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属不同的阵营,敌对的关系没有改变,司马懿与诸葛亮依旧需要分出一个胜负。只是与诸葛亮相比,司马懿的日子明显要舒服许多。刘备手底下人才匮乏,又因为屠城一事气走了马氏兄弟,这样一来,荆南的政事便堆到了诸葛亮的身上。虽有蒋琬、娄圭等能人在旁协助,但相比起只需要专心军务的司马懿,诸葛亮要劳累得多。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诸葛亮与司马懿本就在伯仲之间,但五年的时间,一个心无旁骛专门钻营军略,另一个则是要担当多面手,什么事都要操心。此消彼长之下,眼下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已经不存在什么差距了。
可也正是因为没有了差距,都能猜到对方的意图,所以二人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以免失了先手。徐庶命人送来的消息仿佛为司马懿拨开了头顶的云雾,既然正面奈何不了诸葛亮,何不另辟蹊径?或许会有转机。
……
在刘备、诸葛亮苦思破敌良策的时候,江陵水军悄悄动手,由魏延率领五千人马乘船驶入洞庭湖,杀奔长沙。
长沙本有刘琦水军据守,后来刘琦率部投靠了朝廷,长沙的防务也就交到了新任水军都督李严的手上。只是当时李严接手的也是个烂摊子,没有多余的人手兼顾长沙,便让冯习、张南自己在长沙募兵。这次冯习、张南战败,被汉军俘虏的水军也多是出身长沙。
五千青壮,就意味着五千个家庭,冯习、张南的失败,也意味着长沙本地的人口损失。刘备虽及时派人前来慰问,但失去亲人的长沙人对刘备的恨意,却并没有减弱几分。
眼下据守长沙的水军人数并不多,而且还多是自其他地方调来的老弱残兵,就凭这点人,压根就挡不住魏延麾下的五千精锐,而且魏延事先已经命寇封提前返回了长沙。汉军兵马一杀到城下,城中的寇封立刻里应外合,打开了城门。
没想到城中有变的守将高翔正与魏延激战,见城门失守,不由方寸大乱,叫魏延趁机一刀砍落马下。高翔死后,长沙郡守刘度见势不妙,本想带着儿子刘贤出逃,不想却叫寇封带着人堵在了府中,只得投降。
“寇封,能得长沙,你当是首功。”魏延高兴的对寇封说道。
“魏将军客气,若没有魏将军,寇封哪有功劳可立。”寇封谦虚的说道。
魏延贪功,此番徐庶令他挂帅,可算是让他逮到机会表现了。在与寇封相互吹捧了几句后,魏延让寇封留守长沙,自己则领兵三千,对外诈称五万人马,杀奔桂阳郡。不指望拿下三地,只需要荆南乱起来,人心惶惶,魏延的目的就算达到。
而事实上也正如魏延所预期的那样,在自己率部离开长沙没多久,荆南四郡的人心乱了,谣言四起,直接影响到了正在夷陵与汉安军对峙的刘备军的军心士气。
荆南四郡是刘备军的根,除了大部分人出身荆南四郡,剩下的一小部分人也大多数都在荆南娶妻生子。现在一支汉军杀入荆南轻取长沙,并且正在向桂阳挺进,家人都在荆南的人怎能不担心。
“军师,怎么办?”刘备问计诸葛亮道。
诸葛亮也是紧皱眉头,在刘备等不及的催问了两遍以后,这才开口说道:“主公勿急,亮料定此时正在荆南捣乱的汉军人数不多,可命李正方领兵一万前去清剿。”
“好,那某这就下令命李正方领兵。”
“主公且慢,还有一事需提醒李正方,让他先取长沙,再谋魏延。同时调集水军确保长沙无恙。”
“好。”刘备毫不犹豫的点头应道。
正在伤心水军损失惨重的李严得到将令后立刻出发,赶往长沙,李严很聪明,而且艺高人胆大,他一面命人打出自己的旗号大张旗鼓的自公安出兵赶往武陵,自己则带着主力乘坐战船走水路赶往长沙。
江陵水军大意了,文聘没想到李严有如此大的胆子,在水军惨败以后还有胆子开船在江上行驶,以至于叫李严暗度陈仓的计策得逞,直到荆南水军到达巴陵时才被发现。
……
“怎么办?怎么办?”长沙郡守府,已经得知李严率军杀来的寇封正在苦思应对之策。魏延只给自己留下两千人,可仅凭这两千人,寇封实在没信心能守住长沙。一旦长沙失守,出征在外的魏延就成了“孤魂野鬼”,而自己建功立业的美梦也终成泡影。
“封儿,何必惊慌?”就在寇封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门外传来一老者的询问。
“二叔公,您老人家怎么来了?”寇封一见来人赶忙迎上前问道。
“呵呵……我来自是为你排忧解难。”老者微笑着说道。
“二叔公,计将安出?”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寇封连忙问道。
寇封的二叔公在长沙可算是德高望重,此番寇封能够如此轻易的控制城门,也是多亏了这位二叔公的帮助。
“封儿,你所虑者不过是兵力不足,但长沙并非无兵,只是不在官府的手中罢了。”
“二叔公,你是说各家的那些私兵?他们怎么会在这时候把兵借给我?”
“呵呵……你觉得眼下局势尚不明了,所以他们不会出力。可你为何不想想,当初若是他们肯派人协助刘度守城,你又如何那样轻易的便能打开城门。”
“二叔公的意思是,那些人也心向朝廷?”
“不是他们心向朝廷,而是他们心里清楚,依靠刘备并不能保住他们的家业,唯有依靠朝廷,才能确保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一时的利益得失并非他们所虑,他们考虑的是将来。”二叔公耐心的对寇封解释道。
第二百一十一章 瞒天过海()
僵持,又是僵持,本以为魏延攻下长沙可以打破目前的僵持,却不想刘备的反应也一点都不慢。留守长沙的寇封虽得了当地豪强的支持,但面对李严的猛攻,长沙还是失守了,寇封身首异处,被李严拿去向刘备邀功。
得知长沙得而复失,刘协好不失望。李严可不是高翔、刘度之流可比,有他防守长沙,文聘短时间内是没办法重新夺回长沙将陷在荆南的魏延部给接应出来的。而眼下刘协最关心的,还是如何打破目前的僵局,拼消耗虽对刘协来说有利,但若是能够速战速决,谁又愿意浪费呢?
别人指望不上,刘协能靠的还是自己。刘协手中有兵六万余,据济阴而守,而他的对手曹操则有兵十万,围困济阴。眼下谁也奈何不了谁,曹操攻不下济阴,而刘协也没办法一战击败曹操。
要不怎么说是僵持呢?如刘协此时面临的情况类似,各个战场同样是这种情况,既找不到破敌的机会,对方也无法一口吃掉自己。
想要打破僵局,唯有改变,可如何改变?别到时候偷鸡不成蚀把米,贸然出手反倒容易让自己陷主动为被动。
为了找到破敌的良策,刘协发扬群策群力的风格,将身边的众将聚集到一处商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管是谁,就算一个人想出的办法不合适,但其中也必有可取之处。取其精华留之,归纳总结之后总能得到一个妥善的法子。
而与刘协不同,周瑜并不打算与手下众将商议军务,这样做也没错。军中只有一个声音便于令行禁止,但这样做也会让手下众将变成听令行事的木偶,缺乏创造性。若是实力占优,按部就班,步步为营,即便不能速胜,也可力保不败。
但眼下的情况却是朝廷与诸侯之间正处入一种微妙的实力平衡状态,谁先打破僵局,谁就有可能在接下来的战事中占据先手,从而占到大便宜。可同样这也是有风险的,先动手也有被人将计就计的可能。
……
最近曹操有些苦恼,倒不是粮草出了问题,而是他猜不透济阴城内刘协最近的举动,每日都放至少五千人出城,清晨出城,傍晚回城,不知刘协这番举动的用意。一开始曹操以及谋士程昱、鲁肃以为刘协是意图派人绕过大营袭击自己的粮道,可直到今日,也未收到粮道被袭的消息。
刘协派兵出城肯定是有意图,可是什么意图?曹操就猜不到了。每到这时曹操就万分想念郭嘉,若是有郭嘉那个浪荡子在,想必就不须自己如此头疼了。想不通刘协的意图,曹操唯有提高警惕,加派人手监视济阴的一举一动。
主动攻城的事情曹操不打算干,将近一年的准备,朝廷的“边境”诸城早已囤积了大批的粮草器械,压根就不怕被围困。而强攻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是曹操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