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调查这次奇袭是谁干的,都没什么结果。何江同志放心,对于营救这样的爱国军人,就是你不说,我们也是义不容辞。我们现在还是赶紧转移吧。”
一辆提前准备好的轿车载着众人迅速消失。
一周后,各地出版的报纸上出现了为华毕成喊冤的的文章,版面只比那些抨击南京政府的文章略小些。稍晚些出版的报纸对华毕成的事情立即开始跟进,严厉批评南京政府迫害抗日英雄。说这一事件是南京政府为了议和而对军队进行弹压的力证。一时间原本已经呼喊的有些后继无力的国民舆论因为这个突然冒出来的“迫害事件”一下子又变得咄咄逼人起来。学生们开始举着标语和横幅重新走上街头聚集,各个民主党派的宣传机器也是开足了马力抨击南京政府。
各种关于华毕成被“迫害”的流言和最新发现也开始在了民众之间流传。一时间华毕成变成了整个国家最当红的人物,甚至有一些进步的女文学青年在报纸上刊登文章表示要和这位“抗日英雄”一起启发和探索她们剩余的人生道路。
雪片般飞向南京军事监狱表示爱慕之情的书信让南京市的邮政系统面临瘫痪,市政府不得不每天专门安排一辆邮车往监狱里面送信件。
华毕成在牢中的地位变得更加让人仰视,一大堆狱警帮着华毕成拉来帮着拆信和读信,居然有几个胆大的单身狱警以华毕成的名义给这些狂热的粉丝回了情信。很快,几位收到回信中的女青年就把信登上了报纸,人们开始唏嘘华毕成这位“抗日英雄”身在牢狱之中居然还有这般乐观的精神和对爱情的憧憬。情信登报的次日,开始有人围攻南京监狱,尤其以青年女学生居多,南京监狱的工作人员从汹涌的人群里面艰难地冲进来上班,脸上或多或少的都留下了几道爪痕。对于这些迫害抗日英雄的帮凶,女学生们当然没有什么好脾气,于是锋利的指甲就成了攻击的武器。
整个南京、甚至整个江苏、整个华东都因为他华毕成是闹成了一锅粥。局面发展的失控很快就让政府坐不住了。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邵元冲马上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个不停,各级大佬轮番打来追问详情,4月初的天气里,他居然让汗湿透了衣服。
甚至军统和中统都出动了,发现的确有这么一个争议人物看押在南京的监狱里面。军法处那边一直没有审出个结果。再查查市面上的报纸,最先刊登关于华毕成消息的几家报社大都是一些不入流的小报,地点分布的也是天南地北。可文章里面把华毕成的事情说的是有鼻子有眼,就跟他们亲眼看见了似的。
也奇怪了,这小报记者怎么关心起时事来了,他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些内幕的。不过对方是小报也有小报的好处,派些警察跑跑,就能关个十几、二十家的,还不会引起民愤。现在仔细想想那些个主流报纸多半是被南京政府对日本卑躬屈膝的态度给气过过头了,反正这些日子大家已经对南京政府泼了不少脏水,这一看见新的“罪证”,略微思索一下基本靠谱就给登报发了出去。结果那些骂的已经有些口干舌燥、有气无力的文人们看见了这样的“新鲜素材”立即添油加醋的推波助澜,这几处推手合力,终于制造出了这个舆论的漩涡。查抄报社的中统特务报告说那几家小报社都说稿子来源于邮递稿件,线索就算是断了。
这几家小报刊登这篇稿件的动机也是因为最近的主流报纸都是对着南京开骂,搞得像他们这样以写风月八卦为主的小报销量直线下降。正在为生计发愁的时候刚好有了这样一篇带些八卦传奇色彩的稿件到了手里,于是就上赶着刊登了,想借这舆论的漩涡分上一杯羹。结果现在弄得连安家立命的地方都丢了。中统那边还说查获了一封刚刚寄到这些报社的信件,从笔迹上看和之前的文章应该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不过由于前面的一篇文章引起的风浪太大,几家报社都害怕了,没敢刊登。
邵元冲知道后在大骂这些要钱不要命的蠢货,居然给自己添了这样大的麻烦。一面赶紧让手下把事情调查的经过汇总成报告再加上送来的邮寄原稿一起分送到各个大佬的案头上。总算是交的了差事。
在上海忙完了淞沪战事的张治中将军看见了报纸上面的报道,赶紧找到了当时抓获华毕成的十九路军宪兵队,结果证实了日军军事情报的来源正是这几日报纸上的热点人物华毕成。张将军觉得是他的疏忽让华毕成蒙受了这样打的不白之冤,于是马上提笔写报告送到了军政部和军法处,解释原委。
张将军的报告到了,这下政府里面的要员们开始大眼瞪小眼了。本来还打算找几个证人给华毕成扣个罪名平息如火山爆发的民怨,张将军的这份报告一到,栽赃的计划立即泡汤了。看来这下真的是抓了个抗日英雄回来。
委员长看到张将军的报告之后,气的摔掉了手里面的茶杯,用他那一口浙江口味的官话痛骂军政部:“军法处和宣传部都是猪猡!”这么个现成的抗日英雄居然不知道拿来替政府正面宣传,现在居然成了民主党派和国民拿来当作攻击政府的口实。
这怎么能不让委员长火冒三丈。洛阳官邸一楼会客厅里面,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老先生正靠在的沙发上品茶看报。淞沪战事展开之后,由于南京离上海实在太近,于是委员长决定将南京的政府部门移到洛阳办公,算是当时临时首都。
现在政府各个的部门都为了料理淞沪战事的后事而忙的团团转,只有于右任的监察院清闲的很。监察院,依照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最高监察机关,行使弹劾权、纠举权及审计权。脱胎于中国古代的御史台。
一脸大胡子的于右任生性散淡,可是他的书法造诣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于右任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货真价实的国民党元老,虽然监察院院长位高权轻,但他的声望在那里,委员长的眼中的于右任还是很有分量。
一个文书疾步走进会客厅,递给于右任一份文件,于右任随手接过来丢在身边的沙发上,点点头示意自己收下了。文书转身离开,走出会议室的时候他迅速的掏出手绢擦了擦汗。
“没想到这个华毕成竟然是华祖安的孩子啊!”于右任决定就是生性再散淡,这次这个事情他还是要管一管的。直接摇动电话:“喂!给我接委员长。”
随后委员长的一通怒火让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变得格外的高效。当晚,军政部的何部长和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邵元冲爬上了停在洛阳机场的军用飞机连夜赶往南京。
4月20日,华毕成被无罪释放。
何部长在南京监狱里面当场宣布了对华毕成不予起诉的决定。
然后何部长代表军事委员会授予华毕成国光勋章,并宣布晋升华毕成为上校,以表彰华毕成的在淞沪战场上的突出贡献。宣传委员会的人在表彰现场拼命的拍照,闪光灯闪的华毕成的眼睛都开始发花,他真佩服对面瞧着镜头笑容可掬的何部长。到底是习惯了在镜头前面混的人物,居然早就戴上了一副金丝墨镜。
第二天,政府的宣传机器也开足了马力对外解释之前将华毕成放在南京监狱是为了保护好这位新鲜出炉的抗战英雄,军政部在派人仔细调查核实了华毕成的战功之后马上给予了华毕成授勋和晋升。
华毕成没有受到人身控制从之前的和女学生自由的情书往来就可以说明他的通信没有受到丝毫的影限制,由此可以推断,华毕成在南京监狱受到的是高度的保护而绝非那些攻击政府的势力口中所说的迫害。政府这些事后诸葛亮的宣传马上被各方势力揪住不放,报纸上的相互指责开始进一步升级。华毕成这个导火索的曝光率自然居高不下,他的知名度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高度。
不过政府没有给予华毕成什么实际的职位,对于华毕成夺得情报的经过和内容也以军事机密为由不予对外发布。这是何部长对这个给他添了大麻烦的抗日英雄的可以压制,他要出出自己心中这口恶气。一个小小的校官,居然让何部长这位南京政府里面的第三号人物在飞机上颠了一宿。何部长无论如何也要找回这个不痛快
发给华毕成颁发国光勋章的决定也是何部长决定的,别看等级不低,仅次于青天白日勋章,可是毕竟不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