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化为先,询问民间疾苦,宣扬天子恩德,远近百姓均表欣服。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辅公祏举兵反唐,在丹阳(今江苏南京市)称帝,国号宋。唐以孝恭为元帅,以李靖为副元帅,齐州总管李责力、怀州总管黄君汉、徐州总管任瓖、舒州总管张镇州、光州刺史卢祖尚等并受节度。李靖以交、广、泉、桂之众下宣州、与黄君汉、李责力等水陆并进,由南、西、北三面进攻。辅公祏派冯惠亮以水军三万屯守宁博望山(今安徽当涂县西南),陈正通领步骑三万屯守青林山(今当涂县东南),筑城与冯惠亮等成对峙之势。诸将认为冯惠亮等据险拥兵,攻之不可马上成功,不如直捣丹阳,丹阳破,冯等自降。李靖坚决反对,最后孝恭采纳了李靖的策略,以靖率黄君汉等部水陆齐进,奋力攻击,惠亮不敌逃走,靖于是率轻骑取丹阳。辅公祏以五百骑奔会稽,又奔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被擒,江浙遂平。李靖就任东南道行台兵部尚书。
太宗即位以后,乘东突厥内部四分五裂,矛盾重重之时,向东突厥发起进攻,李靖以兵部尚书出任代州道行军总管,亲率骁骑三千自马邑直逼恶阳岭。颉利可汗素知李靖持重,见李靖骤至,以为唐兵倾国而来,李靖又遣人离间颉利的心腹,并召降了颉利援将康苏密,趁夜击破定襄城(今山西平鲁),颉利只得支身逃跑,李靖晋爵为代国公。颉利退保铁山(今山西右玉县境)请求内附。李靖在白道突然袭击,使突厥军队全部崩溃,唐军大胜,斩杀万余人,生俘虏五万余人,颉利也被俘。东突厥平定以后,自阴山至大漠都成了唐帝国的疆土,李靖也因战功卓著,官拜尚书右仆射。
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入侵,李靖此时已离职休养,太宗希望李靖为统帅,李靖闻讯,表示愿意再次出征,于是,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兵部尚书侯君集、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路兵马讨伐。次年,吐谷浑烧尽野草,以断唐军马食,退守大非川(今青海西)。李靖经过全面分析,决定越过积石山,以深入敌境。两军交兵数十战,吐谷浑伏允可汗率千余人逃入大漠,为部下所杀,余部降唐。
李靖于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卫国公,二十三年(649年)病逝。为褒奖李靖在唐朝统一与巩固政权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太宗特命靖陪葬昭陵,图像于凌烟阁。
从李靖毕生所建的战功中,可以看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他惯用的战略原则,例如其在总攻萧铣时的三峡之战。他的军事思想大体出自孙子,吴子等兵家的兵学理论,而他的实践经验,则大体得自于战史,尤取诸葛亮之持重。在由白道以轻骑袭击颉利时,为释众疑,他引韩信破齐的战史为例,意在乘唐使在突厥修好,不为应敌准备之机,这样便可以出其不意。李靖的策力果然使突厥大败。李靖在深入研究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和八阵图之后,创造了六花阵法,使阵法更切于实战之用,六花阵法在征战中屡次奏效,无敌于天下。李靖所著的李卫公兵法现已佚失,唯在唐人杜佑所撰写的通典中保存了部分的内容。
官修五代史
唐立国之初,令狐德奏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增置楷书令缮写”。他的建议得到高祖李渊的批准,当时就选取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工书法者为书手,缮写购来的经籍。其后,魏徵、颜师古继续收集、缮写典章图籍,这些工作为唐初大规模修史提供了文献上的充分准备。
武德四年(621年),起居舍人令狐德向高祖李渊提出修撰近代梁、陈、北齐、北周、隋等朝正史,李渊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年的十二月下命肖瑀等修六代史诏,作命中书令肖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等修撰魏史;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太史令庾俭等修撰周史;兼中收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等修撰隋史;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肖德言等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孙、前秘书丞魏徵等修齐史;秘书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秦王文学姚思廉的修陈史,但历时数年,却未能成书。
太宗即位之后,非常重视修撰前代史书,总结历史的经验,他认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贞观三年(629年),太宗下诏重修五朝史,由魏徵“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令狐德主编周书;由有家学传统的史家姚思廉、李百药分别主撰梁书、陈书及北齐书。贞观十年(636年),隋书的帝纪列传及其他四朝史已同时完成,魏徵还亲自为梁、陈、齐中撰写了总论,为隋史写了序论。这五部史书合称“五代史”,或“五代纪传”。贞观十五年(641年),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又奉命续修五代史志,初由令狐德监修,永徽三年(652年)改由长孙无忌监修,显庆元年(656年)成书,共十志,三十卷,后编入了隋书。
周书,由令狐德主编,同修此书的还有岑文本、崔仁师、陈叔达、庚俭等。岑文本是唐初著名的文士,周书中的史论就多出自其手。周书记述了从五三四年东、西魏分裂至五一八年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在此以前,有西魏史官柳虬所写的官史,还有隋代牛弘没有完成的周史,令狐德等即是在前代所修的史及唐初征集的家状之类资料的基础上撰修的。宋初,周书已经残缺,后人用北史及唐人史钞补之。现流传的最早的版本是南宋的翻刻本,并有元明两代补版的“三朝本”。周书共五十卷,包括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
高昌贵妇仕女图北齐书,李百药撰。北齐史的修撰,从高齐政权时代起直至隋朝的五十年间,一直未有间断过,曾先后有人编写出几种不同体裁的北齐史,例如:隋代李德林纪传体的齐书二十四卷,王劭编年体的齐志二十卷。刘知几史通中记,高齐时有陆元规记述齐文宣帝征伐的皇帝实录,武平年(570—575年)以后,史官阳休之、杜台卿、祖崇儒、崔子发等,相继注记,直到齐灭。李百药奉诏写北齐史,主要是在其父李德林齐书的基础上,参考了王劭的齐志,扩充改写而成的。李德林历经北齐、北周、隋三朝,一直担任诏令等文件的起草工作。北齐时,他参加了国史的编写,撰写纪传二十四卷,隋开皇初,又奉诏续撰,增至三十八卷,可以说北齐史已初具规模。贞观十年,李百药承其家学而完成了北齐书五十卷,包括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北齐书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两个割据政权的兴亡史,从公元五三四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政权建立,中经(550年)齐代东魏,至五七七年齐亡为止。北齐书早在唐中叶以后就已逐渐残缺,也不断有人补缺,到北宋初就只剩十七卷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都是后人以北史和唐人史钞中相关纪传补的,初次刻板就是补本。
第127章 隋唐(15)()
梁书、陈书,均为姚思廉所撰。梁代的历史,曾由沈约、财兴嗣、裴子野和杜之伟、顾野王、许亨等在梁陈两代先后受命编撰。陈朝许亨写成梁史五十八卷,梁代谢吴写成梁书四十九卷,陈代何之元和隋代刘Ц鞒闪旱淙怼3麓睦罚垫住⒐艘巴醯榷荚苊嘧角碇谐率樗氖怼Rλ剂母盖滓Σ煸诔鲁踉斡肓菏返谋嘧胨搴螅钟诳示拍辏589年)受命编撰梁陈两朝的历史。隋书经籍志著录姚察曾撰有梁书帝纪七卷,陈书二卷。姚思廉正是继承父业,兼采众家来完成梁陈二书的。他曾说“梁陈二书本多是察之所撰”,尤其是梁书,其中大部分篇幅是姚察所撰的。姚思廉在唐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受诏修撰两朝史,贞观十年完成。梁五十六卷,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陈书三十六卷,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
隋书,魏徵受诏总加撰定,参加编修此书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唐是继隋之后而建立的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唐初的统治阶级非常注重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唐太宗与大臣们曾一再地反复研讨过这一问题。魏徵在主修隋书时,在撰写其中本纪之“后论”,志之“序”,列传之“后论”时,将修史与求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贞观十年,隋书先修完成以后,魏徵还向太守上了一封奏疏,集中阐发了他从隋朝兴亡史中总结出来的治国之道。隋书先修成帝纪列传,后中入十志,无论是纪传还是志,都成于众手,到宋初,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