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说是在肚子内灌满香油从嘴里引出灯芯,点燃。
现在作为倭寇的首领千元代有幸成为文朔在这个时代第一个被残酷杀死的人了。
现在他已经被牢牢的绑在了柱子上,那个明军的校尉又在阵前高喊了:
“城里的倭寇听好了,现在你们的人将要被我们大将军点天灯了。这是他的荣幸,要是在他被烧干净之前你们还不出城投降的话,那么一旦城破你们多有得人都会被点天灯,当然了只要你们能够及时的出城投降,大将军可以给你们一条船叫你们回你们的国家去!”
就连文朔都很佩服这个在阵前喊话的校尉竟然是把这件事说的这么像那么回事,虽然没有一个人明人会相信这些倭寇能够活着离开。
当千元代的身体开始燃烧起来的时候,每个人都闻到了那一股刺鼻的恶臭味,很多人都是禁不住的恶心。
也算是城上的倭寇倒霉,竟然是在顺风口上,虽然他们被命令不许观看,但是那股恶臭味还是顺着风吹到了他们的鼻孔里,眼睛可以闭上不看,但是你能不呼吸吗?
“降了吧。”一个声音在河村垄兹心里默默的说着。
“开城门,咱们投降……”他只是这么轻声说了一句。
宁波城
这座遭受倭寇袭扰多日的城池缓缓的打开了它的大门,一堆垂头丧气的倭寇双手抱头在千元代燃烧的恶臭中走出了城门洞。
现在距离太阳下山不足半个时辰。
随着倭寇出城投降,宁波城内的反抗倭寇的行动也暂时告一段落,现在明军的主要事情就已经变成了恢复宁波城内的秩序上。
在城外明军的蛊惑下,城内仅存的百姓为了响应城外的明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抗行动,在这次行动中共计击伤击毙倭寇九百多人,但是为此他们付出了不少于三千人死伤的代价。
看着慢慢走出城门的倭寇,文朔也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
“把所有的人都看好!不许跑掉一个!”
张辅当然明白文朔这是什么意思,这位监军大人的命令你只有去执行至于你用什么办法他是不会管的,他要的只有结果!
所以这些出城的倭寇都被结结实实的捆了起来,没有一个人对这个决定提出异议,就是那些昨天还狂妄的叫嚣要把明军彻底击败的倭寇也都是默默的接受了这个现实。
河村垄兹也混在这些人当中,当然那只是暂时的。等到明军有了时间和精力他一定会享受到不同于一般倭寇的待遇的。
原本文朔的意思是想直接在这里就吧这些倭寇统统的点天灯,但是在张辅的建议下只好是先把这些人看管起来等待自己的援军的到来。
晚上张灯时分,从各地卫所赶到这里的明军已经不下数万人了。原本被倭寇糟蹋的没有一丝生气的宁波城逐渐的开始出现了人气。这个时候那个千元代还在柱子上燃烧着呢。以至于从那个大坑到城门的距离上根本就不需要火把来照亮都是像白天一样清晰。
这些来到宁波城的卫所军兵还真的没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个大坑里躺着不下三百具尸体被血污浸泡着,边上还有一个熊熊燃烧的天灯。那剩下的两千名倭寇就被结结实实的跪绑在一边正好是面对着那个正在燃烧的天灯的下风口,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挂着一种半死不活的神态,他们确实被这恐怖的场面吓坏了。
这次带兵前来的人里面竟然有个文朔的老熟人——刘江。
现在的刘江是金山卫的一名指挥使,手下也有个千把人了。这一次一听说是郑和马三保带人在宁波城已经把大股倭寇围困当下就点起了自己的手下人一路狂奔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宁波城。但是当他来到这里的时候却发现战斗早就已经结束了而且在文朔带领下竟然是直接把倭寇的首领千元代点了天灯。
文朔见到这个以后的抗倭名将也是很高兴,自从上次和刘江分开也差不多快三年的时间了,虽然大家都在朱棣跟前忙活着,但是真正见面的机会确实少得可怜。
其实刘江这个人也是很崇敬文朔多的,尤其是当初文朔带着自己的镖局众弟兄在白沙镇打败倭寇的事迹更是叫他佩服的无地自容天天憧憬着自己也能像文朔一样成为大明朝保家卫国的好男儿。
文朔热络的拉着刘江的手说道:
“刘指挥使,你可是第一个赶到宁波城来的援军啊,等我回去一定会向陛下禀明的,刘指挥使忠心报国看看刘指挥使都累成什么样子了……”
张辅在一旁那个汗呀,不就是以前认识吗?至于这么肉麻吗?
刘江也是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连声说不敢。
南京
朱棣正在聚精会神的批阅奏疏,外面噔噔噔跑来一个小太监还没进门就高声大喊:
“陛下!大捷!大捷呀陛下!”
“什么?!“原本批阅奏疏头昏脑胀的朱棣一下子抬起头来瞪着眼睛问道:
“什么大捷?”
“陛下,是张辅张将军在宁波城力战倭寇,斩杀倭寇三百余生擒三千啊!”小太监说着捧着一个木盒子跪倒在朱棣面前。
“好好好,起来说话。”一听到打了胜仗朱棣马上变得和颜悦色起来,就连一旁的王景宏也都是很奇怪,这位皇帝是不是个战争狂人啊,怎么一提到打仗就兴奋的不得了?
朱棣拿出随身携带的钥匙,仔细检查了一下木盒没有发现被动过的痕迹于是用钥匙打开了这份加急奏书。
“这是帝国的胜利!要好好的庆祝一下,传旨明日京城要热热闹闹的庆祝一直到他们班师回朝!”看完奏疏的朱棣抑制不住心里的喜悦朗声说道。
其实这份奏疏就是由陈炳德这个官场老油子执笔的,对于上司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都是了如指掌所以这份奏疏叫他来写是最好不过了,当然了文朔的逃跑策略在奏疏里变成了诱敌之计,位的是吧倭寇聚到一起进行剿灭。
而文朔在城外斩杀倭寇的事也被说成是监军大人力排众议震慑倭寇的绝好计策。
这一次的胜利是在英明神武的监军大人的指挥下取得的,至于张辅那就说成了是一个善于听从意见的好将军,有点周瑜的味道。
而他和刘德旺则成了十分听从指挥的好干部,总之所有的人都是皆大欢喜看的朱棣也是高兴的不得了。
第114章 龙江 宝舡()
这一次文朔和丈夫带领着自己的部下们回到南京的时候,龙江船厂的第一艘海船也已经完工了,正在船厂的干船坞里静静等待着那些勇敢的水手们驾驭着这些伟大的海船去到那遥远的地方。
关于龙江船厂:
位置:
南京龙江关(今下关),西接长江,东临秦淮河。据《龙江船厂志》‘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开厂造船’。龙江船厂四至,南至留守右卫军营地,北抵兵部苜蓿地,西抵秦淮卫军民塘地,东抵城壕。东西横阔一百三十八丈,南北长三百五十四丈,总面积达到点八平方公里。
船厂内除设有提举司、帮工指挥厅外还有蓬厂、细木作坊、油漆作坊、捻作坊、铁作坊、索作坊、缆作坊等七个作坊。
船厂的负责人员由一位五品的工部侍郎辖员外郎、主事、提举、帮工指挥等。
文朔随同朱棣等人一大早就赶到了龙江船厂来参加新船的下水仪式。这对于大明这个新兴的大帝国来说是相当震撼的,那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的大船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城池一样。上面已经锦旗招展了,经过文朔的提议朱棣的首肯这第一艘海船称为‘威远’,至看这个名字就知道现在朱棣的心中对于这将要开始的大远航基于了厚望。
在京的大小官员系数到场,本来宽大的船厂在这个时候竟然是有些拥挤了。
每个人都想在第一时间目睹这件旷古盛世,像是这么大的海船在以前还真是没有见过的,虽然这只是一艘作为实验用的海船。
当人们站在海船下面的时候竟然有一种渺小的感觉。在船头上有一个巨大的虎头浮雕,两侧前部是庄严的飞龙浮雕和彩绘后部有凤凰彩绘,艉部板上方会有展翅欲飞的大鹏鸟。
真正骇人的是在船首两侧个有一只蛇眼,白底黑眼珠有点狰狞的望着前方,按照制造者的话说这是防止航行的时候受到妖物的蛊惑而迷失航行而设计的。
整个大船在外型上和福船相似,但是却是平底的,因为这不仅是一座试验船更是皇帝陛下的龙船,所以不需要建造成远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