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把徐婕妤留在宫中好好养着,给自己树个好名声,无奈她一心赴死,那有什么法子?
眨眼的工夫媚娘就把徐婕妤忘了,仿佛这人从没存在过。她加快步伐,转瞬即到乾元殿前,一只脚已踏上殿阶又突然慢下来——现在仍在孝期,还是收敛一些为妙!她装出一副怆然之态,轻提白裙缓缓登阶,好半天才出现在百官面前。
大殿之上白衣一片,甚是肃然。两厢的文武百官熬了七天都有些萎靡不振,可当媚娘踏入大殿的那一刻,他们立时来了精神,都起身施礼,以异样的眼光注视着她——垂帘伴君二十年,大家都习惯了,今天竟然看到她从大殿正门走进来,也算稀罕事一桩。
范云仙立刻宣读圣旨,并跑下龙墀,双手奉上前两天才赶制好的太后玺印。媚娘郑重其事双手接过,向御座躬身致谢,李显自然不能领受母亲之礼,忙起身还礼:“孩儿方膺大宝,不稔政务,还望母后多多赐教。”
其实这只是客套话,当儿子的若不说这句显得不谦虚,哪知媚娘立刻答复:“吾儿勿忧!为娘久参国政尽知机要,此天下易主之际,自当助你一臂之力。”
此言一出,百官不禁交头接耳——怎么回事?她还要继续临朝?
李显也懵了,正不知说什么好,又见裴炎举笏出班:“自古天子以身作则敦行孝道,昔晋武帝遵行古礼,深衣素冠长达三载,今虽有遗诏以日易月,陛下亦当严守心丧,不宜早摄政务。况先帝崩殂山塌地解,陛下一定五内俱伤,过于劳烦恐不利于龙体。以臣之见,除孝之前不妨由太后继续代管政务。”
“正好!”媚娘满不在乎地把太后玺印往范云仙怀里一抛,掰着手指算道,“大帝崩于初四,以日易月,服孝二十七个月便是二十七天,算来圆满之期恰是正月初一。新年元日新君亲政,除旧布新万物更始,此真天意也!皇儿以为如何?”
李显习惯性地摘下乌纱,挠了挠头皮——平心而论他早就想尝尝号令天下的滋味了,可母后和顾命大臣都这么说,他怎好拒绝?人家口口声声说他死了父亲心情悲痛,他总不能辩解说自己没事儿吧?那多不孝顺啊!反正只是二十七天,而且已过去七日,就再等二十天吧。想至此他眨眨眼道:“也好……既然母后愿帮孩儿,一切听您安排。”
“好。”媚娘当即大模大样登上龙墀,又坐回她以往的位置,垂下珠帘嘱咐李显,“这几日娘处理军国大事,你不要乱插嘴,在一旁好好学就是。”
“是……”李显只能一脸尴尬地答应。
刚放权半天,竟然又收回去了,百官哪想到会发生这种事?难免低声议论。遗诏是说丧期二十七天,可没说丧期内皇帝不能行政啊!皇帝心情悲痛,太后就不悲痛吗?真是强词夺理啊!再者“兼取天后进止”并非尽听天后处置,此举不是公然违诏吗?
裴炎知道此刻大伙一定侧目瞅自己,却毫不理睬,退归座位目不斜视——在他看来这样做绝对正确,是出于对大唐社稷的一片赤诚。留守长安的日子里他冷眼旁观,李显资质实在太差,虽说不一定就是昏君,但不学无术、贪玩享乐是明摆着的。现今内外不宁,这小子若不知轻重胡闹一气,岂不天下大乱?虽说裴炎手握顾命大权,但身为臣子若凡事与皇帝相左,即便是出于公义也难有好结果,长孙无忌身为国舅还落个家破人亡的下场,以他裴炎并不突出的声望岂能犯险?还是让太后继续坐镇吧,至少能管住新君,于国于己都稳妥。虽说太后也有当吕雉的野心,但为了天下大局,两害相权取其轻……
群臣议论归议论,其实多数人何尝不是同裴炎一般看法?这位新皇帝荒唐贪玩是出了名的,而且任性拒谏,薛元超都叫他气中风了,哪是个好伺候的主子?先不说办事如何,就瞧他岔着双腿、抱着乌纱往龙床上一坐,怎么看怎么别扭。孟子若活到今天,瞧见这位皇帝恐怕也得说那句“望之不似人君”吧?以后麻烦事肯定少不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但朝中也不乏精明之人,魏玄同、冯元常等人望着珠帘后端庄而坐的武太后,心中暗暗感叹——请神容易送神难,今日这女人往殿上一坐,什么二十七天?二百七十天也未必,只怕是手握大权不死不休啊!
二、懵懂天子
便如有识之士猜测的那样,媚娘既掌大权就不打算再放手,为了以后执政更顺畅,也为了限制李显的作为,她必须在这短短二十七天内做足文章。
不过凡事力求稳妥,越是大利当前越不能露出急不可耐的痕迹,因此执政的前几天她没有任何大举措,只是关注修陵和地方财税丰歉等事,直至十二月十七日才颁布第一道重要诏令——加封宗室诸王。
现今高祖、太宗诸子在世者共计七人:加封韩王李元嘉为太尉、霍王李元轨为司徒、舒王李元名为司空,此为三公,正一品;鲁王李灵夔为太子太师、越王李贞为太子太傅、纪王李慎为太子太保,此为东宫三师,从一品;就连素来贪暴豪奢的滕王李元婴也加了开府仪同三司的从一品散官。除此之外所有宗室亲王、郡王各加食封一百户,公主加五十户,就连一直受媚娘排挤的李素节、李上金,乃至萧淑妃所生义阳、宣称二公主也有份。
这一系列的封赐着实令朝廷忙了好几日,但得到封赏的宗室诸王颇感欣慰——平心而论大多数李唐宗室对媚娘并无好感,且不论她身侍父子两代天子给皇家带来的丑闻,单是贬斥皇子,苛待常安公主、东阳公主等事就足以惹起公愤。谁也没料到,新皇帝继位之初她竟会释出这么大的善意。虽然三公、三师都是坐而论道的荣誉官职,但地位崇高,此举无疑体现了她亲亲睦祖的诚意,须知李世民、李治都不曾做到她这个份儿上。因此宗室对她的看法颇有转变,也对自身政治前途多了几分期许。
时隔七天,至二十一日,太后的新一轮赏赐又开始了,这次是给大臣的:宣布侍中裴炎转任中书令,此为正三品平级迁转,但是为突出其顾命大臣身份,将原本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至中书省,依旧由裴炎主持宰相会议;德高望重的太子少傅刘仁轨转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尚书左右仆射原本也是宰相,但是官秩从二品,比中书令、侍中高一阶,所以担任此职者不易再调动,即便转任其他两省长官也是左迁,实在不方便。所以自戴至德去世、刘仁轨辞相之后不再轻授,也不再视为宰相,改由四品的尚书左右丞主持本省事务。这次媚娘既授仆射又授同三品,等于让刘仁轨再次拜相,屈指算来这已是他第四次担任宰相,莫说唐朝没有先例,就是上溯秦汉也没有哪个人四度为相,真是无比风光。不过八十多岁的老叟不可能折腾到洛阳,只能继续留守长安。
三天后圣旨又降: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刘景先在天皇临终前参谋政务建树颇多,晋升侍中。其余的郭正一、魏玄同、郭待举、岑长倩四人由同平章事转为同三品,给予正式的宰相身份。这还不算完,内外文武百官都晋升一阶,三品以下者还要赐爵一级。
满朝文武得到赏赐无不额手称庆,若不是还穿着孝服,只怕早就乐出声来了。百官向李显叩拜,齐呼万岁,但心里真正感激的人却是武太后——看来只要太后在,大伙就不必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顾虑!
除了雨露均沾皆大欢喜,还有一群人特别受照顾,那就是东宫僚属,在天后授意下,他们很快得到提升,有些人甚至连升数级:太子中允姚令璋升为兵部侍郎、太子卫率蒋俨升为右卫将军、太子通事舍人郭翰升为秘书郎、太子侍读袁利贞升为祠部员外郎、太子侍读崔融为监察御史……一时间官场上下对这些人羡慕不已,皇帝还未亲政,属臣们就已升官,再过几年还不得封侯拜相?
此时非但百官称庆,连原本应该亲操皇权的李显也很高兴。因为还未正式获得权力,先帝梓宫又停于宫中,他还要在东宫居住一段。可现在他已感受到自由,那些成天在他耳边唠唠叨叨的人都不见了,转瞬之间偌大的东宫班底只剩不到十人,而且留下的都是“不讨厌”的臣子,他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再没人阻拦,原来当皇帝感觉这么好!
不过也有美中不足之处,那就是手中尚无实权,每隔一天举行的朝会不过是旁听而已,群臣的奏疏也一份都没见到。不过在李显看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