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这三个人也成了魔鬼总教官。
当朱由崧出现得校军场的时候,三个魔鬼总教官没有一个出来迎接的,直到见到他们尊贵的陛下,立即命令队伍停下全体集合,三位魔鬼总教官才跑过来,向朱由崧施礼。
朱由崧很是满意,向大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五万新兵群情振奋,高喊着效忠大明效忠陛下,吼声震天。
朱由崧热血沸腾,为大家舞剑助兴,然后又表演了骑马,射箭,射击等,不时赢得阵阵的掌声和喝彩声。
经过一年多的御驾亲征,与战士们疆场拼杀,同吃同住,朱由崧现在很有带兵经验,他知道,只有与这些兵将同甘苦共患难,打成一片,才最有权威,这样的队伍才最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些当然来自于军将们内心的“服气”。
等朱由崧和二位美妃坐着龙辇回到紫金城的时候,已经是日暮时分了。
这时一匹快马飞进了京城,马上之人风尘仆仆,手执十万火急的军情,直奔兵部衙门而来……
当天晚间,朱由崧便得到了张献忠和李自成双起兵的消息,而现在福建一带的战事,有胜有负,半年多了,郑龙拒绝归顺大明,郑鸿逵和郑成功叔侄权不了,只有骨肉反目,跟郑芝龙打了好几仗,双方互有伤亡。
朱由崧知道这次大战又要来了。本来想休养两三年的生息,养得兵强马壮再兴兵平贼灭寇,开疆拓土,已经不现实了。树欲静而风不止,既然如此,朕就起兵讨贼。
(本章完)
第474章 两面用兵 三线作战()
朱由崧立即召开御前军事会议,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山呼万岁,参王拜驾之后,文东武西列立两厢。
朱由崧把告急的奏折对众卿讲说一遍。首先说到了张献忠的兵马,大西王张献忠的御儿干殿下李定国,十万大军像一把尖刀,出巴中,战宜昌,破荆州,一路势如破竹,兵峰直逼武昌,宜昌总兵官罗岱阵亡,武昌总兵道兴受伤,坚守不战,向朝廷告急。
朱由崧刚说到这里,气恼了一员大将,其实是员小将军,今年才十七岁,甲叶子一响,张环从武将之中出列请缨。
这便是神弩将张令的后代,人称神射手张环,张环现为御营都指挥俭事兼御营铁骑的统领。武进士出身的他曾经为意甲前三名,曾经被朱由崧加,封为一等侍卫,论武艺,仅次于马金花和范进中,当时的武榜眼,后来跟随朱由崧北赶鞑子,冲锋陷阵,箭射豪格,屡立奇功。
张环听到李定国三个字,睚眦欲裂,因为他现在已经知道了,李定国便是当时的张玉儿,这是他的杀父仇人,张环的爹爹神农将张令就是死在他手,十几年的仇恨成就了张环,他进京赶考,主要是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战场上与李定国对决,今天机会终于来了。
张环躬身施礼,“陛下,末将不才,愿意领一支人马解武昌之危,出战李定国,如果不胜甘当军令。”
朱由崧当然知道张环跟李定国的仇口,这两人将要在战场遇到,必然是你死我活。
然而朱由崧对李定国印象不错,虽然现在他失身为贼,保了张献忠认他做干爹,但历史上这个李定国评价很高,明清时期最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民族英雄。
朱由崧很是敬仰这样的英雄,虽然他穿越过来,注定跟李定国是仇敌。朱由崧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的,他跟李定国必有一战,现在又出个张环,要报父仇。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朱由崧爱惜李定国,更爱惜张环。
因此朱由崧没有准本,“小爱卿,朕的话还未说完。”
张环只得告罪,退回武班之中,重新站好,对着李定国这个名字咬牙运气。
这是朱由崧继续道:“现在大汉奸范文程已经死了,然而闯贼和献贼仍然是我大明朝的劲敌,现在闯贼和献贼勾搭连环,他们结成了秦晋之盟,张献忠从南边出兵,李自成亲统大军十五万出潼关,取陕州,陕州总兵郑隆芳阵亡。贼军直逼洛阳。
坐镇开封的河南总理陈潜夫急调德州总兵袁枢屯兵洛阳,李自成十五万人马已经把洛阳围住。
无论是南线战场还是北线战场,我大明的军队均是损兵折将,节节败退。各位卿家,朕当如何退敌,都议一议吧。”
其实朱由崧心中已经有了出兵的眉目,但是他还是想听一听文武百官的,这是朱由崧的优点,虽然有时候看着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其实他已经充分发扬过民主了。
朱由崧说完这番话,不少文武大臣都惊诧不已,接着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就连小将张环也不敢冒失了。
李自成亲自出马了,陕州落入贼手,洛阳危在旦夕,郑隆芳阵亡。郑隆芳之骁勇是众所周知的。他原是东平伯刘泽清的部下,当初朱由崧步走险棋,微服淮安对刘泽清实施斩首计划,中间泄露了身份。
血战淮安城,以德报怨,擒纵之间降服了郑隆芳,至此,这员悍将在朱由崧的麾下屡立战功,跨下马掌中刀所向披靡。
刘泽清的党羽纷纷瓦解,后来郑隆芳又随朱由崧,北逐鞑子,洛阳一战功不可没,朱由崧加封他为陕州总兵。
没想到,这样一员骁勇之将,对刘泽清作战和北驱鞑子之战无虞却在李自成的马前阵亡了。
不要说文武百官吃惊,朱由崧听闻噩耗时,也惊愕不已。
看来李自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对付,大明的军队打不赢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的军队打不赢鞑子,现在朱由崧的军队打赢了鞑子,诛灭李自成之流的当然不在话下。
如果用这样的逻辑推理或者有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是幼稚可笑的,水无常势,兵无常形。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如果重新来过,谁都不敢轻定胜负。
这也是朱由崧今天大聚文武,让百官在这里进行廷议的原因之一。
文武百官小声的议论一番之后,兵部尚书刘肇基等一批武将主张两面出兵。而内阁首辅高宏图,袁继咸,左懋第等一批文官则表示担忧。
新的大明刚刚立国半年之久,经济刚刚开始复苏但仍凋敝,百废待兴。现在江南一带很不安定,福建的战事胜负参半。现在再两面出兵,老百姓又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依然亏空的国库能不能支撑残酷的战争呢?
而张献忠和李自成则不同,他们建立的大西和大顺两个伪政权,已经养精蓄锐恢复了两年了,在朱由崧亲征鞑子这一年多来,闯贼和献贼自愈伤口,休养生息,相比之下,李自成和张献忠实力更强大,两贼联合实力翻番,据说这两家雄兵加起来不下百万,还是暂且不战为上。
哪怕一两年之后,或者平定了江南的郑芝龙,再跟这些流贼作战也有把握些。
朱由崧很无奈的点了点头,这些文官的建议很有道理,这是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不能简单的把他们视为主和派而加以全盘否定。
战争不能靠一时的热血冲动而取胜,尤其是对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悍匪,冲动无疑是魔鬼。
但是等一两年之后,养得兵强马壮了,或者是平定了东南的郑芝龙之后再出兵剿匪,显然是不现实的。
到那时,恐怕张献忠已经吞并了整个江南,而李自成又一次兵进北京。没有人给你这样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机会,那就得打!
因此朱由崧最后又无奈的摇了摇头,“各位爱卿之言皆有一定的道理,但贼不待我,形势严峻,朕意已决,两面出兵,对张献忠以防守为主,对李自成全力进攻。”
(本章完)
第475章 原武之战(1)()
家有千口,主是一人。身为帝王的朱由崧这么一拍板儿,文武百官皆不敢再多言,那些持不同意见的文官,甚至敢于逆龙鳞犯颜直谏的言官御史们只有尊一声,陛下圣明。
这就叫绝对的权威,或者叫对帝王的敬畏之心。这种权威和敬畏,当然是通过朱由崧这近两年来的苦心经营浴血奋战换来的。
与崇祯时代和原来那个弘光帝截然不同,崇祯帝和弘光第说一,下面立马就有人说二,甚至说三,崇祯和弘光不是没有帝王之位,而是没有帝王的自信和权威,内忧外患千疮百孔,军阀做大,党争祸国,这些都威胁到皇权的绝对权威。
现在朱由崧的绝对权威已经完全树立起来了,他定下来的事,没有人敢妄发议论,哪怕有不同的意见,也只有不遗余力的去执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