来说有多么重要,拱手说道:“但是南北二都尉防备北方公孙度、东面高句丽,却是必须留下六千兵力。因而,辽东仅有兵马八千至万众可南下作战。”
燕北点头,这个数目与他的估算所差无几,实际上他也就打算驱使八千兵马出辽东,再抽调乌桓一部参战,凑足万人。这样的兵势加上麹义偏将部的三千老卒七千新兵,已经拥有声势。
他可没打算自己独力面对董卓的凉州骁锐,哪怕二十万西州兵里只有两三万历经战阵的老卒,也绝非他一人之力所能敌的。他只想让自己的本部人马有足够的战力即可。战力与兵力不必多,胜过东州诸侯就足够了。
他根本没打算在这场关东关西的诸侯大战当中效死力……况且,就算他只出五千精锐,也远胜关东新募两万青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