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4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蒙古地区的进一步入侵,缓和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在条约签订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中俄两国边界保持稳定。

    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承明朝旧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至雍正年间,因与准噶尔部作战,往返战报频繁,而内阁距内廷过远,不能亲授机宜,为紧急处理西北军务,始左隆宗门内设立“军需房”,亦称“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官员办理机密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任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蒋廷锡、张廷玉办理事务。次年添设军机章京。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大学士等奏请,军机处办理密行事件所需钤封印信用“办理军机印信”字样,移交礼部制造,并说明“贮办理军机处”。自此“军机房”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成立的确切日期官书无记载,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记雍正七年即有军机大臣,下注“六月始设军机房”;光绪会典事例卷一五一中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上谕追述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八年(1730年),曾任军机章京的梁章钜在枢垣记略自序中也持此说;现存军机处档案亦始自雍正八年。

    军机处初设时所掌仅限军事,其后事权逐渐扩大,总职掌为“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具体职权则既重要,又广泛。其作为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常日值禁廷以待召见”,拟定皇帝发布的谕旨,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审办大狱案件,奏补文武官员,考查行军之山川道里与兵马钱粮,查考大典礼旧案与考证历史事件等等。并兼管方略馆和内翻书房。所谓“军国大计,罔不总揽”。且在京各衙门,唯军机处不在十五道稽察之内。故此,军机处在清代国家机关中,虽居于内阁之下,其实权却已超越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实质在于分内阁之权,以利于皇帝集权独裁,是为统治者加强君权的一种措施。

    军机处值房军机处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其特点为处理政务迅速而机密,但自身无独立性。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先下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者称“明发”;不经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驿马传递,直达督抚者为“廷寄”,其主要传送重要机密事件,据缓急分为日行三、四、五、六百里或八百里。地方督抚的奏折亦直接送军机处直达皇帝。“廷寄”制度的建立,使皇帝的意志得以毫无阻碍直达地方,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军机处为办理机务,承写密旨之地,关防严密。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不许太监在侧;部院大臣不得擅入军机处,即使高级王公大臣,非奉特旨亦不准进入军机值房;军机大臣不得私自交接外住官员;为防止泄漏机密,不准使用书吏办事,洒扫杂役人员亦选自内务府童子,至二十岁即换出。军机处虽然地位显赫,但须绝对听命附属于皇帝,没有丝毫独立行动和决策的余地。军机处的组织形式也很特别,既无官署,又无专官,亦无属吏,为非独立、非正式的衙门。

第266章 清朝(20)() 
军机处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兼职。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特选,或由军机章京升任,其权超越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称“领班”,余按资历地位分别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等等。满、汉军机大臣无定员,初设定三人,以后增至四五人,最多时为六、七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由军机大臣在内阁中书及六部司员中传取任用。嘉庆四年(1799年)后改由内阁、六部、理藩院保送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笔贴式等官,由军机处预期考取“引见”于皇帝记名,以次传补。自此时起规定满汉章京各16人,分为二班,每班满、汉章京各8人,各以一人领班。另设额外汉章京,无定员。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每班挑取满、汉各四人,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名为“额外行走”,但仍照常在军机处值班。

    随军机处事权的扩大,成为“天下政务之总汇”,清统治者为避免“君权旁落”,采取了一些限制方法,以掣其权。如军机处印信收藏于“大内”,凡有应用印之官文书,须由值日章京亲到内奏事太监处“请印”,用毕即行送还。嘉庆四年又下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在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日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军机处在其沿革中曾有反复。雍正十三年(1735年),弘历帝即位,于当年十月废军机处,改设“总理事务处”。原办理军机事务的大臣,有的改“协办总理事务”,有的回本任。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弘历又谕令大学士鄂尔泰等仍办理国机事务。军机处停两年后至此恢复,总理事务处废除。嘉庆年间,军机处更加巩固,职权日益发展,以至修会典时,将其列为正式机关。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另设督办政务处,略分军机处之职。到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改设责任内阁,执政一百八十余年的军机处始告废止。

    清王朝的中枢机构,由最初的议政大臣会议为最高中枢机构,到顺治年间设立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削弱王公贵族权力,再到康熙时设立南书房,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拟写谕旨,发布政令,压抑阁权,直至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掌握军国大政。内阁宰辅,名存实无;以及雍正元年(1723年)将掌勘察官府公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隶属于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取消六科奏事中负责封驳皇帝诏旨的职权,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分别负责对京内外官吏的监察和弹劾,使自唐朝以来封国家监察机关“台”、“谏”并列局面合而为一,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将以皇权为核心的清代封建专制主义推上了历史的最高峰。

    征讨噶尔丹策零

    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准噶尔同清朝的关系一度较为缓和。雍正五年(1727年),准噶尔珲台吉策妄阿拉布坦死,其长子噶尔丹策零继为珲台吉,立即派遣贡使到北京纳贡,奏报父亲亡故的消息。但清廷对于不久前在青海发动叛乱的罗卜藏丹津兵败后逃往准噶尔一事,一直耿耿于怀,此时要求噶尔丹策零将罗卜藏丹津解送回京。

    噶尔丹策零对于送还罗卜藏丹津的事没有立即答复。雍正帝等了一年没见回应,以为噶尔丹策零可能准备叛乱,决定先发治人,对噶尔丹策零进行征讨。尽管朝廷中许多大臣认为出兵时机不宜,竭力谏止,雍正帝还是固执己见,派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出北路,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出西路,向准噶尔进军。

    雍正七年(1729后)秋,噶尔丹策零终于决定派人押送罗卜藏丹津。但押解人员至伊勒布尔和硕,听到消息说岳钟琪正率军二万出哈密来攻,于是又退回伊犁。雍正帝在得知此讯后,命令暂缓一年进兵,调傅尔丹、岳钟琪回京议事。同时,雍正帝又谕令噶尔丹策零“请封号,所有属下悉编旗分佐领”。这一要求噶尔丹策零彻底臣服的谕令使噶尔丹策零非常不满。这时清军一部在科舍图卡伦一带放牧驼马,松于防范,噶尔丹策零乃会祃木特率二万军兵偷袭科舍图卡伦。清兵闻讯后赶来救援,双方激战七日。这一冲突急剧地恶化了清廷与准噶尔部的关系。

    清代铁盔铁甲

    雍正九年(1731年),清军北路傅尔丹部进驻科布多。噶尔丹策零闻讯后,于六月布置重兵准备进攻北路清军。同时又派人到傅尔丹军前诈降,诡称小策凌敦多布率军已驻察罕哈达,距清营仅三天路程,而小策凌敦多布之军现在只有千人。傅尔丹不知是计,贸然发兵,去“偷袭”敌营。噶尔丹策零以少量兵力引诱清军前锋,而将主力部队二万人埋伏在山谷中,直待清军全部进入埋伏后才突然向清军出击。清军毫无准备,在准噶尔军的攻击下伤亡惨重,立即溃败。傅尔丹虽然勇猛过人,此时也只能且战且退,回到科布多的时候,出击的一万人只剩下2000,副将军巴赛、查弼纳等均死于此役。这次战争史称和通淖尔之战,是清军在对准噶尔作战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噶尔丹策零在和通淖尔之战后自觉不可一世,准备进一步向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