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快速支队完成了突击行军的任务,提前到达了嘉峪关。
准格尔蒙古十几万人的一个军事集团,其各个方向上都会放出警戒,因此快速支队到达他们的身后,他们的指挥机构必然能够及时发觉。但是,得到情报后能不能及时的反应,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十几万大军能不能灵活调动?他们正在西面的嘉峪关做着浴血奋战,正在集中全部注意力于争夺嘉峪关的残酷战斗之上,他们根本就想不到后方会出问题。巴图尔随着出击的部队在最前线,指挥的位置上缺乏能够果断决策之人。后面出现的敌军规模多大?战斗力如何?意图是什么?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准格尔人的反应速度。
快速支队到达后,立即就投入的战斗,兵贵神速,不能给敌军反应的时间,这个道理一般将领都会懂得。
所以岳成命令部队快速的展开作战队形,以十六辆重机枪战车为核心,形成打击力量,立即出击。此时双方距离还有10里。
河西走廊在这里稍微的开阔,比较平坦的地形有十几里。十六辆重机枪战车不可能展开这么宽,所以就集中于道路的两侧展开了三里的宽度,快速的向前推进。十里的距离对于冲锋的马车最多是二十分钟的车程。
蒙古人没有火炮,国防军可以更接近射击,但是,蒙古人的骑兵转回身来反冲锋也是随时可以做到的。从重机枪的角度看最佳距离就是1500米,在这个距离上轻机枪也可以参战,火炮可以纵深打击。
岳成指挥着部队就在这个距离上停下来,并下达了开火的命令。十挺重机枪、二十挺轻机枪组成的火力,在三里宽的正面上,立即开火,射击不知所措的蒙古骑兵,蒙古的后队人马还在休息,列队等待命令,人员是密集的集合状态。在几十挺机枪的打击下,血肉横飞。
另外六辆重机枪战车分布在两翼,保护着自己的队形不要被蒙古人从侧面反冲击。
稍后,搬下车的火炮做好了准备也开始了炮击了,他们打击的距离更远,是三四里之外的鞑子兵,当然那里的蒙古人也同样是集合的密集队形。
国防军有备而来,打击毫无防备的敌军,这是偷袭的效果,打击的力度达到了最大,简直就是集体的屠杀。敌军人数太多了,来不得心慈手软,这十万鞑子兵反应过来,其力量也是很可观。
重机枪的子弹打击力度大,穿透力强,在密集的人群、马群中往往是串糖葫芦的效果,一颗子弹就不只是消灭一个敌人了。炮弹在人群中爆炸,与炮击分散的进攻队形区别也极大。一颗炮弹炸死炸伤几十人也是可能的。
鞑子兵的后队是等待的状态,绝大部分都没有骑在马上,而是三三两两的坐下休息,并且现在是中午,不少人都在吃干粮,马匹也有的在吃草料、饮水。在这种状态下被突然打击所造成的混乱是极其严重的。特别是马匹,没有被控制的马匹一旦受惊,会胡乱的蹦跳、奔跑。这么密集的人马,其自相践踏甚至比枪炮的杀伤还要厉害,这就是群体的踩踏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再有本事的军官、将领也无法组织、指挥自己的部队。对于士兵可以用杀一儆百来控制,对于受惊的马群那是毫无办法的。
在枪炮声中,这十多万鞑子兵还不如一千人好用,纵然有队形整齐的个别部分,也会被冲的乱七八糟。
快速支队的打击并没有停止,眼前的敌军少了,跑光了,他们就坐上马车前进。遇到可以打击的对象再停下来,周而复始,不停的前进,逐渐向嘉峪关靠近。
被打击的鞑子兵被迫向两边逃窜,客观上乱哄哄的准格尔军被分割成多个碎块。
在前面艰苦作战的巴图尔终于反应过来,发觉了身后的混乱,他走向高处向后瞭望,看到他的后队已经淹没在一片炮火的硝烟之中了,到处都是狂奔的马匹和士兵。
他不知道身后发生了什么事,可是十几万大军彻底的混乱了,形势摆在了眼前,经历过多年戎马生涯的他看得清楚:眼前就是兵败如山倒之势,没救了!
没想到英雄一世却栽在这里!他长叹一声:“这是长生天要灭我准格尔,要灭我巴图尔啊!”拔出佩刀,大叫一声,挥刀自尽了。旁边的卫士来不及制止,巴图尔就躺在了血泊之中。
在这么混乱的战场上,主将自杀身亡,其后果只有一个:准格尔军彻底的溃败,四散奔逃。接下来就是成批的投降。
面对十几万溃兵,国防军也非常难办。西路支队接近两万人,这还是算上了刚刚收编的四千多准格尔蒙古兵,快速支队不足700人。这么一点人怎么俘获看押十几万战俘?眼下估计战俘数量在十二万上下,原有的战俘还有一万多人。
可现实摆在眼前,也容不得他们多想,这混乱的局面必须马上收拾,否则,还会有一种可能:某一个准格尔的首领人物具有号召力,可以重新聚合这些溃兵。他们最终失败是必然的,但是垂死挣扎,拼死一战总是麻烦事。
岳成见到阚文明和欧阳兖,也顾不得寒暄问候,急急的商议对策,他们决定留下第三团由欧阳兖指挥,守卫嘉峪关的三处阵地,其余的全体出动,带上喊话器,收拢战俘。
就是前几天俘虏的,尚未收编的一万多战俘也要利用起来,在临时营的监管之下,来到嘉峪关的东部城墙下,建立多处新的俘虏营地,老战俘引导着新战俘,分配、进入战俘营地。
经过一番布置,大军从嘉峪关出动,好在河西走廊不太宽,部队不必过分的分散。
这一回蒙古族的士兵有了大用途,喊话器都由蒙古族战士喊话:
“反抗者杀无赦!投降不杀!遣送回家!放下武器和战马,徒步走到嘉峪关城下,那里有饭吃!”
战马很多,现在顾不过来了,只能先收拢溃兵。
国防军分成几路,齐头并进,向东前进收拢溃兵,战俘也没有人看押,自己向着嘉峪关城下走去,那里有几个临时营和老战俘在收拢他们,拿出大锅和粮食,每三五千人一个营地,战俘自己熬粥吃饭。混乱肯定是有的,不造反就行。
直到傍晚收兵回营,这边已经聚集了十六个营地,七八万战俘。
岳成、阚文明、欧阳兖都长出了一口气,总算没有出大乱子。
朱万杰得知这里的情况后,命令第八师迅速前进,到嘉峪关接受看押俘虏。第十师随后跟进,收拢沿途的乱军、溃兵、战马和敌军的物资。
………第416章完………
第417章:太子党()
崇祯九年五月底,河西走廊的歼灭战结束了。仅俘获的战俘就多达十三万人,除了个别的首领需要监押、流放之外,全部战俘都要释放回乡,这是战前定下的原则。但是,送上门来的十几万壮劳力岂有不用之理,对化外之人也需要教育,让他们接受一点汉文化,少干点杀戮抢夺之事,因此,在释放之前他们要在甘肃服苦役,期限暂时定为一年。
定的期限是长了一点,这是因为西北的冬季是很寒冷的,而他们的劳役结束时间正好是冬季,必须到明年春季天气转暖时,他们才能顺利的返乡。
遣返他们是不会给他们马匹的,只能徒步返回,在严寒的冬季,行走几千里是有危险的,因此只能到春季之后释放。
他们的苦役就是修建穿越河西走廊的公路,东起永昌(兰州到永昌的路已经修完了),西到嘉峪关以西的敦煌,全长一千多里,此外还有位于河西走廊上为数不多的水利工程。
既然劳动力很充足,工期长,时间也充分,那就可以提高公路等级了。这条漫长的路是中原通向西北的要道,要修成高等级的宽阔大道,全程四车道,路基全部石头基础,上面铺砂石黄土,达到大明时代的高速路的标准,让马车可以奔驰。从兰州到嘉峪关全程约一千五百里,在紧急调兵时,马车、骑兵可以达到日行五百里左右,三天就可以通过河西走廊,重型载重马车也可以顺利的通行,从而保障了大军的后勤补给。这样的路在没有铁路的情况下,就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大动脉了。有了这条路,国防军随时可以出兵西北。
在战俘做苦役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做安分守己的大明子民,告诉他们抢夺和随意杀人是强盗行为。汉语的教育也是必须的,起码日常用语应该听懂,否则劳役都不好管理。
这一战缴获的马匹数量惊人,优良的战马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