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逐鼎江山-第3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郑芝龙从柳眉这里运走苏绣,属于是赊账的。

    虽然柳眉表现得很大方,降低了不少价格,但那批苏绣还是值不少银子,要是不值钱,东印度公司也不会和郑芝龙合作得这么愉快了。

    现在,柳眉见到苏景和郑芝龙真的弄来了粮食,便想着让苏景答应把这批粮食,交给她一部分。

    但是没想到她才开口,就被苏景这个家伙察觉了意图,然后列出这么多理由来搪塞。

    柳眉不禁气苦,埋怨道:“你果然是这样!苏景,你怎么能对我这样呀?怎么说,人家也是你的人了,为了你,我可以把一切都付出去,可我不过只是想从你哪里匀点粮食出来,然后派人送到山西去支持一下义父他老人家,你就开始各种推诿……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委屈!”

    “呃……”

    苏景愣住了,原来柳眉这丫头,还有这样的心思,想帮一帮在山西穷困潦倒的袁可立。

    说起袁可立,这个老头自己请命去山西,还真是把自己给困住了。

    因为山西的西南便是长安京道,再往西就是西凉,这些地方都是现在明朝旱灾最为严重之地,就连山西境内也有不少地方遭了旱灾,而且外面还有许多百姓因为不堪天灾人祸,都涌入山西境内避难,袁可立他又不是一个对百姓无情的官员,所以他现在可以说是焦头烂额!

第506章 浑浊与动荡() 
黄土地,黄沙天。

    灰尘漫漫,缅怀抿悲。

    在一个浑浊、动荡的时代,已经垂垂老矣的袁可立,依旧坚强地挺直着身子,每日坚守在自己的职位之上。他不断地,接收着来自秦川各地的烽烟火讯,又不断地将消息转呈朝廷,同时还悲天悯人,像苏景那样将百姓全部扛在自己的肩膀上。

    只不过,垂垂老矣的袁可立,肩膀不如正值青春的苏景那样有力,而且他也没有苏景那么多鬼点子办法,能想尽一切办法弄来粮食。

    所以,袁可立在山西,真的是举步维艰。

    特别是这种情况下,山西当地的乡绅又不配合他,至于山西最大的商人团体晋商,则是早已经分崩离析,而对付他们的人是魏忠贤亲自派来的人,也没有给袁可立落到任何好处。

    所以,袁可立只能仗着自己是天子老师的身份,不断地向朝廷催粮。

    袁可立要钱粮,魏忠贤会不会给?

    会,他当然会!

    且不说袁可立是天启皇帝的老师,有这样的关系存在,单单就说袁可立年迈又有身份,却依旧坚守山西这种精神,魏忠贤就是欣赏的。

    更何况,魏忠贤也知道天下都可以乱,但就是山西不能乱。

    否则,那山西就会变成第二个辽东!

    就像现在的辽东那样,建州女真发展壮大,开始称帝。

    其实山西的位置,和辽东差不多,只不过辽东那边是建州女真这个部落为患,而山西境外连接的则是草原游牧民族鞑靼。

    一旦山西自己乱了,届时鞑靼肯定会趁虚而入。

    到时候,山西便成为第二个辽东,肯定还有可能形势更为糟糕。

    后世流传一句话,关于大明这个王朝的。

    这句话是:刚烈的大明朝,向来不和亲、不纳币、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不错,这句话确实是大明王朝在对外强硬的态度上,一个真实的写照。

    最着名的,莫过于那个彰显汉人气节的民族英雄于谦,在皇帝被俘虏之后,面对敌人的雄狮抓着自己的皇帝来到北京城下,要求投降之际,他却立马扶植皇帝的弟弟登基,不肯对外妥协。

    而后来,于谦也因此而遭受灭门之祸。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主要是对明王朝永乐皇帝迁都北平和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的形容。

    大明王朝建立初,山海关以外虽正式并入明王朝统制,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仍属化外之地,而后元朝残余势力也经常骚扰明王朝北疆蒙古边境。为进一步打击后元势力和加强关外统制,保证北疆和关外稳定,防止国家的分裂,自朱棣登基以后就将国都迁至北京,至此北京是正式成为了明王朝的国都。因地理上北京靠近当时的边关,民间称之为“国门”,又因北京是皇帝所在地,所以民间对皇帝坐镇北京称之为“天子守国门”。

    然而至崇祯皇帝时,内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势力虎视眈眈,在内忧外患的严重打击之下,明王朝土崩瓦解,李自成大军攻进京城时,崇祯皇帝至死不退,后吊死煤山,民间称明王朝覆灭,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事件为“君王死社稷”。

    后世的人,在评价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王朝之时,给几个王朝的评价都是一个字。

    比如,两汉八百年,汉武帝灭匈奴,纵横睥睨,得到的评价就是一个强字。

    然后,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中期一度成立安西都护府,将地图的版图扩张到了中亚,又征高丽战吐蕃,令邻国臣服,称天子为‘天可汗’,所以得到了一个巨字!

    后来,宋朝立足中原,虽然西有西夏作乱,北有辽国镇压,武力不济,可是宋朝的经济特别是北宋年间,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甚至数百年之后的明朝以及后来女真人建立的清朝都不能和它相提并论,所以得到了一个富字的评价。

    到了大明,这个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政权,便是因为‘不和亲、不纳币、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些特点,得到了一个烈字的评语。

    烈,刚烈呀!

    强汉、巨唐、富宋、烈明。

    每一个字的评语,或者说是与朝代结合起来的称呼,都恰如其分,非常贴切。

    而朱元璋的后代们也很争气,或者说是朱棣的后代,因为他们始终都坚持祖训,定都在北方。

    若是将来,山西乱了,鞑靼乘机攻打进来,那么京城便岌岌可危。

    但是,因为有祖训的存在,魏忠贤可没有把握,到时候天启皇帝会答应迁都。

    因为两百多年的传承,还有朱氏王朝刚烈的品质,哪怕朱由校他并不喜欢当皇帝而是喜欢做木工,恐怕也不会答应迁都之类的建议,从而让祖宗坚持了两百多年的骨气全部葬送在他的手中。

    更何况,朱家人的血性,都是与生俱来的。

    荒唐如正德皇帝,都曾经偷偷离开京城然后给自己封了个将军,直接上了战场第一线。

    而他的老子,贤明的孝宗皇帝,终其一生在对外的问题处理之上,也从来没有软弱过。

    这几乎是每一代明朝帝王特有的特色,他们每一个人,总是那么的有血性,朱家的人也从来不会失去了傲骨。

    所以,为了天启皇帝,或者说是为了魏忠贤他自己的小命,他也得想办法帮助袁可立,把山西给治理好,让山西安定下来。

    否则,一旦山西乱了,到时候鞑靼真的攻进来,那京城就岌岌可危,皇帝又不肯走,他魏忠贤不就也得留下来陪葬嘛!

    可是,魏忠贤也是有心无力,因为他的手里,没有了粮食。

    怎么办?

    这就是魏忠贤,为什么对户部那么生气,而且要把毛一鹭调回来,立即展开京察的原因了。

    到了十月,袁可立的支撑已经到了极限,同时他的心中也非常愤怒,因为他一封封的奏疏送入京城,得到的回复不少,可粮食却始终没见送来。

    于是,袁可立终于放出了他的大招来!

第507章 没拍好的马屁() 
袁可立的大招,其实还是老一套,给皇帝上疏。

    只不过,这一次他的措辞更加严厉,而且也陈述得更加凄惨。

    袁可立在上疏这样写道:臣伏乞圣听,以垂稿之躯诵言。昔先帝之年,臣耕读于睢州,寒窗二十载,而后入仕。当时少年激昂,慷慨愤发。后有幸入东宫,为圣人之师,更是克己复礼、兢兢业业,不敢有怠。常忧患国政,或为君分劳幸甚矣!如今,臣老迈白发,远君千里,叫天不灵,叫地不应,何其悲哉?太史公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与鸿毛何取?孟子曰:舍身而取义者也!今臣也有一死,求鉴别于皇上。

    这分明,就是写的一封决绝书。

    不同的是,袁可立他的决绝,并不是白头吟那样的爱恨别离,他是写自己马上要去死了,而且还是自己想去死的。

    为什么要去死呢?

    很简单,这奏疏中也写了,就是那十六字:老迈白发,远君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