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4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义军数番作战,均告失利。时山东、直隶等地响应起义的天理教徒皆被清军各个击破,滑县已成孤城。十一月,桃源地区天理教首领刘国明亲率八百义军由北门冲及滑县城,与李文成等商议决定向太行山转移。李文成因受刑伤胫不能骑马,坐车率起义军四千余人撤出滑县,行至辉县西北司寨,被清军追及。十九日,清军以少数兵力将起义军诱出司寨,然后以马、步兵两翼夹击,起义军失利,退保南首山,复中清军埋伏,二千余人伤亡,清军遂将司寨团团包围。二十日,清军向司寨发动进攻。司寨东临山,西濒河,周围筑有寨墙。自清晨激战至下午,寨墙一角被毁,清军攻入寨内,起义军退守民房进行巷战,据险掷石,枪炮齐发,清军死伤甚众。天黑以后,清军举火焚寨,李文成、刘国明等被困于一座碉楼之内,清军层层包围,欲活捉李文成等。最后,清军攻入碉楼,刘国明牺牲,李文成自焚,司寨陷落。

    李文成等牺牲后,清军继续围攻滑县。滑县城墙坚固,砖皮内实以沙土,不怕炮轰,清军围攻四十余日,未能攻破。十二月初十,那彦成命各路清军对滑县五座城门同时发起进攻,并暗挖地道,埋设炸药,将西南城角墙轰开二十余丈,清军冲入,与起义军于城内进行激烈的争夺战。经过一昼夜激战,双方均损失惨重。次日,清军举火焚烧民房,牛亮臣、徐安帼等劝李文成之妻张氏扮成难民逃出城去,张氏表示:“城亡与亡,不死者非英雄”,持刀参加巷战,杀敌数名,然后回到房中自缢而死。十二日,滑县城陷落,大元帅宋元成、艮宫王王道隆、震宫王刘荣顺等壮烈牺牲,军师牛亮臣、元帅徐安帼等被俘,解送京师,磔死枭首。天理教起义最后失败。

    平定张格尔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维吾尔没落贵族张格尔在新疆南部发动叛乱。张格尔为已故回部大和卓布拉尼敦之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王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布拉尼敦被杀,其子萨木萨克逃往浩罕生三子,张格尔为其次子。张格尔自称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在浩罕统治者和英国殖民势力的支持下多次窜入南疆进行滋扰,而清王朝在南疆的腐朽统治和当地官吏、伯克对广大维吾尔族人民的残酷压榨和掠夺,也在南疆广大地区引起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和反抗,进而为张格尔在南疆发动叛乱提供了便利条件。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张格尔率兵300,由浩罕窜入南疆,杀伤图舒克塔什卡伦官兵,并抢劫了伊斯里克卡伦的马匹等物。道光四年(1824年)九月,张格尔复率兵200,勾结布鲁特人焚抢喀什噶尔西乌鲁克卡伦。守关清军轻敌失利,死伤30余人。道光六年(1826年)夏,张格尔再次纠集安集延、布鲁特等地五百余人窜至距喀什噶尔百余里的阿尔图什庄,以祭拜其祖父布拉尼敦之墓为名,煽动当地维吾尔人发动叛乱,并派人焚掠军台,阻断台路,南疆各城纷纷告急。清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闻讯,派帮办大臣舒尔哈善等率兵一千余人前往镇压。张格尔遣使向浩罕求援,“约破西四城,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噶尔酬其劳”。浩罕统治者阿里汗应张格尔之邀,亲率一万余人入侵南疆,攻打喀尔噶尔。守城清军奋起抵抗,浩罕侵略军损失惨重,被迫退兵。张格尔派人追诱浩罕军,网罗了二三千人,收归帐下。同年六月,张格尔之弟巴布顶率兵攻破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两城也被张格尔攻破,喀什噶尔再次被围。庆祥等率领城中军民固守两个多月。八月二十五日,叛军掘地道入城,庆祥督兵巷战,力竭自尽;领队大臣乌凌阿、穆克登布,帮办大臣舒尔哈善,回部郡王阿奇木伯克玉努斯等皆战死,喀什噶尔落入叛军之手。张格尔入城后,自称“赛义德张格尔苏丹”,在南疆复辟了和卓统治。

    清廷闻知张格尔南疆叛乱的消息后,于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命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陕甘总督杨遇春、山东巡抚武隆阿为钦差大臣参赞军务,调集固原提督杨芳、甘肃提督齐慎、宁夏将军格布舍、乌鲁木齐提督达凌阿、领队大臣祥云等分别率领陕西、甘肃、宁夏、乌鲁木齐、伊犁及黑龙江、吉林等地军队三万余人前往镇压,并命陕西巡抚卢坤督办粮草。同年九月,各路清军会师于阿克苏。此时,张格尔叛军正屯兵于距阿克苏80里的浑巴什河南岸,欲攻取阿克苏、乌什等东四城。张格尔派兵千余人强渡浑巴什河,为清军所败;另一股叛军进攻协领都伦布营盘,亦被清军击退。共歼灭张格尔叛军1000余人,击毙其和卓库尔班素皮等。十一月,张格尔派兵3000据守柯尔坪南、北回庄,欲阻截清军进攻之路。提督杨芳率部两路包抄,全歼守敌,打通了清军西进之路。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扬威将军长龄、参赞大臣杨遇春、武隆阿等率军三万沿浑巴什河大举进攻喀什噶尔。二十四日,清军击败张格尔屯驻羊阿尔巴特之兵,杀敌万余,俘虏3000。张格尔复于沙布都尔庄外决水成渠,收集十万余众扼渠死守。二十五日,清军先以连环枪炮射击,然后派步兵强渡渠水,马队两翼包抄,将叛军逼退至浑水河边,随后分兵追杀,并击败援敌,共杀俘叛军四万余众,夺得枪炮、马匹无数。张格尔两败之后,强令当地维吾尔人15岁以上男子一律当兵,不从者即行杀戮,再次纠合余众,号称十万,在阿克瓦巴特庄山冈布阵,负隅顽抗。二十八日,长龄等督清军马步兵施放喷筒,两翼齐进,又命人身着虎衣虎帽,舞动盾牌,叛军马惊阵乱,纷纷逃窜。清军分路追杀,毙敌二万,生俘二千。清军三战三捷,乘胜驰进。张格尔复沿距喀什噶尔十余里的浑河列营20余里,筑垒顽抗。适遇大风,长龄欲退兵屯营,杨遇春力持不可,遣索伦兵千余骑绕道下游以牵敌势,亲率大军乘风狂天暗之机抢渡上游,冲入敌阵,叛军土崩瓦解。张格尔见大势已去,率数十骑逃走。三月初一日,清军进占喀什噶尔。没过几天,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等地也相继收复。

    张格尔败走后,众叛亲离,生计日蹙。清廷悬赏缉拿张格尔,有获之者,爵亲王,金十万。长龄等利用“黑帽回”对张格尔的不满,用反间计诱其入卡。十二月,张格尔率五百骑兵由开齐山旧路潜回阿尔图什回庄,杨芳等分兵三路星夜追杀。张格尔发觉上当,逃到喀尔铁盖山中,被总兵胡超带兵擒获,解送京师后于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磔于市。

    自道光六年七月清廷调兵进剿,至次年十二月张格尔被擒,整个平叛之役历时一年半,耗银1116万余两。平定张格尔叛乱后,清廷为收服人心,惩办了自嘉庆二十年(1815年)以来历任喀什噶尔大臣,免除回疆八城两年额赋,重新任命回疆各地官员,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

    桐城派古文

    清初诸帝为安定反侧,羁絷群士,无不致力于文治。除开设史馆、四库全书馆,举办特科,扫除场屋积弊、整饬士习,奖掖醇儒等举措之外,还以程朱理学为“正学”、“儒学”,树立哲学、伦理学、教育、文学等意识形态领域中正统儒学的绝对权威,以扼制异端,宣扬教化。所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时文规范以及朝野学风、文风极端重视,频颁告诚、钦定诗文集,以厘正文体,垂示文章典则。康熙时,颁行徐乾学编御选古文渊鉴,倡为辞理醇粹,平正通达之文,以涤荡明末时诗文“腐烂”之风。雍正十年(1732年),“特旨”晓谕试官,以清真雅正、理法兼备为当时衡文标准。次年,敕方苞以和硕果亲王名义编古文约选,以为时文范本。方苞在该书序言和凡例中,列举“义法”,“用为制举之文,敷陈论策”之梯航。乾隆元年(1763年),颁行方苞编钦定四书文,“以发明义理,清正古雅,言必有物为宗。”方苞所称“清正古雅”,即源于世宗“清真雅正”,又为时文标准。乾隆十三年(1738年),颁行御定唐宋文醇,录取文章“其上者,是以明理载道,经世致用;其次者,亦有关法戒,不为空言”。以上文献材料表明,清初“列圣”们谆谆告诫和倡导的时文,并推至对一切文章的衡文标准和文章规则是“清真雅正”,而方苟则“禀皇极之彝训”,以其为核心,建立桐城文派的古文理论体系。因此,可以认为桐城派是清廷文化政策的必然产物。

    乾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