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洳拷!耙运糠⒒苫穑樟趁牛首呈客换鹣鹊侨氤牵棺票惶濉!本葑铱贾に健胺苫稹本褪恰盎鹋凇⒒鸺唷苯鹨┲瞥汕蜃矗岩叩闳己螅门资郎涑觯础胺⒒苫稹薄;鹌鞒鱿种埃コ恰⑹爻羌霸毒嗬氲恼秸话闶褂霉褪凇J诰褪怯靡恢址⑸浠实钡氖榕壮觯鄙说腥艘环降奈淦鳌U庵址⑸涫返幕鞅闶桥资簿褪亲畛醯摹芭凇薄R蛭胧返拿芮泄叵担鹌鞣⑾种埃冢闯伞俺h”。即抛石的意思。火器发明和使用后,火药包逐渐代替了石块,所以又改写成“炮”。郑攻打豫章所用的“发机飞火”就是这种依靠原来的抛石机来发射火药包的火炮:这种火炮,可以说是最早的火器。火炮的燃烧快,火力大,不容易扑灭,而且杀伤力也很大,在战争中起的作用、远远胜过石炮。因此,自火炮出现后,火药武器纷纷出现,诸如宋、辽、金、元战争时所用的火球、火蒺藜、霹雳炮、火筒、铁火炮等等。

    唐末五代火器的出现,开宋代以后火器发展的先声。火药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在科技发明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唐代的史学发展

    唐代中晚期史学发展主要以刘知几所撰史通和杜佑所撰通典为代表。这两部史著都是属于开创性的,对以后的史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史通,刘知几撰,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20岁就考中进士,随后做了19年的获嘉县主簿。长安二年(702年),他42岁时,开始担任史官,先后任著作佐郎、著作郎、秘书少监等职,撰修国史,在史馆长达二十多年。他遍读群史,长期从事修史工作,史学知识及编纂经验十分丰富,史通就是他数十年钻研史学的结晶。史通共二十卷,分内、外两部分,各十卷。内篇三十九篇,阐述史书的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在大家、二体两篇中,总结过去史书著作的类别和体例为:六家:尚收—纪言;春秋—纪事;左传—编年;国语—国别;史记—通史纪传;汉书—断代纪传。二体即编年体和纪传体。外篇有十三篇,其中史官建置篇中论述了史官建置沿革,概括了过去政府编纂史书机构的变化。外篇还论述了历朝史书的得失,对唐以前的史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刘知几提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尤以史识最为重要。他在论修史时,提出编撰史书以“直笔”为原则的思想。在直书篇、曲笔篇中,刘知几从正反两方面详加论述了这一思想,认为一部好的史书“以实录直书为贵”,记载史事应“善恶必书”,“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他还认为,修史要注意史料选择,不仅要“采摭群言”,同时又要“明其真伪”;记载历史应以“简要为主”,要“文约而事丰”,反对浮词。在疑问、感经两篇中,刘知几对儒学经典提出大胆怀疑,并认为上古三代并非如儒家所推崇的那么美好,这些表现出刘知几的批判精神和进步的历史观。

    通典,杜佑编撰。杜佑生于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死于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历任工部、金部郎中,充水陆转运使,改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累迁户部侍郎判度支,检校礼部尚书,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后官至宰相(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度支盐铁等使。他历任中央和地方行政财政大吏,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理财经验,对典章制度十分熟悉。杜佑为学不追求章句。认为诸经大多记言,少有法制,而他却讲求经世致用之学,所以格外留心历代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得失。正是具备了上述条件以及这种治学精神,才使杜佑完成了通典这部巨著。

    银镀金人物图香宝子杜佑编撰通典是在刘秩政典的启发下进行的。政典以周礼大官所职来分门别类编撰,共三十五卷。杜佑认为政典“条目未尽,因而广之”,从大历元年(766年)开始,至贞元十七年(801年)书成进奏,前后用了三十余年的功夫。

    通典共二百卷,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上溯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肃宗代宗以后的重要变革也附载于注中。分为九类: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类又各分出若干子目。通典详细叙述了历代典章制度的源流,变革,文中不但列入前人有关的议论,而且还用说、议、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其内容虽源于“正史”中的书、志,但典章制度前后因续关系在各断代史中难以照应,而通典则矫正了“正史”断代之不便。通典创立了史书编纂的新体例,为史学开辟了新途径,其后出现“三通”(即通典加上通志、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宋郑樵作通志,与马端临作文献通考,悉以是书(指通典)为蓝本,然郑多泛杂无归,马或详略失当,均不及是书之精核”。“三通”之后又发展为“九通”“十通”。通典卷帙浩繁,“实采摭群言”,其引书至少有二百四十八种,这使通典保存下大量古代的珍贵史料,“考唐以前掌故者,兹编其渊海矣”。

    除此两部专著之外,唐德宗时的苏冕,撰写唐高祖至德宗九朝事,为会要四十卷;宣宗时,杨绍复等续编唐德宗以后七朝事为续会要;宋代王溥的唐会要,就是根据这两本书,补充了唐宣宗以后事而成的。苏冕开创了“会要”体裁,此后,五代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等纷纷编撰出来。中晚唐的史学著作还有韩愈的顺宗实录,杂史笔记类如刘饣束撰隋唐嘉话,刘肃大唐新语十三卷,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三卷,李肇撰唐国史补三卷,赵因话录六卷等。

    庞勋起义

    自天宝末年开始,唐朝与位于其西南边境的南诏就保持着时战时和的关系。由于朝廷的腐败和边将对少数民族的刻剥,往往引起南诏的反抗和入侵,对于唐朝的西南边境构成威胁。宣宗大中末年,因边将李琢苛暴,“夷人不堪”,引南诏攻陷安南都护府。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唐安南都护李杀“蛮酋”杜守澄,再度引起与南诏的战争。咸通三年,南诏攻占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唐募徐泗兵二千前往支援,分八百人别戍桂林。起初约定戍卒三年一代。至咸通九年,戍卒已远戍六年,多次请求更换。徐泗(治今江苏徐州)观察使崔彦曾平时即以严刻为军中所怨,这时更听从所信用的都押牙伊戡等人之言,以军帑空虚,派兵往代所需费用过多为由,要求桂林戍兵再留戍一年,引起戍卒愤怒。七月,牙官许佶、赵可立、王幼诚、刘景、傅寂、张实、王弘立、孟敬义、姚周等人,杀都将王仲甫,共推粮料判官庞勋为都将,劫取军中武库兵甲,发动起义,自行北归。

    戍兵自桂林暴动后,经湖南,乘船沿长江东下,过浙西,转入淮南,经泗洲(今江苏盱眙)渡淮,径趋徐州。路上招纳逃亡兵士和农民,藏在舟中,多达千人。其时朝廷虽降下诏书,假意慰抚,但徐州节度使崔彦曾已作好镇压准备,命都虞侯元密统兵3000拒庞勋,又命宿州出兵五百扼守符离(今安徽宿县北符离集)。庞勋军队开抵符离,与官军激战于睢水之上,官军望风奔溃。十月,庞勋等攻克宿州(今安微宿县)。向百姓散发城中货财,“一日之中,四远云集,然后选募为兵”,“自旦至暮,得数千人”,起义军声势大振,庞勋自称兵马留后。元密引官军包围宿州,庞勋率众乘船,顺流而下,冲出重围,在汴河沿岸,选择有利地形,设下埋伏。元密驱兵追击,遭到起义军夹攻,官军大败,战死约千余人,残部归降庞勋,无一人得还徐州。庞勋知徐州空虚,乘胜直趋徐州城下。时庞勋部众已有六七千人。由于义军安抚百姓,故得到他们的拥护,帮助义军攻城,“推草车塞门而焚之,城陷。”起义军攻下了徐州,囚禁崔彦曾,杀死残暴的军官尹戡、杜璋、徐行俭等人。时城中愿随从起义军者已有万人。百姓在义军号召之下,“至父遣其子,妻勉其夫,皆断首而锐之,执以应募。”附近光、蔡、淮、浙、兖、郓、沂、密等州的小股起义军也倍道兼程,争相归附,挤满了徐州城内外郊郭。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人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