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率大军四十余万攻打后燕,夺得并州(大同西南),同年,从林阱(属河北)进入河北,围攻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年后,中山被攻陷,后燕的残部退到龙城(今辽宁朝阳)等。大河以北诸州全被北魏占有。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部定都平城(大同)。次年,改称魏道武帝,至此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玉角形杯灭后燕之后,北魏迁徙原后燕境内的吏、民及鲜卑等杂夷36万,百工伎巧十余万人到魏京,给内徙的新民耕牛,计口授田,此发展农业。平城附近,被划为“王畿”。王畿之外,又设“方”、“维”,由皇帝直接派官管理。四“方”、四“维”合称“八国”,管理这些地方的官员称为“八部大夫”或“八部帅”。原来以游牧为业的鲜卑族人,便在此“八国”中定居下来,而原来的“部大人”(酋长)被皇帝任命的官员所替代。官员的主要职责变为监督和劝课农耕。朝廷按各地收入的多少,来考核官员的政绩。这种新的行政法令,使得北魏的政府结构得以转变,并使落后的游牧业过渡到了先进的封建式农业生产方式中,使新兴的北魏有了强大的物质力量为后盾。
天兴二年(399年),拓跋于京城设置太学,置五经博士,增生员三千。拓跋格外重视寻找汉族士大夫对他的支持,以利用汉族文化改造处于原始状态的鲜卑民族。崔宏归附北魏之后,把拓跋部的历史与汉族的历史联系起来,说黄帝最小的儿子昌意“受封北土”,是拓跋部的祖先,拓跋对此深表赞同。一次,拓跋问博士李先:“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可以增长见识与智慧?”李先生回答说:“书籍。”于是拓跋就命郡县在民间搜罗书籍,送到京都。另一位博士公孙表,则把韩非的著作介绍给拓跋,告诉他如何做一个封建专权国家的皇帝。天兴四年(401年),拓跋亲祭先圣周公、先师孔子,并任用大量汉族士人作文官,依靠这些汉族文官的支持来建立封建政治制度的专治机构。
与此同时,北魏政府中的鲜卑贵族与皇帝之间的矛盾仍一直继续。鲜卑旧贵族在过去已不能容忍一个国王,在此时则更不能容忍一种新的体制下的皇帝,一有机会,便窥觎这一宝座。天赐三年(406年),拓跋下诏称:“人们认为汉高祖以布衣而得天下,这是错误的。汉高祖有天下是因为有天命。无天命而妄图非分,便会遭殃。”因而劝臣下安分知足,以“保荣禄于天气,流余庆于后世。”接着又下诏书,劝臣下不要争名夺利,要讲道义。此后,贵族有反对皇帝的许多都被处死,其中最著名者是拓跋的堂兄拓跋遵和拓跋仪。但同时,他自己也常常心怀疑虑,烦闷不安,或几天不吃饭,或通宵不眠,自言自语,见神见鬼。朝臣见他时,不小心说错一句话,或表情失常,便怀疑其心怀恶意,被当场处死。拓跋终精神失常,北魏永兴元年(409年),被其子拓跋绍杀死。年仅39岁。同年,拓跋太子拓跋嗣回平城,再杀拓跋绍,即帝位,是为魏明元帝。
魏明元帝称帝后,便采取拓跋部四部大人与大酋长共同管事的惯例,命长孙嵩、安同、崔宏等八大臣共听朝政,号称八公。又让燕凤、封懿等共议政事。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都可参与朝政,使得北魏的紧张局面得以缓和。神端二年(415年),魏国已连年霜旱,平城附近不少民众被饿死。有人主张迁都到邺城(今河南安阳北)去,崔浩、周澹反对认为,山东人现不知鲜卑虚实,还认为人畜众多,如现在迁去,一旦见鲜卑人数有限,定会生轻侮之心。不如等明春草生,取马牛乳和蔬菜充饥,挨到秋熟,就可渡过难关。魏明元帝赞同他们的主张,但仍怕无法挨到来秋,便选穷困的本族人到山东定、相、冀三州,下令汉民每户出租米五十石来养活这些穷困人。
当时,北方鲜卑的又一支柔然开始强大起来,又有匈奴族铁弗部所建立的夏国在关中一带自称一霸,对北魏具有一定的威胁性。柔然还常常侵犯北魏的边境。泰常二年(417年),刘裕打后秦,后秦向北魏求救,拓跋嗣本想派一支精锐骑兵直逼彭城(江苏徐州)和寿春(安徽寿县),便向崔浩问计。崔浩以为现在“西有屈丐,北有柔然”,出师对北魏不利。同年,宋武帝灭后秦,取得黄河以南州郡,魏则守黄河北岸,无力渡河相争,魏用兵机会大减,穷人增多,遇天灾就要饿死。秦常七年(422年),宋武帝死,魏明元帝立即大举渡河攻宋,崔浩极力谏阻未成。次年,魏夺得司州(治洛阳)全部,兖州、豫州大部。北魏在黄河以南取也得了许多州镇后,重新确立了南北两朝对立的形势。
第102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23)()
泰常八年(423年),魏明元帝拓跋嗣死,其子拓跋焘继帝位,是为魏太武帝。魏太武帝是北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在其在位期间,北魏的社会极为繁盛,他依靠崔浩的谋略和鲜卑人的悍,几乎战无不成胜。始光元年(424年)始,北魏开始大举进攻柔然,迫使它逃奔漠北,暂时不敢南犯。始光三年(426年),又分兵两路攻夏,一路攻长安,一路攻统万(夏都城,今陕西榆林西南),当年即克长安,次年又攻下了统万。神元年(428年),俘获了夏国君主赫连昌。神二年(429年),魏太武帝又一次进攻柔然。柔然大败,原来臣服于它的些高车等小部落乘机摆脱羁绊,被北魏降服的柔然达三十多万家,掳获马牛羊达几百万头,敕勒也有几十万人向北魏投降。另一部分柔然人向漠北逃亡。两年后,又攻取夏最后都城平凉,夏亡,魏取关中。太延二年(436年),灭后燕国,取辽河流域。太延五年(439年),灭北凉国,取凉州。至此,自晋永安元年(304年)开始的十六国大乱已经结束,黄河流域得到了统一。
平定北方之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魏太武帝认为进攻南方的时机已经成熟,便率大军南下攻宋。当时正是宋文帝在位,国力极强。魏宋大战,魏军无法攻克宋的重要城镇,便在城外大肆杀掠,尽量破坏。宋军民痛击魏军,魏死伤大半。次年,魏太武帝只得退兵平城。这次战败,大伤魏国元气,又遭国人怨恨,北魏从此害怕再与南朝交战。正平元年(451年),魏太武帝被宦官宗爱杀死。从此,魏始由盛转衰。
孝文帝改革
北魏太和十四(490年),冯太后病死,24岁的魏孝文帝元宏终于独自执掌了朝政。冯太后丧事处理完毕,他思谋进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从道武帝定都平城已来,近百年间,形势发生了极大变化,北魏王朝早己成为北方唯一的最高的统一的政权。而平城偏居北边,不便于控御中原地区和向江南用兵,也不便于深入汉化和实行文治,还不免遭受北方柔然与荒年饥馑的威胁,故迁都之事,作为最高统治者,实在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开始着手安排迁都之事,他知“北人恋本”,直接提出迁都,肯定会遭到众人反对,于是采取了“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办法,这年五月,他在明堂召集群臣,商讨南伐,试图采用占筮之卦的方法来统一意见,由于占筮得出的革卦内容与南作不符,未能达到预计效果。以尚书令、任成王拓跖澄为首的一批大臣认为革卦不吉利,反对南伐,孝文帝一时理穷。众人散后,孝文帝派人单独召见拓跋澄,屏退左右,对拓跋澄合盘托出他的计划,分析指出,自拓跋部定都平城已来,虽然完全占据北方,富有四海,然而平城“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如果进一步移风易俗,势将更难,因此打算借南伐之名,迁都中原。拓跋澄表示完全拥护,二人商定,仍然照孝文帝既定计划行事,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随后几月,孝文帝积极布置南伐。六月,他下令在黄河上架桥,以便让大军通过。七月,他又下令实行中外戒严,宣布南伐。八月,他命太尉拓跋丕、广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亲自统率大军30万南下。九月,孝文帝抵达洛阳,命大军作短暂休息,自己则到西晋太学遗址参观石经。洛阳是汉、魏、西晋的故都,虽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但仍然是中原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地区,对决意深入汉化的孝文帝来说,此时更坚定了迁都洛阳的信念。从南伐大军离开平城,一直淋雨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