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缢醣陈持逦疲蛑毕裰淮舐砗铩
许敬宗诙谐善噱,常拿欧阳询这副长相开玩笑,老先生也是文人心性,哈哈一笑从不介怀。今日群臣服孝,老先生本就“尊容无双”,穿身孝袍子实在滑稽,谁看了都想笑;可堂堂国母大丧,普天之哀山河带泪,纵然哭不出也得跟着哼哼,谁敢笑?偏有许敬宗这么个不顾深浅的,在底下吟了首诗:“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台上,画此一猕猴?”周围几个人掐着大腿都憋不住,终于笑出声来。
这会儿皇帝震怒,许敬宗也诙谐不起来了,双膝一软伏倒在地,颤声道:“臣万死难……”
李世民横眉立目:“何须万死?一死足矣!推出承天门外砍了!”
群臣震怖——贞观以来重修法度,诏书尚需门下审核,司法刑狱慎之又慎,从没有草草处死大臣的事,可谁敢抛头露面给这个倒霉鬼说情?魏徵也不免惴惴,但唯恐恶例一开法度日坏;他眼疾日重,看不清下面情形,却清楚听到许敬宗哀哀告饶,情势如此他还是把心一横站出来,不过未及开言又见皇帝改了态度。
“慢!”李世民低头抚弄着皇后的书,似乎尽力压抑怒火,良久才道,“皇后常劝朕,臣子有罪当以法治,今日朕若杀人,只恐皇后在天之灵也要责怪朕……将许敬宗交付有司议罪。”
许敬宗死里逃生连呼万岁,鼻涕眼泪齐下,这回是真哭了!
魏徵心中仍不免惶惶——诚如李世民方才所言,他克己修德很大程度上是皇后劝谏的功劳。如今被他视为超越对象的太上皇走了,被他视为良佐的皇后也走了,已获得无上荣耀的“天可汗”接下来又会怎样?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日至中天便要西斜……
李世民虽饶许敬宗不死,余怒未解,又欲责其他失笑之人,群臣忙劝主上息怒。也有人来劝国舅,长孙无忌早被悲痛攫住,哪还顾得上埋怨许敬宗?他与皇后自幼孤苦相依为命,历经磨难才至富贵,哪知红颜薄命,眼睁睁见妹妹进了棺材,简直心如刀绞。吉时已到梓宫起驾,长孙无忌也顾不得宰相尊严,已潸然泪下。
随着梓宫抬离正殿,群臣低沉的哀泣声隆隆响起。长孙无忌泪眼蒙眬,只觉旗幡丧服白茫茫的……而一片唏嘘声中,有个稚嫩而尖锐的嗓音撕心裂肺般号哭着。无忌揉揉泪眼,但见一个浑身重孝的矮小身影冲出人群,像一头矫健的白色小鹿般追赶着棺椁——正是他最小的外甥晋王李治。
“娘!你别走……”李治呼喊着,跑上前去抱梓宫,乳母卢氏忙追上去,在他耳边柔声劝慰;可李治毫不理睬,这个娇弱的孩子不知哪来的一股劲,竟挣脱众宫人,兀自抓着母亲的棺椁,“娘啊……你不要孩儿了吗……”
那凄厉的哭叫声如利箭般射中了长孙无忌的心!他不禁冷眼扫向一旁蒙头哭泣的李承乾和李泰——什么奏请大赦?什么法会祈福?全是钩心斗角装装样子,只有雉奴是真心孝顺!
“雉奴……”无忌立时止住哭泣,跑过去帮忙拉李治,“别这样。入土为安,你娘在天有灵见你如此,岂不更难过?”
李治不顾不管,依旧挣扎着要追梓宫,撕心裂肺地喊着:“娘!我要娘亲……”众人左拉右拽,他踉跄着跌倒,跪爬几步,眼见梓宫还是走远了,终于伏地大恸。
“好孩子,别难过。”无忌颤巍巍将他搀起。
李治小小年纪怎抑得住悲痛?又转身抱住无忌,号哭不止。无忌只觉这孩子抱得那么紧,也赶忙搂住李治肩膀;抬头间又望见殿廊下须发苍苍、哭得顿足捶胸的高士廉,不禁心生错觉——三十年前无家可归的他带妹妹去投奔舅舅,舅甥相拥痛哭一场,今日之事简直是当年重现!
长孙无忌越发死死抱住李治,抽噎道:“雉奴不哭,你还有父皇,还有舅舅……有舅舅我在,谁也别想伤害你!谁也别想……”
二、亢龙有悔
红颜薄命佳人多舛,一朵艳丽芬芳的牡丹凋谢在严冬,即便雍容冠天下,终究化作春泥,不过皇后去世绝非中宫失主这么简单。
不久皇宫中搭起一座高台,皇帝每日登临其上,任凭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依旧痴痴眺望着西北方向,一站就是半个时辰。皇帝沉浸悲痛不能自拔,引起所有人忧虑。魏徵再次行动,有一日他随同皇帝登上了高台。
“陛下张望什么?臣昏眊,不能见。”魏徵迷离的双眼在烈风中越发睁不开。李世民抬手指向九嵕山。魏徵依旧看不清他指的方向,却早已猜到:“是昭陵吧?臣以为陛下忧心忡忡眺望的献陵,没想到是昭陵。”昭陵埋葬着长孙皇后,而献陵是高祖李渊之墓。魏徵此番劝谏比以往含蓄得多——别忘了你是皇帝,肩负江山社稷;还记得你的皇位是怎么得到的吗?李世民长叹一声,默默走下高台,命宫人立即把这座台子拆掉。
生机盎然的春天又到来了,皇帝恢复了精神,可没过多久,群臣再度忧心忡忡——似乎是为了转移丧妻之痛,李世民把大量精力投入射猎和文学爱好上。于是大家经常看到吴王李恪陪同父皇纵马驰骋于禁苑,弯弓搭箭矫捷迅猛,獐狍野兔中的而倒,引得卫士高声喝彩。
皇帝下马擦去汗水,魏王又捧着文章迎上,李泰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李世民则听得如醉如痴连声夸奖。后宫中杨淑妃的地位也在提高,她恭顺侍君,善待诸皇子,仿佛成了长孙后的影子……
这结果显然是魏徵等人始料不及的,眼见太子的脸色从不悦变为不安,群臣都有些慌神了,要求诸王归藩的呼声越来越高,李世民也不能无视,于是贞观十年春对诸皇子官爵做出调整,以吴王恪为安州都督、魏王泰为相州都督、晋王治为并州都督。李恪虽是庶出,却在皇子中排行第三,只比太子小一岁,无论李世民如何偏爱,迫于舆论只得放其去安州,又任命尚书左丞权万纪为长史,辅佐其理政;李治年纪还小,况并州乃兵要之地,只是挂个虚衔,将原都督李世改任光禄大夫、行并州都督长史事。
问题出在李泰身上,无论群臣如何请奏,李世民坚持不放他走,只任命光禄大夫张亮行相州都督事;而且为满足他编写《括地志》的心愿,允许魏王府设置文学馆招揽文士,并由卫尉供帐、光禄给食,不遗余力帮助其修书。除此之外,李世民特意请王珪担当魏王老师,又令杜如晦之弟工部尚书杜楚客兼任魏王府长史。
这一系列举动不禁使人联想昔日李世民当秦王时招揽十八学士的旧事。一时间废长立幼的流言私下传开,几位宰相却都对李泰表示抵触。在这种抵触情绪中矛盾爆发了。
李世民面色阴沉地召集三品以上官员,指责他们对李泰不尊重,见面不给魏王施礼,严词训斥:“隋文帝时连一品官员见到皇子也要礼拜,难道朕的儿子不尊贵吗?”房玄龄、杨师道惊得汗流浃背连忙谢罪,唯独魏徵放胆驳斥:“群臣无敢轻慢魏王。《春秋》之义,臣子一体。三品公卿也皆陛下所礼尊,与王子平等相待乃正理。隋文帝骄纵其子多行无礼以至国破家亡,岂足为训?”李世民虽感不悦,却只得承认魏徵有理,悻悻作罢。
好在十年勤政天下稳固,吐谷浑的叛乱已彻底平息,李世民萌生出巡的念头;群臣也希望皇帝远离魏王,给太子一个留镇京师的机会,无人作梗反促其启程。于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正月,李世民下令在洛阳邙山修建飞山宫,并率部分重臣及嫔妃东巡。
洛阳居天下之中,本汉魏旧都,自西晋八王之乱日渐没落,三百年风雨飘摇,大业初年大举重建定为东都,殿宇规格胜过长安,禁苑之奢华更是亘古未有。其中海池广百余里,筑蓬莱、瀛洲、方丈三山皆高百尺,当年隋炀帝游幸洛阳,恨冬日无花木,竟命宫人裁剪绫罗缚于树上,耗费无数民脂民膏。武德四年王世充兵败,李渊得到洛阳后第一道命令就是把隋炀帝建的乾元殿、紫薇观、应天门等奢华建筑付之一炬,泄百姓之怨。固然当时收得民心,但气势磅礴的宫城就此破坏不免可惜;贞观初年李世民又羞羞答答开始重建,定名洛阳宫。
此番出巡比以往气派许多,旌旗鲜明仪仗华贵,一路州县纷纷上供美酒佳肴、奇货珍宝。魏徵进言:“昔隋炀帝巡游,勒令郡县献食,视丰俭而施赏罚,以至地方盘剥四海生叛。此陛下所亲见,奈何仍欲效仿?”李世民这才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