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次,一个人患了尿潴留症,小肚子胀得受不了。孙思邈想:“尿脬盛不了那么些尿,吃药怕是来不及了,尿不出尿,怕是管排尿的器官不灵了,如果能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也许能流出来。”可是到哪里去找这又细又软的管子呢?碰巧这时,邻居的孩子正拿着一根烤熟了的葱管吹着玩,孙思邈猛然开了窍:“对啦,我不防用葱管来试试。”他找来一根细葱管,切去尖尖的一头,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小肚子慢慢地瘪了下去,病也好了。孙思邈成为中华医学史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
孙思邈医术高明,这是因为他不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而且特别注意收集民间验方,从实际生活中学习。例如久居山区的人容易得粗脖病,民间有吃海藻可以治病的验方。可是山区哪来的海藻呢?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孙思邈想:“人们常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能不能用羊靥(羊甲状腺)来治这种病呢?”他试用羊靥治了几个病人,果然都治好了。原来粗脖病是因为食物中缺乏碘,海藻和羊靥含碘比较多,所以治甲状腺肿大特别有效。
第136章 隋唐(24)()
山区老百姓还容易得一种病,即病人在白天视力挺正常,到了晚上,光线不足,就像麻雀一样什么也见不到了,人们把这种病叫做“雀盲眼”即“夜盲症”。孙思邈想:“为什么有钱人不得这种病呢?这分明是穷人身上缺少点什么才引起的。”他反复考虑,认为可能是穷人少吃荤的缘故。他试用动物的肝脏来治夜盲症,果然很见效。现代医学证明,夜盲症是因为身体缺少甲种维生素,肝脏里含有很多甲种维生素,所以能治这种病。
孙思邈还发现有钱人常常得脚气病,根据治夜盲症的经验,他想到这种病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细粮,而穷人吃的是素食粗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夹杂着不少米糠麦夫子,于是他试用米糠和麦麦夫来治脚气病,非常灵验。后来,他又发现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脚气病。现代医学证明,脚气病是因为人体内缺少一种维生素乙引起的。尽管当时的孙思邈对这一医学理论还不甚清楚,但他在实践中却总结出了一套治疗脚气病的有效方法,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记录治疗脚气病的人,比国外早一千多年。
孙思邈医术高明,但不慕名利。在他二十多岁时,隋文帝杨坚曾召他为“国子博士”,但他讨厌那追名逐利的官场生活,推托有病而拒绝了。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又召请孙思邈到京,授予官位,他也固辞不受。以后,又多次辞绝了高官厚禄,而坚持行医,把全部精力用于钻研医学上。在他七十岁时,遍检历代医学典籍,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撰成千金要方,这部医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诊断、治疗、针灸、食治、预防、卫生等共三十卷,编为二百三十二门,它以人体进行分类,已接近于现代医学的分类方法。孙思邈活到一百零一岁,在他百岁时,又完成千金翼方的编著,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偏重记载本草、伤寒、杂病、中风、疮痛等病,收载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七十三种,详细记述了二百三十三种药物的采集和炮制方法。因此,孙思邈不仅是我国唐代医药学家的卓越代表,而且是我国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集大成者。
隋唐长安城
隋文帝灭北周后,开始仍以北周都城长安为都。此处城池是西汉旧都,至隋朝建立已经八百年沧桑,中间虽经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几代稍加修缮,但终因年代久远以及战争的破坏而失去昔日的光彩。其制度狭小,不足以显示强大隋朝的国力,而旧城周围的水质咸卤又不甚宜人。开皇二年(582年)六月,隋文帝下诏于城东南二十余里的龙首原处创建新都,派高、宇文恺等人领其事。到第二年三月,新都初具规模,称为大兴城,是因为隋文帝初封大兴公的原因。隋大业九年(613年),开始役使十多万人修筑外郭城,就此划定了大兴城的范围。
大兴城规模浩大,布局齐整,设计上借鉴了北魏都城洛阳和东魏、北齐都城邺城的合理之处,并巧妙地利用龙首原以南平坦中富于变化的地势,将宫城安排在最北面,皇城拱卫其南,外侧再环绕郭城。宫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大兴宫。百官衙署都庥中于皇城,[宋]宋敏求长安志言:“自西汉以后至于晋、齐、梁、陈,并有人家在宫阙之间,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民,于是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公私有便,风俗齐肃,实隋文新意也。”郭城内有南北、东西向的笔直街道,将城内划分为一百零八坊,以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为界,东属大兴县,西属长安县。坊内主要是民居,并有王府、寺观等。城内有两市,东称都会,西称利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集中地。龙首、永安、清明三条水渠分别自城东、城南引水入城,解决了都市的用水。宋代吕大防长安志图云:“隋氏设都,虽不能尽循先王之法,然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而朝廷、宫寺、门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隋大兴城的规划和布局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理想和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设计者和建设者的聪明才智。
武德元年(618年),唐王朝建立,将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又称京师,做为都城。在不改变原格局的基础上,对长安城进行了一些增建和加固工程。唐贞观八年(634年),在城东北的禁苑内建永安宫,为太上皇清暑用,次年改名为大明宫。显庆五年(660年),武则天始参与朝政,龙朔三年(663年)迁大明宫听政,此后大明宫成为唐代主要的朝会之所。
玄宗继位后,于开元二年(714年)因藩邸置宫,这就是兴庆宫。十四年扩建兴庆宫置朝堂,十六年竣工,玄宗就在这里听政。
除两处宫殿区外,高宗时曾两次征发丁壮重筑外郭城。玄宗时修建了自兴庆宫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曲江池的夹城,以便皇帝往来潜行。
经隋唐两代的兴建,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都市。各地的商贾和珍奇货物云集于长安,刺激了经济的繁荣发展。除商人外,当时居住在长安的外国人还有僧侣、留学生、艺人、工匠等,他们是文化的使者,为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长安城是一座以里坊制为特点的封闭型的城市,它的建制不但影响了隋唐的东都洛阳以及地方城市,甚至影响到当时日本的都城,如建于八世纪初的平城京,就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长安城的建制。
后来对隋唐都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探明了城墙、城门、街道、里坊的位置,发掘了明德门,大明宫含元殿和麟德殿以及青龙寺等重要遗址。
郭城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6�7公里,城每面开三门。明德门是南城墙正中的城门,门址长55�5米,有并列的五个门道,每个门道宽5米。其余城门都是一门三道。
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街道14条,主要街道的宽度均在百米以上,明德门内的朱雀大街宽达150至155米。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建立在高台之上,登临含元殿可以俯瞰长安城。殿址现高于地面15米,东西长75�9米,南北长41�3米,面阔11间,进深四间。殿前两侧建有翔鸾、栖凤两阁,两阁与大殿以廓庑相连接,形成回护、烘托主殿的气势。殿前有三条长75米的阶道,自地面直升大殿,称龙尾道。从龙尾道前端仰视,含元殿就像建于天上云端,格外富丽庄严。麟德殿是大明宫内另一处重要殿堂,位于大明宫西部,是宴会的场所。麟德殿由毗连的前、中、后三殿组成,中殿左右各建一亭,后殿两侧各有一楼,周围绕以回廓,气势宏伟。大明宫内还发现清理奉祀道教的建筑三清殿等。
青龙寺坐落于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上,隋称灵感寺。青龙寺遗址面积东西长500余米,南北宽260米,发现了两座并列的院落,其中有塔、殿及回廊等建筑。盛唐以后,青龙寺是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场,日本、新罗来长安留学的僧人多在青龙寺学习密教。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从中国西北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联结非洲、欧洲的古代陆路交通线,由于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