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宸连着吃了两碗肉菜,三个馍馍,才推开碗筷,抚着肚子,满足地长出一口气。
昨晚就没吃饭,两顿合成一顿吃了。沈宸觉得要这么吃下去,他都有可能变成骆驼,使劲大吃一顿,好几天都不用吃饭。
“中午做热汤面吧?这剩下的肉菜正好都用上。”
“做烙饼怎么样?焦黄的、油油的……”
两个队员似乎有做大师傅的瘾头,开始商量中午做什么解馋了。
沈宸笑了笑,起身离开。个人有个人的爱好,象这两位忙碌并快乐的家伙,倒让人感到了平凡生活的气息。
来到指挥室,沈宸象征性地敲了敲,便拉开门走了进去。
屋里只有老周,见是沈宸进来,脸上带着笑,伸手招呼道:“晓宸哪,快坐。”
沈宸也不客气,往桌前一坐,看着桌上拆了一半的南部手枪,问道:“周叔,你在修枪?”
老周点了点头,说道:“死在山沟里的那个老鬼子的,好象被炸坏了。我觉得可惜,就想着拆开看看。这不,还没拆完呢!”
沈宸看这鬼子的手枪酷似他喜欢的德国鲁格,便伸手继续拆卸,顺便研究一下。等把枪变成了零件,再仔细检查,他才发现是击针断了。
因为这是一支老款的“王八盒子”,在寒冷的天气里,润滑油粘稠度增加,就容易发生这种问题。
“这个,是撞针断了。”沈宸拿给老周看,说道:“怕是修不好了。”
老周现出很惋惜的神情,把桌上的枪套推过去,说道:“装好先放这里吧,看以后能不能送到兵工厂修理。”
沈宸很快把枪组装起来,拿起枪套习惯性地摆弄了一下,发现这枪套也能装到枪上,当作肩射武器。
沈宸还发现枪套下面有个备份弹盒,随手打开,竟然发现里面还配有一根击针。
“呵呵,这枪能修好了。”沈宸又把枪拆开,边换击针边笑着说道:“看来鬼子这枪就是击针爱断的毛病,要不怎么多配了一根击针呢!”
老周看着沈宸灵巧的手指熟练地拆卸组装枪枝,不由得调侃道:“看你那手,哪象个玩枪儿杀人的行家。”
“鬼子、汉奸不是人,是畜牲。”沈宸笑着纠正。
其实,沈宸确实很注意手的保养,倒不是爱美,而是增强手指的灵敏度,更利于狙击的精准。
老周知道沈宸嘴巴厉害,也不与他较真儿,岔开话题,说道:“老赵带着人去拆桥、布置警戒哨;我还要派人把粮食物资运走一部分,并在山林里设置临时营地。你看,还有什么需要做的?”
沈宸想了一下,说道:“派两个手巧心细的队员,我教他们把手榴弹改成瞬发地雷。长远打算的话,就得自己用黑火药制造。手榴弹嘛,到底不是干这个用的,数量也不是很多。”
老周沉吟了一下,有些为难地说道:“配制黑火药倒是不难,可还需要铸造铁壳,这不太容易啊!”
“不用铸铁弹壳也行。”沈宸摇了摇头,说道:“用玻璃瓶子、陶瓷罐子,或者是石头凿空,填装上火药,那也是地雷嘛!”
老周惊讶地瞪大眼睛,充满怀疑地问道:“那样的地雷能有多大杀伤力?”
沈宸眨了眨眼睛,有些随意地答道:“可能炸不死,但炸伤也有用啊!就算炸不伤,吓他一跳,也比没有强嘛。”
老周伸手指了指沈宸,竟然气得没话说。
沈宸哈哈一笑,说道:“周叔,咱先造几个试验一下嘛,我觉得会管用。你想啊,就是一个大炮仗,也能把人崩伤呢!何况咱这地雷,比炮仗大了好几倍呢!”
老周无奈地点了点头,说道:“拿你这丫头是真没办法,行,那就造两个试试。”
停顿了一下,老周又有些奇怪地问道:“我很老嘛,不过是比赵铁大那么几岁,怎么你就叫他哥,叫我叔。这可不对啊,我俩是同辈,以后别乱叫了。”
第五十六章 开阔思路()
赵队、周导,这是沈宸与老周商量之后的称呼,没了辈份大小,还显得尊重。
当然,这都不是主要的,老周也不是要纠结于辈份和称呼,只是略带玩笑的调侃罢了。
而沈宸的建议也获得了采纳,两名心细稳重的队员被暂时分配给他,由他教授改装手榴弹的技术。
其实,改装起来也很简单,只是有危险,必须要心细稳重,冒失的家伙还是别沾这活儿。
沈宸之所以如此重视地雷,实在是因为按照目前游击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要与日本鬼子周旋,地雷是最简单,也是有效的选择。
要知道,在面对强大敌人侵略时,既想要杀伤敌人又不想被杀伤,最好的武器,可能就是那种能自动杀伤敌人,又不太需要控制的装置。
如在丛林中可以设置的陷阱,就是一种“自动”武器。而且,历史证明这种原始武器的也威力不小。
而在没有丛林的平原或山地,地雷(后世更熟悉的路边炸弹)就成为比较好的一种选择。
历史上,地雷在八年抗战时发挥的威力相当显著,因为它的优势很多。
首先,它物美价廉,制造时需要的材料不过是炸药(或火药)和铸铁,甚至可以不用铁,而用石头陶罐玻璃瓶。
当然,这种自制的土造地雷威力不是很大,可能炸不死人。
但这也好办——在埋地雷的地面上撒一些碎铜烂铁,甚至是尖利的碎石头,都可以增加其威力。
其次,地雷的安全高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埋完地雷后,可以不需要派人守在旁边,因此,通常也就不存在地雷被踩爆之后,需要赶紧逃离的问题。
而对于被地雷炸的一方来说,地雷的杀伤力当然是有效的。因为,地雷的杀伤都是抵近杀伤。不挨上则矣,挨上的话不可能全身而退。
尽管土造地雷威力有限,多数不会出现被炸得四分五裂的震撼场景,但不被炸死的话,被卸掉胳膊、腿儿啥的,也是不敢承受。
再者,地雷还具有防不胜防,用途广泛的优点,实乃居家旅行、老少咸宜的必备良品。
改装后的手榴弹在威力上是可以满意的,又有拉线、踏板、夹子等多种应用,完全可以用于实战。
至于数量,沈宸也没想着造太多。这也是地雷战的一个妙处,那就是敌人不知道你有多少,哪怕只埋了一颗,挨炸后也会心生恐惧,被严重地影响行动。
有效的迟滞,光这一点,就会给游击队带来更长的应变时间。而敌人不敢长驱急进,对于老百姓的转移,也是大为有利。
所以,老周和赵铁也想明白了,并对地雷战寄予厚望,也给了沈宸以大力的支持。
快到中午的时候,沈宸和两个帮手已经做了三十多颗瞬发手榴弹,并在上面做了标记。
听到外面人声嘈杂,沈宸等人把这些危险品收拾好,便出来看热闹。
原来是区委会组织的人员运了一批加工赶制的踏板、夹子,并把部分粮食物资运回去。
逃难的群众越来越向张庄、王家洼等地聚集,因为那里比较安全,光吃饭问题,就让区委会愁得够呛。
游击队打下陈村,缴获的物资,再加上陈村附近坚壁的粮食能够取出,算是缓解了燃眉之急。
除了送来地雷战所需的物件,区高官石德广还亲自带队,动员了十七八个青年,充实游击队的力量。
这样,游击队除去伤亡的减员,等于又增加了一个小队以上的兵力。
缴获的枪枝弹药是完全能够满足扩充的,甚至还有多余,准备拔给将建立的各村民兵。
虽然游击队有伤亡,但与战果比较,却还是令人振奋和激动的。
石德广带着人来,还有慰劳品,不过是土布鞋,还有几只鸡,可这种朴素的奖励,还是让游击队员们备感骄傲。
沈宸不太喜欢这种热闹的场面,便先钻到伙房,只说是有任务,吃了三碗热汤面,回屋收拾了一下就溜了。
出了陈村,沈宸估摸着方向,沿着道路,直接向那座他曾经战斗过的小桥走去。
赵铁带着人还没回来,沈宸觉得有必要亲眼看看。如果桥被弄断,祖旺的敌人想到陈村,便要绕道而走,留出了缓冲时间就会充裕。
反之,游击队在陈村就要始终处于警戒状态,连睡觉也得睁着一只眼睛。
而经过连续几次作战,零敲碎打地已经消灭了七八十敌人,祖旺的守敌在兵力上已经不是很充足。
在沈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