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带上帽子还好,如果没有帽子,人人头顶一个老鼠尾巴一般的辫子,实在是太可笑。
从服装上说,满人服装还是有优点的,起码比明代人的宽袍大袖要强。由于满族人狩猎骑马的习惯,其衣服都是更窄小合身,不像明代服装那么肥大。还有他们为了行动方便而习惯于穿马甲,汉族人是很少有这种装束的。
满族人的见面礼更有意思,平常的拱手礼与汉人相同,见到长辈或上官,要单腿下跪,一手触地,就是所谓的打千。如果亲密无间,则要行抵肩礼,就是肩膀撞肩膀,撞完右肩撞左肩,样子很滑稽。
现在的东京街头就是这样一副景象,提笼架鸟的公子哥到处可见,完全见不到原来东瀛人的服饰打扮了。不过语言表情还是有所区别,比如那边有一位,脑后拖个辫子,单腿跪地,给提着鸟笼子的主子行礼。口说:“奴才东八郎问主子安!请多关照!”是不是很滑稽,不用问,这位东八郎乃东瀛后裔是也,搞不好这位可能就是东乡平八郎的爷爷呢?
到达王宫后皇太极带领清国的官员跪迎天朝使者,其后就是册封、接见、赠送礼品、设宴招待,这些繁文缛节就不必描述了。
清国的习惯性礼物还要提一句,那就是有两名绝色的女子作为礼物送给了朱万文。清国人知道,朱万文是督军圣宪王爷的同袍弟弟,并且位居议长的重要地位,礼物当然也不能含糊。
朱万化处理美女的方法在中国是尽人皆知的,朱万文当然更知道。其他的人尽管敬仰圣宪王爷的为人,可是不一定能跟着学,朱万文是个学者型的人物,但是好色与否有学问没有多大的关系。朱万文今年才三十五岁,正是血气方刚之时,他不是好色之徒,但是送上门的美女也是来之不拒。这不是吗?朱万文当天在驿馆歇息时,就招一位美女陪寝,还是蛮享受的。这两位美女如果将来没有生养,恐怕通房丫头的地位也未必能有。
现在的东瀛美女还有一个便利,那就是他们的汉语极流利,不像当年送给朱万化那十个,还要找教师培训汉语。
在后来的谈判中果然出现了朱万化担心的问题,清国以渔业纠纷为由,要求放宽清国向朝鲜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权利,甚至索要某些岛屿的要求。因为他们已经感觉到中华帝国反对他们对朝鲜的挑衅,不允许清国的侵略行为。
他们自己当然不会说自己的行为是挑衅,是侵略扩张。他们只是强调自己的委屈,和朝鲜人无理。
这是个原则问题,朱万文接受了清国送的美女也不能替他们说话,这种要求是必须严厉驳回的,没有丝毫的余地,并且还要警告他们:中国不能允许属国之间的武力争端,他们之间的争端只能接受宗主国的裁决。
对于这个结果清国人不满意,可也不敢表现出来,只能装作恭顺。
清国人还提出一项要求,那就是清国王族要每年到辽宁祭扫永陵和福陵。
永陵在新宾县,在努尔哈赤的发祥地赫图阿拉城附近,是努尔哈赤父亲、祖父的陵墓。福陵在沈阳东部二十里处,是努尔哈赤的陵墓,就是现代称为“东陵”的地方。现代在沈阳还有一个北陵,那是皇太极的陵墓,现在皇太极到了海外,北陵大概不会有了。
这两处陵墓,在满人撤走之时都留下了守墓人,辽宁的官府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清国人也不断的派人祭扫,所以他们的要求有点不着边际。
但是细想一想还是有些味道。
。其一,他们如果没有离开中国大地,每年的祭扫定然是高规格的,儒家文化的“仁孝”是渗透到每一个中华民族中的,祭扫祖先陵墓定然是本民族的大事。历史上清王朝就有多次帝王直接前往祭扫的记录,即便不是帝王本人,也是规格很高的王爷。而自从清国迁移海外以来,祭扫使节的规格可是低多了。毕竟是异国他乡,帝王出入就不方便了。
。其二,这反映出已经进入老年的皇太极的思乡之情,也是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思乡之情。更是反映出居于岛屿之上的清国上层人物的大陆情节,他们久居于海岛之上,觉得心理上不安稳,总想登上大陆。这与他们向朝鲜扩张的欲望是一致的。
对于祭扫祖先陵墓的要求,朱万文当然是满口答应,他说:不管是谁去,辽宁的官府都会给予符合礼节的接待,并且可以全程护送,保证平安。如果是皇太极王爷亲自前往,帝国也会派出礼仪官员专程前往接待。
朱万化对于清国的担心自然会交代给朱万文,通过这几件事,朱万文也就知道了他大哥的担心不虚,清国的“大陆情节”是难于割舍的,的确是一个隐患。
设身处地为清国着想,朱万文给清国人提了一个建议:如果清国能够举国回归中华帝国,那么清国的王室也就回归为中华之子民了,他们选择居住在哪里不是很自由吗?
但这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在有限的十几年间,爱新觉罗氏要永远的放弃治国的权力。这可就太难了,让品尝过权力的人,放弃权力比登天还难。朱万文的这个建议眼下毫无作用,也只有遇到某些特别的条件时,才可能被考虑。
朱万文的这个建议假如能够实现,它也就解决了朱万化的忧虑,这四个岛屿成了中国的国土,它的上面生活着中国人,隐患自然也就消除了。
。。。。。。
清国的四岛(也就是日本四岛),现代人都知道,那是个资源贫乏之地,重要的物资全靠贸易进口。
但是那是现代的事情,现在它并不缺乏资源。这个时代的资源是什么?第一位的就是粮食!清国四岛不缺粮。这里的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盛产稻米,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如果没有发达的农业基础,也就不会有日后日本人的繁荣。
除了农业,矿业资源也勉强,比较丰富的就是金银矿、硫磺矿。金银本身就是硬通货,因此清国不穷,并且很富裕。
朱万文出使清国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购买、引进北满岛(北海道)的稻种。
现代人都知道东北的大米好吃,朱万化知道,那是北海道耐寒的稻米种子引进到东北的结果,是现代日本人占领东北的副产品,东北地区最早的稻米多数是日本人或者朝鲜人种植的。中国南方的稻种不适于东北的寒冷气候,是不能在东北种植的。
日本人和朝鲜人种植稻米的历史悠久,稻种也很丰富,北海道的严寒地带也可以种植稻米,并且高寒地区的稻米品质更好。这些稻种的引进,对于中国农业意义很大。
既然提到了日本的水稻就不得不多说一句,日本种植水稻的老师是朝鲜人。不但是水稻,日本人的基本文明都是由朝鲜作为二传手,把中华的文明引入了日本,比如文字、建筑、基本的手工业、纺织等等。日本人以怨报德,历史上无数次的侵犯朝鲜,这个国家就是个喂不熟的白眼狼。
。。。。。。
纪念故人、纪念英雄,现代的方式就是立纪念碑,但是也有其他的方式。
日本人喜欢建神社,日本的神社不光是一个“靖国神社”各地各个城市都有,日本人在占领东北地区时,东北的各个城市也都有日本人建的神社,东北当地百姓俗称大庙。日本人习惯把故人的名牌放到里边供奉,神社中有专制的神职人员管理。靖国神社是日本国家级的神社,供奉了不少的二战战犯,日本官员代表政府前往参拜的行动,说明日本政府不服输,对于战败不服气,总想卷土重来。这就触犯了曾经被他侵略过的国家的感情底线。这就是没完没了的“参拜”事件。
纪念碑是现代的事情,古代的中国纪念故人就是建陵墓,建庙,陵墓和庙里都有石碑,其上篆刻纪念文字。就是百姓俗称的“王八驮石碑”。
其实驮石碑的不是王八,也不是乌龟,它是一条龙。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驮石碑的是龙的六儿子,名叫赑屃(音bixi),关于它的传说很多,我们就不说了,总之就是这个龙的六子力气大,于是就充当了驮石碑的角色。
清国征服日本的过程中,也战死了不少将士,他们为了清国的建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清国人是要纪念他们的,于是就在东京的郊区建设了庙宇,立石碑,篆刻文字予以纪念。碑文是皇太极亲笔书写的,这在清国就相当于“御笔”题字了,文字中有“忠勇武功”四个字,于是此庙就叫做“忠勇武功庙”。
建国英雄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