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文运动领导人韩愈
唐宪宗依靠裴度、李,平定了淮西叛乱,觉得脸上光彩。他决定立一个纪功碑,来纪念这一次大胜利。叫谁来写这个碑文呢?恰好裴度手下有个行军司马韩愈,擅长写文章,又跟随裴度到过淮西。唐宪宗就命令韩愈起草平淮西碑。
韩愈是唐朝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他认为自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风气不好,连文风也衰落了。许多文人写的文章,喜欢堆砌词藻,讲求对偶,缺少真情实感。他决心对这种文风进行改革,写了不少散文,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主张和写作实践实际上是一种改革,但是也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一些传统,所以被称做“古文运动”。后来,人们把他和柳宗元两人称为“古文运动”的创导人。
韩愈像韩愈不但善于写文章,还是个直言敢谏的大臣。在他写完平淮西碑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得罪朝廷的事儿。
原来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他打听到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三十年开放一次,让人瞻仰礼拜。这样做,就能够求得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唐宪宗给人说得相信了,特地派了三十人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下面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这样认真,不论信或是不信,都要凑个趣。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
韩愈是向来不信佛的,更不要说瞻仰佛骨了。他对这样铺张浪费来迎接佛骨,很不满意,就给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干这种迷信的事。他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收到这个奏章,大发脾气,立刻把宰相裴度叫了来,说韩愈诽谤朝廷,非把他处死不可。
裴度连忙替韩愈求情,唐宪宗气慢慢平了,说:“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宽恕他;他竟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短促,这不是在咒我吗?就凭这一点,我不能饶他。”
后来,替韩愈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唐宪宗没杀韩愈,就把他降职到潮州去当刺史。
从长安到潮州,路远迢迢,韩愈孤单一个人,被派到那么边远的地方去,一路上的辛酸心情,就别提了。
韩愈到了潮州,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也考虑到百姓的生活。他把潮州官府里的官员找了来,问当地老百姓有什么疾苦。
有人说:“这儿出产少,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还有城东恶溪(今广东韩江)里有条鳄鱼,经常上岸来伤害牲畜,百姓真被它害苦了。”
韩愈说:“既是这样,我们就得想法把它除掉。”
话虽那样说,可韩愈是个文人,一不会动刀,二不会射箭,怎能除掉鳄鱼呢?后来,他写了一篇祭鳄鱼文,专门派人到江边去读这篇祭文,又叫人杀了一口猪一头羊,把它丢到江里去喂鳄鱼。在那篇祭文里,他限令鳄鱼在七天之内迁到大海里去,否则就用强弓毒箭,把鳄鱼全部射杀。
韩愈不信佛,怎么会信鳄鱼有灵呢?这当然只是他安定人心的一种手法罢了。
事有凑巧,据说打那以后,大池里的鳄鱼真的没有再出现过。当地的百姓认为朝廷派来的大官给鳄鱼下的驱逐令见了效,都安心生产了。
韩愈在外地做了一年官,才又回到长安,负责国子监的工作。就在这一年(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他的儿子李恒即位,这就是唐穆宗。
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父刘云,父亲刘溆,历官州县令佐吏,于时以儒学著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第,又登宏辞科。他精于写古文,又善作五言诗,今体文章也表现多才而华丽。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中干事,掌管记室,尤受礼遇。跟随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他和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友好。
贞元(785—805年)末年,王叔文在东宫任职,晚辈求进取的,多依附他。刘禹锡尤其为王叔文所了解和奖掖,把他看作宰相之才。唐顺宗登帝位,病了很久,不能胜任政事,宫禁中的文诰,都是由王叔文发出的。王叔文引刘禹锡和柳宗元入宫中,和他们商议大事,他们所说的,无不听从。刘禹锡转官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颇自恃威权,伤害朝士。柳宗元平时不喜欢武元衡,那时武元衡任御史中丞,把他降为右庶子。侍御史窦群上奏说刘禹锡挟邪乱政,不适宜留在朝中,窦群当日就被罢官。韩皋凭借他是贵门出身,不依附王叔文之党,被出为湖南观察使。刘禹锡任性以喜怒欺凌于人,京师人士不敢提他的名,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当时号称“二王刘柳”。
王叔文革新失败,刘禹锡受累被贬为连州刺史,在途中,又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夷之境,风俗鄙陋,举目异样,没有可以对话的。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平时只是写文章吟诗歌,借以陶冶情性。蛮夷风俗喜好巫术,每逢神祀设祭,击鼓跳舞,一定要唱些俚俗的歌词。刘禹锡在这中间干事,有时参与这类活动,于是按骚人写歌词那样,为巫歌写新词,教巫祝传唱。所以武陵谿洞之间的夷歌,大多是刘禹锡的歌词。
刘禹锡初时,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触犯众怒,宪宗也发怒,所以再贬朗州。在朝廷的制令中有“逢恩不赦”的话。然而掌朝政的大臣爱惜他们的才华,想洗掉身上的政治痕累,渐渐地再起用他们。正逢程异又掌转运大权,下诏命以韩臬和刘禹锡等人为远郡刺史。当武元衡任中书,谏官十多人上书议论此事,说这些人不可再用,因而作罢。
第149章 隋唐(37)()
刘禹锡多年在湘江澧水之间,郁郁寡欢,因读了张九龄文集,乃叙写其意说:“世称曲江张九龄当宰相,建议放逐罪臣不宜放于好地方,多半徙居五不毛之地,今读他的文章,自内庭任职出守始安(在今广西桂林),有叹息瘴疠之气的意思;自罢相出任荆州(今湖北江陵),有感叹被拘禁的意思。托讽于禽鸟,寄辞于草木,郁郁然和骚人同一风韵。哎呀,身被放逐于边远之地,一旦失意便难以忍受,何况华人士族,而被处于丑陋之地,然后还能感到快意!议论的人认为张九龄是良臣,识破胡雏安禄山有反骨之相,以与庸材凡器同列为羞耻,私下上奏,廷上谏诤,就是古时的贤哲之人也比不上,辅佐君王之忠勤,没人比得上,然而却终于成为饿鬼。岂不是猜忌之心失于恕道,暗罚最大,虽有二美也不能赎罪啊?不是那样,袁公哪能一句话明断楚之冤狱而招福四世呢?以此相比较,神明哪能欺瞒呢?”
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师,宰相又想把他安排在朝内官署任职。那时刘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语中含有讥刺之意,令掌政的朝臣不高兴,又被出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颁发下去,御史中丞裴度上奏说:“刘禹锡有老母,年纪已经八十多岁。今播州在西南极远之地,是猿猴所居的地方,人迹很少到达。刘禹锡确实有罪,但他的老母实在不能去播州,那么只能和儿子作死别,臣深恐这有伤于陛下孝治之风。希望屈折一下法律,稍移于近处。”宪宗说:“作为人子,每件事都要特别谨慎,应常考虑到会不会给双亲带来忧患。今日刘禹锡所应得的罪,理应更重于其他人,你哪里能以孝来议论从宽处理呢?”裴度无语以对。过了很久,皇帝改变面色说:“我所说的,是指责作为人子的事,然而总不想伤他老母的心。”于是改授刘禹锡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他离开京师又经历十多年,接连做了几郡的刺史。
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被从和州(今安微和县)刺史召入朝,官拜主客郎中。刘禹锡对以前的事衔恨不已,又作游玄都观诗序说:“我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任尚书屯田员外郎,那时这个道观还没有花木,这一年我出任连州刺史,不久又贬为朗州司马。在朗州居住十年,被召入京师,那时人人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