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人森林-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竹子还可以当做建材。

    易弦告诉何田;他们的城市里有很多河流,有些河上的桥就是用竹子做的竹索桥,还有些穷人;把一排竹子捆在一起;放进河里,就是竹排了,可以当船用。

    竹子还有个优点,就是中空,砍伐同样高度的竹子要比砍树木容易得多。

    倒下的竹子带着竹叶上的积雪簌簌下落,摔在雪地上。

    何田和易弦一边闲聊,一边砍倒了四五棵高大的竹子,就在原地锯成一米一米的长段,用绳索栓好,让大米拖着向营地走。

    林子间的路并不太顺,走了一段路后,很多时候还得何田和易弦抬着装上竹子的藤筐,在林中移动。

    终于返回了营地,已经接近正午了。

    何田擦擦汗,取出水壶喝水。

    易弦看她双颊红得像涂了胭脂,额头、鼻尖、人中全是汗珠,擦过之后很快又出了一层,知道她是很累了,于是对何田说,“我在这儿把竹子劈了,你去做饭吧。”

    何田想想,“也好。我先做上饭再来帮你。”

    何田选了一节碗口粗竹子锯断,从竹节边缘大约一指的地方锯开,另一边也如法炮制,就得到两个天然的竹碗,比平常吃饭的陶碗略深一点。

    剩下的竹子,她沿着比竹节高两指的地方锯断,这就成了竹碗的盖子。

    她抓一把雪放进两个竹筒里,再抓一把干草,擦洗竹筒。

    竹子里有一层干膜,还有锯断竹节时的锯末,这下全都被擦净了。然后,她从周围的松枝上取下一些雪,放进竹筒里,再用喝水的铁杯量了一杯米,将三分之一倒进一个竹筒,剩下的倒进另一个,轻轻晃动竹筒,最后,她切了些腊肉,也放进竹筒,再用筷子把竹筒中的米、肉、雪搅匀。

    何田在铁锅里化开一些雪水,等水温和手温差不多了,再把竹筒竖直放进锅里,盖上盖,加上柴火,大火蒸煮。

    她做完这些,易弦已经在营地边上劈了不少竹板。

    他们最后放弃了在底索上铺木板。冬季砍下的木头没有晒干,到了夏季,原本一米长的木板可能只剩下九厘米长。着急铺上木板,只会使桥索变形。

    于木头相比,竹子的质地更加密实,缩水率也低,而且,劈竹子,比劈木板要容易得多,通常只要一刀,就能顺着竹子的纤维走向,将它劈从头到尾。要不怎么有句话叫势如破竹呢。

    实验了之后,何田决定先用竹板铺好桥底,再逐渐用木板替换。

    易弦脚下放了七八块已经劈好竹板,每块都是一米长,手掌那么宽。

    何田有一个手摇钻头,她坐在一截还没劈开的竹子上,抓起一块竹板放在膝盖上,在竹板两端分别钻两个洞,然后将两条细藤绳穿进洞里,在洞口打一个结,拉紧。

    这样,铺桥的时候,只要把竹板两侧的两根藤绳固定在底索上,一块桥板就铺好了。

    又工作了一会儿,何田叫易弦,“我们先吃饭吧。”

    易弦擦擦汗,问何田,“我们吃什么?”

    “竹筒饭。”

    “啊?我们还有米么?”

    “还有一点。”

    一起生活了这么久,何田早就熟悉了易弦的口味。

    对易弦而言,比起面食,米饭更好吃。面点,要做得很精致,或者好玩有趣的,才会食指大动,米饭呢,普普通通就很好吃,菜肴最好是甜咸味的,比如用栗子炖的腊肉和熏鸭。

    黄豆粉是最可怕的食物。为什么有人会吃它是个未解之谜。

    到了营地,还没走近,易弦就闻到米饭的清香。

    何田掀开锅盖,白气蒸汽顿时扑上来,浸润她的脸庞。

    竹筒里的米饭已经蒸熟了,翠绿竹筒里米脂晶莹,配着粉红色的腊肉片,看起来就令人直咽口水。

    竹筒饭有股特别的清香,隔着布垫抱在怀里,热乎乎香喷喷,用竹筷搅一搅,香气扑鼻。

    两人吃了饭,何田捡了几簇松针放在锅里,和雪一起煮了一会儿,一人倒上一杯。

    松针茶其实没什么味道,只有一股松树的清香。这茶和竹筒所做的米饭倒是出奇相配。

    他们喝着茶,稍微休息一会儿,又聊起吃食。

    易弦看着手中茶杯,澄黄色的茶汤上白气氤氲,“有一年冬天,我也见过有人做竹筒饭,不过,人家弄得花俏得多,叫岁寒三友饭。”

    “岁寒三友?”

    “就是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严冬仍然保持生机,被认为是有气节的。”易弦简略解释什么是“岁寒三友”,重点仍然放在食物上,“主菜当然是竹筒饭,也用了腊肉,好像是鹿脯肉,肉切成红梅的形状,倒真是挺好看的。然后,也有茶,不过茶是用腊梅花,花就插在每个人面前的竹瓶里,最后是用松针做的点心。”

    “松针怎么做点心?”

    “只是取一点松针的香味罢了。”易弦伸出双手比了个双掌合拢的大小,“用竹篾做成这么大的小蒸笼,上面铺上松针,蒸的是梅花形的红豆包,豆泥里不知怎么弄出了点梅花的香味。好看是很好看,味道也就呃,还行吧。”

    何田怔怔出神了好一会儿,问易弦,“梅花和腊梅长什么样啊?”

    易弦一笑,“还以为你会问我那包子吃起来什么口感。”

    何田也笑了,“接下来就要问了。那包子的皮是面做的么?还是透明的?”

    易弦想了想,“是半透明的,好像是糯米面。”

    “糯米啊”何田叹道,“糯米能做好多好吃的呢。可惜去年没买到。去年夏天连粽子都没吃成。我用大米和小米放在一起包的粽子,只能解开叶子还不散,味道比起糯米粽子差远了。”

    “我倒挺想试试大米和小米包的粽子的。”

    “那找一天我包一点。”

    两人又说了会儿话,再重整精神继续去工作。

    太阳快下山时,他们劈好了所有要用的竹板,又背了剩下的竹板到营地,准备晚上吃完饭给它们都钻上洞。

    竹板一共劈了四十二块,打算在八米多的底索上每隔十厘米铺一块。

    但是,将所有竹板都穿上藤绳之后,他们又改变了计划,每十五到二十厘米铺一块。

    因为四十块竹板加上藤绳的重量接近三十公斤了。同样的体积,竹板要比松木板沉重。

    桥板太沉的话,就会把桥面压得更接近水面。

    何田蹲在雪地上,拿着根树枝,再次计算。

    算了一会儿,她把树枝一扔,站起来,“不管了。明天再说吧。”

    说是这么说,临睡前,何田躺在被窝里,还在念念有词计算到底需要多少竹板。

    铺桥板最好是一气呵成,铺桥板的人背上桥板,踩着自己刚铺上的板,一块一块向前铺,从桥的一端一直铺到另一端。

    要是带的竹板不够,铺到一半没有了,还得中途返回。

    易弦安慰何田,“我们这桥就八米多长,就算再跑回来也不会太费力,再说了,哪能背着三十公斤的竹板趴在藤索上啊?多累啊。”

    他这么一说,何田终于释然了,很快就睡着了。

    隔天早上,易弦醒来后,看到何田坐在篝火边往里添柴,她还没梳头,头发乱七八糟地翘着,对着火苗发呆。

    他忍不住伸手摸摸她毛绒绒的脑袋,“你怎么这么早就醒了?”

    何田吸口气,“睡不着。太激动了。”

    易弦闷笑一声。

    吃了早餐,他们背上竹板和藤绳爬上山顶。

    这时太阳刚刚升起,金色阳光照在已经铺设好的六条藤索上,在悬崖下的冰河上投下几条黑影。

    棕黑色的藤索上还凝着霜花。

    “我们来得太早了。”何田说。她卸下藤筐,跺跺脚。

    易弦递给她一块竹板,“来吧,可以先铺第一块板,等霜化了再铺其他的。”

    何田想了想,拉住易弦的手,“我们一起。”

    两人蹲在索桥边,一人一边,把竹板放在底索上,压平,拉紧穿在竹板上的藤绳,系紧。

    何田摇了摇这块竹板,确定它已经牢牢地固定在了底索上,看着易弦笑了。

    安好了第一块桥板,就能看到“桥”的样子了。在这之前,它还只是几条横跨两岸悬崖的绳索。

    何田抬头看看天,再看看藤索上的霜花,对易弦说,“我背一半的桥板到对面去。我们一人一边,向桥中间铺,桥完成了,我们也会师了!”

    易弦知道她只是等得着急,就说,“我背着一半桥板到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