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冲倒也从善如流,当即改命过河,一时间大大小小的船只浮木铺满水面,幸而山东之地黄河并不很宽,水流也不算湍急,对岸也无阻碍,只是队伍散漫杂乱无章,待到所有人过河早已日近西山,赶紧扎营做饭。此时军中还有不少官吏,既有州中的参军佐官,也有辖下的县令县丞,可诚心跟从的是极少数,大部分是胁迫而来,观察了这头一天的情况便知凶多吉少,堂邑县丞董玄寂等几个胆大的要求面见李冲,希望能劝他罢手,赶紧向朝廷请罪。然而李冲一概不见,独与萧德琮在帐内计议。
俩人嘀嘀咕咕一夜,次日清晨还真改了主意,不再向西南进军,转而向南——有徐敬业前车之鉴,李冲不会重蹈覆辙,况且他自视甚高,一心勇往直前,哪肯当自守虏?但是鉴于眼下这等状况,他即便有吞天之志也得忍忍,就凭这支不像样的队伍,莫说打到洛阳,只怕连魏州都过不去,倘与朝廷大军相遇,一仗就得全军覆灭,所以改道向南先去济州(今山东巨野)。
时任济州刺史的并非等闲之辈,乃当朝驸马薛绍之兄、河东县侯薛。因太平公主之故,薛固然与媚娘成了亲家,但他更是城阳公主之子、太宗李世民的外孙,承恩极重,岂能眼看着武氏篡国?况且当初媚娘对太平公主的婚事本不赞同,还差点儿逼薛休妻,岂能不生芥蒂?虽说薛绍与太平恩爱和合,可薛至今还牢记那句“娶妇得公主,无事去官府”的谚语,一直对媚娘心怀戒惧,尤其铜匦设立后更是心内惶惶,故而他也参与了这次计划,正在筹备起兵。李冲临时改变计划,打算一边召集人马,一边前往济州,欲与薛兵合一处,壮大声势扩充兵力,然后再袭洛阳。
计议已定立刻行动,李冲率军南下,一路上散发檄文煽动百姓,惜乎无人响应——寻常百姓哪懂得太后有何阴谋?宗室举兵又是极隐秘之事,无人知晓内情,只看到太平之地无端冒出一支队伍,料想不是匪类就是叛贼,李冲所过之处十里八村的人早逃得没影了,剩下些无力逃亡的老弱妇孺,哪听他那一套?
行军一日,傍晚时分一行人恰至武水县城。昨天就在河岸扎营,今天又闹出这么大动静,邻近诸县早都惊动了。武水县令郭务悌、莘县县令马玄素都是心向朝廷之人,有意与李冲一战,无奈两家凑在一起才一千七百兵,而且同样未经操练、不谙战事,根本无法抗衡,于是屯兵城内,郭务悌急赴州城求援,马玄素代守城池紧闭四门。
李冲空劳无功窝了一肚子气,正无处发泄,眼见这小小县城面对他的正义之师竟敢闭门不纳,顿时火冒三丈,下令夺取此城。他军中并不缺粮,目前无须入城补给,如此挑衅岂不又要拖延?萧德琮本欲谏阻,但转念一想,兴兵举义贵在士气,若不显露一下威风何以震慑四方号召群豪?于是顺从其意。五千兵马并不多,但武水也只是弹丸之城,兵力微弱不敢出战,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围城。不过此刻又到了掌灯时分,乌合之众哪里懂得夜战?只能熬过这一夜再说。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李冲便下令攻城。五千士卒自离开博州还一箭未发,此时以多欺少、恃强凌弱之势颇为旺盛,尤其那帮盗贼亡命徒,抱着入城劫掠的心思,根本不用云梯,似疯了一般叼着刀柄、徒手攀上那夯土堆砌的城墙。但守城一方气势也很惊人——武水虽城墙低矮、兵力稀少,却都是乡土之人,妻儿老小尽在城内,保卫家园岂能不拼命?马玄素亲登城楼指挥作战,一千儿郎尽皆奋命,竟挡住了猛烈的攻势。
李冲本以为一个冲锋便可拿下城池,就算攻不下,守军也会吓得投降,所以连早饭都没吃。不料从清晨打到将近正午,这座小城固若金汤,眼瞅着负伤之人越来越多,将士们都快没劲了,只得暂时收兵埋锅做饭,吃饱了再攻。怎料午后更不妙,马玄素情知敌众我寡,把城内的小吏、杂役、家童都召集过来,还有许多百姓也来助阵,兵刃不够分的,什么棍棒、锄头、耙子、粪叉子全挥舞起来,弓箭射没了就扔磨盘。
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李冲强攻大半日不能破城,士气已逐渐懈怠,打着打着就不打了。其实两军绝大部分都是寻常百姓,彼此又没仇,至于朝廷孰是孰非他们根本不明白,这仗有什么可打的?刚开始还有人往前冲,到后来那些亡命徒也渐渐泄气,就是举着兵刃瞎比划,连伤亡都没有。李冲急得纵马狂奔,围着这座小城团团转,呼东喝西叫嚣,就是无计可施。
转眼间又已日薄西山,许多将士劝李冲弃此地而走,可李冲愤恨已极,非夺下武水不可——事到如今确实不能罢手了,李冲自诩正义之师,出兵以来无尺寸之功,围困一小小县城竟不能克。尊严何在?威风何存?如果灰溜溜撤走,势必军心大沮四众离散,这五千人到达济州还能剩几个?
关键时刻萧德琮又给他出了个主意。第三天清晨城外一通忙乱,博州兵将十几辆载着干草的大车推到了武水城南门,李冲一声令下,数支火把掷出,熊熊火焰立时蹿起。城上的马玄素见此情景心中一凉——完了!此时南风强劲,只需半个时辰南门必被烧毁。武水城并无河道,从井中汲水一桶桶来救根本来不及。马玄素心知这座城保不住了,却仍无屈膝投降之意,眼前的李冲固然是催命鬼,可神都的太后更是要命的阎王,倘若投敌阖家性命不保,倒不如为朝廷捐躯,也算死得壮烈。想到这里他痛苦地合上眼睛,已决心殒命于此。
然而末日并未降临,说来甚是奇怪,大火烧起后不久,本来强劲的南风突然转向,刮起了猛烈的西北风,反向李冲的军队燎去,城下立刻乱了起来,博州军四处乱窜,连李冲本人也险被乱军撞倒。堂邑县丞董玄寂也在南门外,他本就是迫于形势违心归顺,存心要坏李冲的事,此时趁乱向士兵高呼:“风向突变足见天意!琅琊王与国家交战,此非举义,实乃谋反也!尔等皆朝廷赤子,焉能附庸叛逆自招大祸?还不散去更待何时!”寻常草民都有点儿迷信,“天意”如此也不由得他们不信,立时就有人弃甲而逃。
李冲大怒,忙令左右拿下董玄寂,当众斩首震慑三军。但这一刀下去,董玄寂是人头落地了,士卒们却更加惊骇——这不是杀人灭口吗?五千乌合之众顿时如开闸一般逃窜,刚开始逃的是胆怯的百姓,后来连那些亡命徒也觉得没什么希望,攥着兵刃远走高飞。李冲拔刀连杀数人,仍不能阻止溃散之势,城上的马玄素却抓到了机会,赶紧传令出战。
随着几声巨响,三面城门大开,武水、莘县之兵鼓噪而出。此时李冲哪还有抵御之力?这位自视甚高、志大才疏的琅琊王也吓得颤抖起来,匆忙伏在马背上,一路狂奔狼狈而逃……
三天后,李冲灰头土脸地出现在博州城下,走的时候五千人,回来仅剩数十家兵,费尽心机招募的兵马全逃光了,长史萧德琮也在半路失散,生死不明。此刻他已不敢再奢望金銮玉笏,唯有回到老巢闭门死守,等其他宗室的消息。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现在他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刺史郡王,而是穷途末路的丧家犬,谁都能看出他大势已去。就在他进城的那一刻,有个名叫孟青的守门小吏突然跃起,重重一棒打在他太阳穴上,李冲顿时跌落马下呜呼哀哉!
李冲从扯旗举兵至命丧黄泉,总共只有七天,直到他断气那一刻朝廷征讨他的左金吾将军丘神才刚从洛阳出发……
二、阖门殉国
琅琊王李冲志大才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的鲁莽起兵不仅使自己迅速败亡,也造成了严重恶果。虽说范阳王李蔼已到洛阳告密,但参与谋划的宗室刺史甚多,分布东西南北,媚娘也不晓得谁会率先发难,各方向无法兼顾,只能静观其变。这时诸王若能沉住气,协调一致同时举兵,仍可与朝廷周旋抗拒。可李冲的抢先举兵把挽救局势的机会彻底葬送了,由于距离博州远近不同,有的宗室直至他丧命都还没接到他的起事文书。然而丘神数万大军出动,半壁江山震撼,济州薛等人皆在兵锋咫尺,兵微将寡准备未毕,哪还敢行动?
各地宗室本就有些怯意,心也不是很齐,此时莫说已不敢配合,就是想配合也根本来不及。大部分人募兵尚未完成,而朝廷已向天下宣告李冲的行为是谋反,黎民百姓皆感恐慌,他们还怎么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