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柴荣那边话音刚落,王崤峻便答道:“陛下明鉴。臣及臣的兄弟之所以散家财、兴义师,响应朝廷大军,将契丹蛮夷赶出幽云十六州,乃是顺天应民,是为了幽云百姓早ri脱离苦海、免遭兵火荼毒,绝非贪图一己私利。如今大功告成,吾等兄弟愿解甲归田,做一个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富家翁,绝无半点贪恋权位的打算。”
虽然王崤峻在说这番话时语气极其诚恳、态度极其坚定,丝毫看不出任何口不应心的迹象,但御案之后的柴荣却是一个字都不相信。在柴荣看来,对方越是这般推辞、拒绝,其内心中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就越强烈。如若不然,对方也不会鼓动幽州当地的士绅百姓写“万民折”了——要说前ri递上来的“万民折”与“清园”兄弟一点关系也没有,柴荣是打死也不会相信的。
如果此时站在那里向自己侃侃而谈的不是王崤峻、徐绍安,而是其他任何一名手握重兵、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向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正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机会削弱藩镇实力、将地方政权收归朝廷所有的柴荣会毫不犹豫的来一个“借坡下驴”、“顺水推舟”,“勉为其难”的答应对方的请求,赐予对方高官厚禄却不给其任何实质权力,将其接到京城去舒舒服服的过下半辈子。只可惜,这会儿站在他面前的是王崤峻和徐绍安,是手握重兵的“清园”兄弟的首脑人物。漫说对方根本没有退隐山林、做一个富家翁的打算,即便对方真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在思虑再三、反复权衡之后恐怕也不会同意对方的这个要求。因为纵观唐末以来的历史,属下兵将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鼓动甚至是胁迫主帅铤而走险、举旗造反的例子层出不穷。远的不说,本朝太祖能够荣登大保,也是以其麾下将士为了自身的利益,将黄旗裹在太祖身上作为发端的。
所以,不管王崤峻在那里说得多诚恳、多真实,柴荣也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他想“功成身退”、“解甲归田”的要求的。不然的话,谁也不敢保证那些驻扎于幽州周边、对朝廷大军呈包围之势的数路“清园”私兵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来。于是,不等王崤峻再继续表明自己及自己的那些兄弟对大周是如何的忠心耿耿、对名利是如何的淡泊,柴荣便一摆手截住对方的话头,说道:“爱卿此言差矣。须知,朝廷法度乃是‘有功则赏、有过则罚”,爱卿及爱卿的兄弟们为朝廷立下大功,朝廷自当论功行赏。如若不然,不但朝廷会失信于民、朕亦会失信于天下。难道爱卿及爱卿的兄弟们希望看到朝廷颜面扫地,而朕成为天下人口中无诚无信、不仁不义的昏君吗?”
说到这儿,柴荣略顿了顿,从御案之上拿起一份奏折,并拍了拍放于御案之上的厚厚的一叠名册,继续说道:“况且,这里还有幽州士绅百姓联名承上来、拥戴汝等兄弟为幽云牧守的‘万民折’。汝等兄弟若是对朝廷的封赏坚辞不受,势必会寒了幽云士绅百姓之心。这样一来,只怕就与汝等兄弟拯幽云百姓于水火,让他们安居乐业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话说到这份儿上,王崤峻便觉得“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如果自己再和柴荣纠缠下去,只怕除了不断增加对方对自己这边的厌恶和反感以外,不会再有其他任何好处了。因此,王崤峻连忙故做惊讶的说道:“竟有此事,幽州士绅百姓竟然向朝廷承了‘万民折’。臣及臣的兄弟们对此事臣实是不知,否则绝不会一再谢绝陛下的好意、朝廷的封赏。若不是陛下提及,臣及臣的兄弟们险些寒了幽云百姓之心,真是罪该万死。”
柴荣闻言连连摆手道:“爱卿及爱卿的兄弟们淡迫名利、不慕荣华、不贪权位,此正是为人臣者应有之品行,爱卿又何罪之有。”
说罢,不待王崤峻再行推托请辞,向在一旁伺候的马平安一挥手,说道:“爱卿及爱卿的兄弟于北伐幽云之战中屡立战功、堪称北伐第一功臣,理应重赏。加之幽云百姓纷纷上承‘万民折’,对汝等兄弟的拥戴之意亦溢于言表。因此,朕已决定顺应民心,改幽州城为北平城,建北平军,辖幽、蓟、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蔚、朔、平、营、滦十六州之地。以王崤峻为北平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左武卫上将军、持节钺,加封北平郡公,总领北平军十六州军州事;以徐绍安为北平军节度副使、检校太保、右武卫上将军,加封镇北侯。”
对于旨意中将被朝廷兵马收复的瀛、莫、涿三州换成了原本不属于幽云十六州范围内的平、营、滦三州,柴荣并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而王崤峻和徐绍安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双方就这么心照不宣的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柴荣方才的口谕不过是为封赏“清园”兄弟开了个头,他这边才口头封完王崤峻和徐绍安两人的官职,旁边的马平安便紧接着展开一直捧在手中的圣旨,向着已然跪下听旨的王崤峻及徐绍安大声宣读起早已准备好的正式圣旨。这份圣旨除了刚才柴荣亲口所讲的对王、徐二人的官职封赏外,还以便于抵御契丹人为名赐予王崤峻尚方宝剑,授予他对北平军十六州各级官吏、守将生杀予夺的大权,事后只需向朝廷报备即可。此外,对其他“清园”兄弟亦是一个不落的加官进爵,并赐予众兄弟大量钱帛财物。
待马平安宣读完圣旨,王崤峻和徐绍安一起向上叩头,齐声答道:“臣领旨谢恩。臣定当尽心竭力,为朝廷保境安民、为陛下开疆拓土。”
第九章 内外有别(上)()
眼见王崤峻和徐绍安二人平静的接过圣旨,并未对圣旨的内容提出任何异议,柴荣终于能够完全放下心来,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给对方开出的条件与其原本要求的相去不远,甚至有所超过也说不定。如此一来,至少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清园”兄弟及其手下私兵将不会与大周为敌,大周可以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增强国力、增加军力,以便在继续执行自己一统天下方略的同时,还有能力应对可能来自北平的威胁。
想到这里,柴荣不禁在心中暗暗庆幸自己之前没有拘泥于**不得干政的祖制,向贤妃林小雨详细了解了其一众兄弟的为人与xing情、志向与抱负。尽管林贤妃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不愿意担上一个**干政的坏名声而一再以“与众兄弟分别数年、对众兄弟的心思与打算不甚了了”为借口婉拒,但在自己再三要求乃至请求之下,还是将其所了解的、有关“清园”兄弟的所有情况向自己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与自己一起揣摩出了“清园”兄弟、特别是王崤峻、徐绍安、张维信等主要首领对官职与身份的要求,并据此草拟了方才宣读的那道圣旨。在柴荣看来,今ri自己与王崤峻、徐绍安之间的交谈——或许叫谈判更为准确一些——能够如此顺利、如此融洽,林小雨的那些介绍与建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在柴荣暗自庆幸自己娶了一个好老婆的同时,王崤峻和徐绍安也在心里感谢着这位十八妹。因为正是林小雨在向柴荣介绍自己的这些兄弟时,不着痕迹的将穿越团队通过马平安传进来的、对官职和势力范围的要求夹杂在了其间,并最终令柴荣能够按照穿越团队的需要拟就了那份封赏的旨意——单就从这点上说,林小雨对于穿越团队也是立有大功的。
当然,林小雨之所以会这样做并不是她不爱自己的夫君,恰恰相反,她这样做正是出于对柴荣的爱。作为后周朝野上下对“清园”兄弟的xing情与实力最为了解的一个人,她很清楚自己的这班结义兄弟的抱负,也很明白当初她向徐绍安请求兄弟们对柴荣捯饬、不要伤害到他的生命安全时,对方回答她的那句“此番吾等是一致对外,只要别人不给吾等找麻烦,吾等是绝不会为难自己人的”话的含义。因此,为了自己夫君的安危、为了后周文臣武将的身家xing命、为了后周军数万将士能够平安回到自己亲人的身边,她收下了马平安转送来的那封由张维信亲笔所写的密信,并按照信上的说明,在柴荣向她征寻意见时就势提出了与自己兄弟们的要求相适应的意见,从而为柴荣与王崤峻此次会谈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惜的是,对于柴荣来说,林小雨是他的妃子,为了不使对方担上**干政的坏名声,对于对方的贡献他只能牢牢记在心里而不能公之于众。而对于王崤峻和徐绍安来说,林小雨是他们在后周皇宫中最大的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