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朝廷对手。”
唐之奇、杜求仁乃至李敬业何尝不作如是想——是啊!十万兵马虽然不少,但与朝廷相比依旧是小巫见大巫。直应敌锋太冒险,当寻万全之策。
魏思温见众人怯懦,心下甚忧,正思忖如何鼓舞士气,一旁的薛仲璋突然开口:“今既举兵东南,自当仿效孙吴、南朝之事。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足以为固,何不先取常、润等州,先定霸业之基,然后北向以图中原?”
此言一出众人精神大振。骆宾王撰文作诗是奇才,用兵却没个准主意,方才同意魏思温之策,这会儿听薛仲璋之言也觉有理,又赞道:“进无不利,退有所归,此真良策也。”
“不可!”魏思温最怕这等论调,赶紧批驳,“明公以匡复为辞,今厉兵秣马军心正盛,当一鼓作气直取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方忠臣义士群起响应,大事可定矣!若不北进,反而思退,乃未战而先示弱也。”
骆宾王左顾右看,又没了主意。但沉默已久的李敬业做出决定:“薛司马所言极是,我辈当先谋根基,再图讨武之策。”
魏思温见他如此抉择,不禁顿足:“山东豪杰以武氏专制,愤惋不平,闻公举事,皆蒸麦为粮、伸锄为兵,以待我军之至共诛国贼。公不乘此势以立大功,乃更蓄缩,欲自谋巢穴,岂不令天下人失望?英公三思啊!”
薛仲璋却道:“军师所言固然有理,但万事须权衡利弊。今既有万全之策,何必冒险?古人云‘龙无尺木,无以升天;圣人无尺土,无以王天下。’若不先立根基以为凭守,又何以进取而谋大事?”
李敬业听他把自己比为龙和圣人,越发点头:“不错,我军势力仍不为强,当占据诸州再集兵马。”他拍着魏思温的肩膀,安慰道,“军师讨逆雪恨之心我等深知,迟早一日必拿下洛阳手刃武氏之人,为军师报仇。”
“是啊是啊……”唐之奇、杜求仁也连声附和。
安慰之言虽在耳畔,魏思温心里却已凉了半截——说到底李敬业等人只是一群坐享其成、志大才疏的宦门二代!之所以敢举兵,不仅因为仇恨,更因为他鼓唇摇舌,以帝王霸业引诱所致,现在这帮人满脑子都是当开国君臣的念头!固然“勤王”“匡复”都是虚的,也得假戏真唱才能博取天下人心,一旦挥军南下,就彻底暴露了割据称王的野心。让天下人看出这是假勤王、真叛乱,谁还愿意跟着蹚浑水?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两军尚未交锋,先添了六成败算!
无论如何战略总算定下了,李敬业当即传令,命李敬猷攻打和州(今安徽和县),尉迟昭攻打盱眙;然后以唐之奇留守扬州,自统大军渡过长江,攻打润州(今江苏淮安)。
寒风凛凛,杀气纵横,经过数日激战,李敬猷勉强夺下和州,虽然取得资财,也招募到一些兵马,但得失相若,没占什么便宜。盱眙的战事更是不顺利,此地虽是小县,却出过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名将刘伯英。昔日唐军平灭百济,刘伯英统率水军,在熊津江大显神威,功劳仅次于苏定方,战后李治下诏夸赞他“功宣六豹,气掩三韩”,晋升其为左监门大将军。老将军虽已去世近二十年,但子孙尚在,皆居于盱眙,闻听尉迟昭来犯,刘伯英的儿子刘行实、刘行举、刘行瑜等组织乡勇顽强抵抗。朝廷闻讯甚喜,立刻加封刘行举为游击将军、刘行实为楚州刺史,遥助其声威。尉迟昭虽悍勇,但兵力有限,猛攻十余日就是拿不下这座小县,顾虑朝廷大军将至,只得转屯都梁山,然而江南重镇润州却被李敬业攻克啦!
这不仅是朝廷与叛逆的战争,也是李家的内战,因为润州刺史乃李次子、李敬业的亲叔叔李思文。半月前李思文获知侄子举兵的消息,非但没有响应,反而火速派人通报朝廷,但他没想到,侄子不向北去,反而过江朝自己来。李思文既已决心忠于朝廷,自不肯屈服,与司马刘延嗣一起上城抵御,并向附近州县求援。可李敬业亲统七万大军,润州不过临时召集起三千人,哪是对手?只战了三日,城池就被攻破,李思文、刘延嗣双双被俘,连赶来救援的曲阿县令尹元贞也兵败被擒。
当李敬业登上城楼,看到五花大绑的李思文时不禁大笑:“叔父既阿附于武氏,何不改姓武?”
李思文悲愤不已:“我英公一门效忠朝廷,三代富贵,位极人臣,没想到将要败在你这逆子手里!”
李敬业微然一笑:“谁胜谁败,事未可知,咱们拭目以待吧。”他料到叔父不肯归顺,但还念及一丝骨肉亲情,将之暂押狱中,既而又劝刘延嗣投降。
这位润州司马刘延嗣也是大名鼎鼎之人,乃先朝刑部尚书刘德威之侄,当今刘皇后的叔父。面对李敬业的招诱,他一脸从容:“当年我从兄刘审礼征讨吐蕃,兵败被围,奋战不屈直至阵亡。我未能战死已有负家门,岂能屈侍叛逆,为千载之辱?今日之事,得死为幸。”
李敬业大怒,即刻喝令:“推下去斩了!”
“且慢!”魏思温赶忙阻拦,“此乃忠臣义士,虽不肯为公所用,亦不能伤之而污敬贤之名。”
“我不过故意相戏耳!”李敬业转怒为笑,“也押进大牢。”说罢转而又逼尹元贞。
尹元贞出身寒门官卑年轻,骨头却很硬。扬州大军杀来,附近州县自度兵少都不敢救,独他毫不迟疑,领着三百人就赶来赴难,直至此刻依旧不屈,破口大骂:“呸!大唐朝廷何负于你?天下百姓何负于你?养狗尚知看家,你乃无义豺狼!我只愿食尔之肉、寝尔之皮!”
“可恶!”李敬业被他骂急了,抽出佩刀压在他肩头,“一介小官还敢卖口,你投不投降?”
“不降!”
李敬业把刀架在他脖子上,割出一道血痕:“再问你最后一遍,投不投降?”
尹元贞把牙一咬:“誓死不降!”
魏思温大惊:“且……”一个“慢”字未出唇,钢刀已落定,尹元贞血淋淋的人头滚落尘埃。
李敬业佩刀还鞘,怒气不息:“无名小辈也敢如此,不杀一个也不足以立威。人头悬于高杆,尸身抛到城外喂野狗。”
魏思温心头泛起一阵寒意——自诩勤王,反而割据,又杀忠义之士,如此行事焉能不败?李思文可留,因为是亲眷;刘延嗣亦可留,因为是名门。尹元贞一介寒门小官,也就死不足惜了。或许在李敬业这等名门子弟眼中,唯有和他们一样的名门望族才是人,寒微之士乃至黎民皆等同于畜生。这种人即便侥天下之大幸,又岂是明君?设使李敬业临朝掌权,必然回到当年关陇权贵独大的局面,恐怕还不及广开科举、邀买民心的武氏妖妇呢!
尹元贞的尸体刚被拖走,薛仲璋风风火火跑上城,还领着个小兵:“主公请看,此人是谁?”
李敬业朝那小兵脸上望了一眼,惊讶不已:“不可能!他是……废太子?”
“哈哈哈!”薛仲璋大笑,“方才我也吓一跳,这小子简直跟李贤一个模子刻的。”
“唉!”李敬业叹道,“若是真的就好了。”
“咱们说是真的,他不就是真的了么?”
李敬业大悟:“好!速速给他改换衣装,就说李贤未死,已逃至咱们军中,统率我等兴兵讨逆。”
魏思温连连摇头——打着匡复李哲的幌子征讨李旦,已经是无奈之举,现在又弄出个“李贤”,你到底拥护谁?这么一搞自相矛盾,谁还看不出你要自己当皇帝?
正想到此处,有扬州探马来报:“启禀主公,唐长史已获悉,今朝廷以李孝逸为总管,统率李知十、马敬臣、雷仁智、苏孝祥等部,共计兵马三十万,现已行至许州。”
城上一阵沉寂,众人听到“三十万”这数目都不免骇然。李敬业转过身,拍了拍坚实的城砖,露出微笑:“无妨,李孝逸只是一怯懦老叟,善守不善攻,其他几人也不过一勇之夫。我凭此大江坚城,进可攻退可守,无甚可惧。”
“不错!咱们立足已稳,当奋力与之一搏!”骆宾王冒着寒风,北望滚滚长江,心潮澎湃脱口吟道: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壮哉!”薛仲璋、杜求仁等人齐声叫嚣,“我军必胜!”
魏思温喟然冷笑,转身而去——歌舞入长安?别做白日梦了。自从举兵一错再错,如今朝廷以李唐宗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