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2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咒骂之言已在喉间,可就在那一刹那,媚娘又恢复了理智——经历了那么多风波,难道还不该变得聪明些?她强压怒火,又扮出朝堂上的端庄姿态:“难怪寻不到陛下,果真在此啊……”她竭力控制住自己的声音,不能让人觉察出有丝毫的颤抖。

    “嗯。”李治松开搂着贺兰的手,“有什么事吗?”

    媚娘不动声色缓缓上前,将《忠孝论》放在李治面前的几案上:“李素节这件事还望陛下尽早处置,莫要等到驾幸东都节外生枝。”

    李治看也不看,信手摸了摸那篇文章,反问道:“你觉得该如何处置呢?”

    媚娘与他四目相对粲然一笑,却什么都没说,转身便走——还用我教吗?凭你那么多的心眼难道想不出如何解决?又想把责任往我身上推?对不起,我不接你的招!

    贺兰“变脸功夫”也不赖,忙拉住媚娘臂弯,笑呵呵道:“娘娘难得到我这里来,多坐会儿吧,咱陪万岁一起聊聊。方才万岁还夸您处置朝政样样得当呢!”

    媚娘笑道:“我可不似你这般闲在,还有许多奏疏要看,有你陪着万岁我就放心了。记得提醒他病体方愈注意休息,过几日还要赶路呢。”再不容他们说什么,头也不回地去了。

    直至走出殿门,媚娘的心才再度被愤怒和委屈占据。一阵清风吹来,她感觉双腿凉飕飕的,低头瞧了瞧衣裙,虽然没渗出半点血迹,她还是把大氅围得严严实实,唯恐露出一丝丑态。

    “回寝殿吧。”

    “恭送皇后娘娘。”众侍从低头施礼。唯独贺兰敏之隐约感到一丝不祥,他撩起眼皮偷偷望着媚娘——姨母的眼神好可怕,仿佛要杀人一样!

    三、祭礼之议

    麟德二年春,李治君臣自长安出发,前往东都洛阳。临近起驾之际传来喜讯——在苏定方、崔智辩软硬兼施的压力下,疏勒、于阗两国息兵罢战,各自上表请求参与封禅,以表臣服大唐之意;吐蕃介入西域的计划失败,只得撤军。而在此之前高丽王子高福男也顺利抵达长安,向朝廷献上贡赋,言辞卑微、举止谦逊,全然不似有何图谋,而且自他踏进大唐国境,东北边疆断断续续的冲突也停止了,高丽军谨守城池,不再有任何行动。

    不过这次封禅注定有不完美之处,随驾诸皇子除太子李弘、沛王李贤、周王李显、殷王李旭轮外,只有杞王李上金参与,郇王李素节则完全丧失了资格——李治又颁布圣旨,称李素节在申州为政不当、收受贿赂,贬为鄱阳郡王,迁往袁州(今江西宜春)安置。不但降低王爵,还打发到遥远的江南,李治和媚娘的狠辣可见一斑,看来他们是铁了心要放弃这个孩子。张柬之官微言轻束手无策,满腹慷慨全成泡影,只好垂头丧气回了申州。

    无论如何各种隐患算是暂时消弭,东都乾元殿也落成了,李治君臣安然启程,一路饱览大好春光,享受着各州县的贡奉,行进了四十多日总算到达洛阳。

    相较长安,洛阳似乎更显繁华,再次来到这里二圣都很愉悦,尤其媚娘更觉亲切——洛阳城是她外公杨达时任隋朝宰相时主持修建的,她父亲武士彟曾为这项工程贡献木材,她堂舅杨恭仁曾任洛州都督;贞观十一年她也是在这里第一次蒙受天子宠幸,更何况八年前李治和她就是借东巡之机瓦解了长孙无忌、韩瑗等人的权力,从而使她稳固中宫之位,逐渐走上政坛的前台。洛阳堪称媚娘的福地!

    圣驾行进在驿道上,卤簿齐整、警跸森严,距离东都尚有十余里,禁军将校便来禀报,洛阳官员以及提前到达的王公贵戚已在驿亭列队恭迎。李治闻报不敢怠慢,立刻弃辇换马,回过头来却见媚娘也匆匆忙忙下车,在内仆令搀扶下攀上马背——自古以来从来没有皇后骑马接见大臣的规矩,但她既已跨出后宫与皇帝合称二圣,便处处与李治争锋,谁也不敢指摘她的行为有违礼法。

    李治无可奈何等了片刻,待她整理完衣裙赶上来,两人并辔列于队伍前面,刚抖开缰绳却听西面传来一阵嘶鸣,继而人群骚动了起来,几个宦官慌里慌张嚷道:“英公跌下马啦!”

    二圣颇感意外,赶忙驰过去看,见李浑身尘土扑倒在地,他那匹受惊的马兀自腾跃,两三个宦官合力才拉住,群臣也都簇拥过来,大伙儿儿七手八脚将李搀扶起来。

    “英公无恙乎?”李治很是关切。

    李急忙拍去身上灰尘,仓皇道:“臣不慎惊驾,死罪死罪。”

    “这有什么罪不罪的?您老无碍便是家国之福。”

    “谢陛下体恤。”李摔得并不重,只是腿略有些跛,但他眼中却流露出一丝凄凉的神情,怆然抚摸着马背,发出一声细若游丝的叹息——昔日威震突厥、扫平江淮的大将军竟在移驾东都的路上跌于马下。七十二岁,英雄老矣!

    媚娘眼明心细,猜透了他心思,忙安慰道:“英公勿忧。常言道‘惯骑马惯跌跤’,这算不得什么。您龙马精神、老当益壮,万岁还要靠您威服蛮夷捍卫江山呢!”

    李赧然一笑,手捋皓髯道:“臣受三代君王厚遇,当鞠躬尽瘁效节而终,不敢言老。但娘娘有所不知,臣征战一生不曾落马,况此马骑乘多年未见差失。今日无故惊跃,于微臣恐非吉兆。”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李治点手唤过范云仙,“速去牵一匹朕的御马来,赠与英公骑乘。”

    媚娘不甘于后,也道:“英公衣袍破了,到洛阳后速命有司赶制一套新的一品官服,不可耽误他老人家随驾封禅。”

    “小臣记下了。”李君言连忙应承——如今皇后的命令跟圣旨差不多,谁敢不从?

    李千恩万谢,君臣二次上马。此处距驿亭已近在咫尺,只行了几步就见前方旌旗林立、衣冠如云,数百迎驾之人跪在路中央,高呼万岁之声直冲霄汉。李治端坐马上不疾不徐,至近前才赐众人平身,放眼望去,徐王李元礼、韩王李元嘉、彭王李元则乃至虢王李元晓、滕王李元婴等皇叔都已到齐;他同辈分的兄弟如今在世者有六人,蒋王李恽、越王李贞、纪王李慎、赵王李福、曹王李明五人已至,独缺六哥李愔——当年长孙无忌以所谓“高阳公主谋反案”大诛异己,对李治皇位最有威胁的吴王李恪被缢死,蜀王李愔因是李恪同母弟,被贬为庶人流放巴州。但无忌败亡后李治对此案的态度却很值得玩味,虽然也赦免了一些获罪之人,却始终没有翻案,李愔只被封为涪陵郡王,至今居于流放地,不能参与封禅。

    李治一一向宗室诸王微笑致意,别人还倒犹可,却见十弟李慎身着素服、腰系孝带,满脸悲苦之色,不禁惊骇:“吾弟何故如此?难道太妃……”

    龙生九种,有李元婴、李恽那等荒淫之徒,自然也有出类拔萃之辈。李慎乃昔日韦贵妃之子,与燕贤妃之子李贞齐名,这两人是诸亲王中最具贤名的,才华横溢、谦逊知礼,极得臣民尊敬,李治待他们也很优厚。今天李慎方寸已乱,听皇帝问起顿时流下眼泪,扑倒在地:“母妃随我同来赴会,离开荆州时还好好的,哪知半路染病,还没到洛阳就……”话未说完就伏地大恸了起来。

    “唉!”李治双手相搀,好言宽慰,“吾弟莫哭,这是她老人家的寿数。你至忠至孝天下尽知,无愧于先人,不要太难过。”话虽如此,他眼眶也开始泛红了。

    媚娘也不禁面色凄然——韦贵妃端庄大度、驭下有恩,昔日待她不薄,而且其女临川公主也与她关系很好,故而十分惋惜。能随驾封禅是数百年都未必一遇的殊荣,韦妃却死在最后的旅途中,命不由人啊!

    李治当即下旨,赐韦妃东园秘器、鼓吹仪仗,命司稼卿杨思谦、司平大夫窦孝慈监护灵柩还京,陪葬昭陵。临川公主和驸马周道务也在大驾队伍中,闻此噩耗跑了过来,姐弟相拥而泣;众亲王纷纷过来解劝,将他们搀走了。李治擦擦泪眼,又见群臣也来参拜,为首一人身材魁梧须发苍然,身穿绯色冠袍,身边还紧跟着四名奇装异服者。他一见此人立时转悲为喜,高呼:“刘爱卿,你总算回来啦!”

    这人正是戡平百济之乱、大破倭国水军的刘仁轨,见驾施礼已毕,赶忙引荐身后之人:“这几位分别是来自新罗、百济、儋罗、倭国的使者,听闻我朝将有事于泰山,特来恭贺朝觐。”

    “下邑之臣参见天朝大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四人一并跪倒,大礼参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