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克里耶夫说得简单又清楚,激战的具体情况就不需要详细说了,元帅同志不是爱听故事的小孩子——两场战役都是艰苦卓绝,林俊能够理解。
“伤亡情况怎么样?”
“牺牲28人,还有16人在医院,刚刚补充了40名新战士。请您放心,72号装甲列车不会给您丢脸!”
少校的表情非常坚决,俊相信他们能做到——这是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列车,对于其中的成员而言是种荣耀更是责任!
林俊向自己的随员们介绍了眼前这位他曾经提到过的装甲列车指挥员,而别克里耶夫一看副统帅有相互介绍的意思,也向林俊他们介绍了自己的军官。
一边是副统帅的随员,一边是装甲列车的尉级军官,这似乎不是一个档次,但林俊不仅仅将别克里耶夫当普通军官,还是半个老朋友,这次相遇就不会显得过于等级森严。
“要停多久?”
“一小时,还要补充些炮弹。”
“走,到你的指挥车坐会。不会打你们工作吧?”
“不会、不会!”欢迎还来不及,怎么会拒绝。
走进曾经熟悉的车厢,有一股男子汉的气息充斥其间,还混合的淡淡的硝烟和其它一丝说不清的味道:这就是一个男人的世界,要不是刚完成一次大整修,这里的味道更不好闻,能这样就已能说明成员们平时的内务做得很好。
指挥车箱还是老样子,只是几年的时间已经让那些设备留下了些印记,这让林俊有点故地重游的味道。
车厢左边墙上显眼的位置有个大镜框,里面是自己和别克里耶夫等几名列车军官的合影,那是上次在列车上拍的,他们也给林俊寄过一张。林俊看了看四年前的自己:年轻的上校,自信又活力十足!
“看来岁月不饶人,那会我都还没皱纹,呵呵。”林俊的话有点意思道:现在他都才28周岁,但就这几年的功夫都让自己眼角长皱纹了!
“24岁的年轻上校,28岁的苏联副统帅,就像一场梦。”林俊心里有点感慨。
也就在车上待了十几分钟,没停留太久,还有很多工作等着他。离开时根据列车成员们的请求,林俊和他们在指挥车外以车名为背景再次拍了张合影,林俊还故意和别克里耶夫两人照了一张。
“打完仗寄给我一份!”
。。。
第三百七十四章 德国的难题()
在明斯克的林俊和在莫斯科的斯大林都在等待德军的进攻——自己再次动大规模进攻在目前并不合适,至少要等到入冬将秋雨过后的大地冻实以后再说。苏联的军队适应寒冷,那会才是红军动几个大型战役的合适实际:现在秋雨都还要两个月才来,有效的防守是关键。
但这会德军不仅仅要制定有效的新作战计划,兵力和装备的调派也是个天文数字般的工作,而对于希特勒来说除了军事问题,还有一件事是他头疼的!
德国在苏联的间谍网在“肃反”中彻底瓦解,连个小虾米都没留下(“肃反”中为数不多的良好后果之一。),但他们在美国有庞大且相对完整的潜伏情报体系:现在让希特勒头疼的问题就来自美国,还不是间谍获得的,因为“纽约时报”上就有!
美国将向苏联实行“租借法案”,提供各种战略援助,这让希特勒非常头疼!
希特勒对美国的政策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基本的矛盾,虽然他根本瞧不起美国的军事力量,但在战争的头两年中,却仍然尽力使美国不卷入战争——使美国不卷入战争,是德国驻华盛顿大使馆的主要任务。
德国驻华盛顿的大使馆用尽一切手段,包括贿赂美国国会议员、试图“津贴”作家和资助“美国第一委员会”,来支持美国孤立主义者,使美国在战争中不参加到德国的敌人方面。希特勒很明白:只要美国由罗斯福总统领导一天。希特勒征服世界、与意大利和日本瓜分地球地狂妄计划就一天无法实现。
“早晚要对付美国,要狠狠地对付!”但是一次只能对付一个国家——这是希特勒的战略到41年入夏前得到成功的秘诀之一。对付美国地时候一定会到来,但只有在打败英国和苏联之后才能这么做:到那时候。他将在日本和意大利的帮助之下,对付暴户美国人,胜利了的轴心国家将轻而易举地使孤立无援的美国人屈服。
希特勒尽力想在对美国下手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前,保证美国不卷入战争;要做到这一点,日本是关键所在。
早在40年初,里宾特洛甫曾对墨索里尼指出:日本拥有牵制美国的力量,它可以阻止美国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出兵欧洲对德国作战。
德国是如何看待美国的呢?:美国只有在认识到他们面对的是坚定不移地决心以后才会后退,美国的人民是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子弟地。因此是反对参战的。
对于和日本的关系,希特勒很明白那个东方岛国还得靠他:在太平洋地区,日本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已经很难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如果欧洲的德国出现问题。用不着多久日本就将现它自己已经处在全世界的围攻之中。所以德国和日本坐的是一条船:德国的失败也就是日本帝国的理想地告终。
同英国的一年多较量让希特勒感觉有点无可奈何,为什么会这样?他明白、毫无疑问的:若不是罗斯福总是给丘吉尔打气,英国早就不会打下去了!
这“打气”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还有那些数量巨大的战略援助,英国人在岛上可以说是靠着美国地援助在坚持:德国必须用尽一切办法阻止美国参加到战争中来,并且阻止它过于有效地援助英国!
在四个月前,希特勒和里宾特洛夫在同日本外交官的会谈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为的就是让日本放心地向南进攻新加坡,而不必担心俄国的牵制,为此甚至默认日本可以同苏联签订一份“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希望迅打败苏维埃俄国——特别是如果日本在东方采取行动地话。就足以说服美国使其相信:跟完全孤立地英国站在一边、与世界上最强大的联盟(德意大利、日本。)相对抗,是徒劳无益地。
希特勒希望日本参战越早越好,德日两国的最佳目标当然是在冬季到来之前,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会师——可惜这样一个令人头晕目眩的大好前景并没有能打动日本政府,哈桑湖和诺门汗给了它们足够的教训。两个月的战争从表面看德国已经占领了广大的苏联国土。但战线目前不过是只推进至39年之前的苏联西部边境附近,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家体系遭受的打击并不大。
最重要的是:按照日本人的看法:德国想在今年冬天之前就打垮苏联已经是个笑话——以日本的陆战经验分析,这已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下德国指望“西部利亚会师”已不可能,就指望日本尽早进攻太平洋。
日本自己也有烤着的栗子取不出来,它坚决不肯为希特勒从俄国的火中取栗:因此对德国来说。在征服苏联以前。不让美国卷入战争就成为最为重要的事情。在六月三日之前,希特勒深信德国可以在冬季到来以前把苏联征服。
为了稳住美国。希特勒甚至做了很大的牺牲:很久以来德国海军一直不满意希特勒限制他们的活动——不许他们破坏美国对英国的货运,对抗美国海军舰只在大西洋上对德国潜水艇和海面舰只越来越厉害的敌对行动。
纳粹的海军将领比心思局限在陆地上的希特勒看问题看得远:他们几乎从一开始便看到美国参战必不可免,并力劝元对此要早作准备。早在1940年6法国战败以后,雷德尔在戈林的支持下,就立即敦促希特勒夺取法属西非,更重要的是占领大西洋上的冰岛、亚尔群岛、加那里群岛等岛屿,以防止美国占领这些岛屿。
希特勒表示颇有兴趣,但是他要先进攻英国和征服俄国,然后再对付已处于绝望境地的暴户——美国人。希特勒在40年那会曾经考虑占领大西洋诸岛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日后对美国进行战争。
由此可见,对于美国问题,已不是希特勒想不想对美国进行战争,而在于选定什么时候动战争:在41年,希特勒赞成占领亚尔群岛,以便远程轰炸机可以从那里起飞去轰炸美国,可能在秋天就会有这样的需要。这就是说:在击溃苏联以后就轮到美国了!
“大西洋战役”打得难分难解,德国没有占上风:美国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大批物资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