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铸新明-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像碾子、李三、浩子等人,和秦浩明同生共死浴血厮杀已经将近半年,早已忠心不二,再说承蒙他简拔于微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倒没有其他想法。

    “经此一役,对今后时局走向有何看法,对错无妨,皆可畅所欲言,无须顾忌。

    甚至谈谈建奴的高明之处和大明的弊病也行,总之,有什么说什么,每个人都要说。”

    秦浩明赞许的看了董长青一眼,还是自己的培养的人贴心。平常默言寡语的他,不意今日说得如此之多。

    其他人也要培养起来,无论是能力还是忠诚方面,要在今后点点滴滴的始终贯穿当中。

    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百年树木,十年育人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用人还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过,这是以后的事,只能慢慢观察了解。

    “杜度兵势如风,攻击高起潜。多尔衮渡黄河,进军临清,迅疾速猛,皆得益于骑兵之利。

    故而,以快打慢,集中局部优势打击敌人,速度是关键。

    诸位切记,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守。

    这就是本将的一点浅见,是需要我们从建奴身上学习的地方。”

    秦浩明的几个军官都是刚从基层提拔上来,原来只要依令而行便可以,哪里有什么发言的机会?

    故而,皆面面相觑一言不发。

    秦浩明只好抛砖引玉,先把自己的一点看法说出来,带动他们的发言。同时,也把自己的军事理念通过分析战役向他们灌输。

    虽说高起潜的军队问题主要在于将士的战斗力、野战能力极差,而且士气低落,可毕竟有四万将士。

    而多尔衮能够集中兵力,利用时间差、速度的优势在比较短的时间击溃大明军队。

    这种运动战中部队的快速行动速度、持续作战的战斗力,以及统帅高超的指挥能力,的确令人咂舌。

    “元亨,下面你来说说看法,其他人准备。”

    对于这位埋没的名将,秦浩明好奇心很重,不知他有没有独特的见解,刚好他们坐着不言,索性点将。

    ps:不好意思,因为作家感言不能写太多字,浪费大家一分钱,请谅解!

    各位看官,起点从今天开始到五月七号结束,月票双倍。即一张变两张,两张变四张……恳请手中有月票的看官,尽量帮忙投票!

    其实每天两千余字,一二月尚可,经年累月却也殊为不易!

    当然,有得闲之时,尽量多更。

    又不想写成小白文,污了诸位看官的眼球,也失却自己的本意。所以,在上诸位多多谅解!

    小生能做到的唯有保证不断更,不太监,风雨无阻每天两千字以上。

    许是因为兴趣的原因,没有用写书养家糊口之难,故而不太在意成绩,一则完成自己儿时的文学梦,二则却是对我汉人失去一些气节有些感慨,聊以发发牢骚。

    本人非职业选手,要求不高,诸君不用打赏,保持正常订阅即可!

    可不要钱的推荐票和月票,却是希望各位看官多投,那代表着一种认可,仅此而已!

    因本书篇幅较长,期间未免有些漏洞或者资料不全,也请诸君多多理解,小生尽自己能力做好。

    同时借此机会感谢每天投票和订阅的书友,一路前行,有你真好。

    故土难离敬上!

第一百八十一节 壮哉,天雄军()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阎应元落落大方站起来,清清嗓音开口说道:“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纵观历次建奴寇边劫掠大明,皆深符孙子兵法之要义。

    反观大明军队,被动防守,对大炮极为依赖。

    可火炮固然威力大,攻击力强。但是致命缺点是移动力差,如果一味依靠火炮,在野战中反而会拖累部队。

    再加上往往兵部制定作战计划,据是在脱离战场的情况下,如何能跟得上瞬息万变的战场复杂情况?

    古尚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请战者乎?

    可现在倒好,兵部事事预先设定行动计划,然战力、速度皆不如建奴,焉有不败之理?

    伤其十指,莫若断其一指。

    朝堂若能下定决心,统一帅令,聚京畿周围几省之兵,毕其功于一役,用人力、物力跟建奴死拼。

    只要消灭建奴大部分人马,则建奴今后断然不敢入侵大明。

    如此,再徐徐发展军力,或许强弱易手,当可横扫边患。”

    “精彩!元亨言之有理,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

    然则大明早已病入膏肓,财力、物力、军力已非太祖、成祖时期可比,况且今上也无此魄力。”

    虽知阎应元说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大明根本不可能做到,但有此见识眼光,秦浩明还是拍手大声称赞。

    只是最后一句话却有些大逆不道,若被御史言官知道,少不了一个悖逆的罪名。

    董长青老神在在,面如古井,波澜不惊。秦浩明的心意他若还不能了解几分,只能说是太过愚钝,不堪造就。

    其他人却是首次听闻,脸色多少有些异样。

    不过现在社会动荡,遍地都是反贼,比不了太平年间对皇权的敬畏,再说秦浩明可是他们的上司。

    只不过是首次听闻有些不习惯,多听几次就好了,温水煮青蛙嘛!

    “不过即使兵马再多,无敢战之兵也惘然?

    崇祯二年,建奴入关,包围京师,天下勤王兵马四十万云集京师四周,还不是让建奴安然离去?

    反而是粮草军饷供应成了严重的问题,幸好有毕尚书勇于任事,方才解决,若不然……”

    副千户赵大友年纪大些,明白当初卢象升作为大明府知府前往北京勤王的场景。

    许多地方部队根本没有战斗力,乱哄哄一片,基本属于当地民团,便是百万人也无用,徒增后勤压力而已。

    “可惜毕尚书去年驾鹤归去,大明少了一位称职的户部尚书,后继无人,朝廷财政问题恐怕要更加糜烂矣?”

    阎应元黯然失神,难过的说道。

    秦浩明默然无语,毕自严委实是大明少有的能臣干将,若他在,或许大明和可以多支持几年也说不定。

    毕自严从崇祯元年开始任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政。在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他精心协调、精打细算,支撑明朝财政近十年,功在社稷。

    毕自严到任时,明朝国库早被挥霍一空,国家每年赤字达一百三十余万两白银。

    财政崩溃,大明朝廷只得向百姓大肆苛敛,三饷加派使百姓困苦到了极点。

    毕自严从抓节源开流着手,首先提出裁汰冗兵、兴复屯田,地方官吏以经济发展速度来考核,他的建议得到崇祯皇帝的称赞。

    其后,他广泛征求朝廷老臣的意见,系统地提出了十二条条解决财政困难的措施。

    包括增加盐引,令晋商运粟实边,裁汰冗兵冗役,检查军饷虚冒,开发京东水田,清查天下隐田,兴办军屯等项,皆得允行。

    为了杜绝地方官侵吞赋税银两,他亲自主持编订了赋役清册,颁行天下,严格监督审核,使贪腐现象得到部分控制。

    原来的官屯地亩因年代久远皆被势家豪族侵占,赋税收不上来,毕自严不畏困难,亲自主持核查清丈了官屯地亩,明令按亩起科,增加了部分收入。

    在他的精心谋划下,冗兵冗费略有削减,虚报冒领、贪腐侵吞大大减少,国家赋税收入增加,毕自严因此深得崇祯皇帝倚任。

    然而,随着大明王朝内忧外患日益加重,明朝财政状况也不可逆转地日益恶化,毕自严虽竭尽全力也难力挽狂澜。

    故而,再对大明修修补补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砸烂了重建,方有希望重新崛起。

    一瞬间,秦浩明坚定自己的信心,大明不是没有人才,关键是在用人。

    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无需判别何人可用,何人有才?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从培养开始。

    猛将必拔于卒武,贤相必起于郡县。

    只要把忠于自己的将领陆续培养起来,等势力大成之后,自然有人才投奔。

    现在却是凭空臆想而已,在这些大才眼里,你算哪根葱?

    “你们有谁知道天雄军的来历?或者说卢督问什么把他的军队叫做天雄军?”

    既然有了别样心思,秦浩明目视着众人,缓缓的开口问道。

    碾子、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