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强国梦-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了解这些人,下达了命令大体上总会有所改善,只要出格不太大,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不可太叫真儿。

    这个检查确实震动了奸商们,他们知道官府动真格的了。

    钱大江和钱二江是兄弟俩,合伙做着粮食生意。一个在乡下采买收购粮食,一个在县城里开个小粮店。二人都是鬼机灵的主,投机取巧的事没少干,也赚了一些小钱。正因为机灵,他们早早的就看到苗头不对,关了店门,只买不卖,也积攒了几百石粮食。今天衙役来店里查粮食数量,勒令马上开门卖粮,好歹拿出一些散碎的银子混过了这一关。兄弟俩惊动不小,晚上坐在一起密谋。

    老二钱二江说:“大哥,多亏你机灵,咱们囤下一些粮食。你看周围的店铺,十有八九不是都卖空了,当时他们还高兴,说生意好,现在都关了门。”

    这种商业炒作,就像后世的股票市场,有钱的大佬们在耍那些小弟们。有几个能跟上脚步的?这钱家两兄弟属于机灵的,跟上了庄家。可是,庄家之后还有大庄家,福祸还是难以预料的。

    老二继续说到:“我们的粮食进价低,现在出手还是赚了,开门卖吧!世事难料,谁知明日如何?”

    老大叹了一口气,说:“我是真不想开门卖粮,明摆着吗,那个叫曙光的粮站眼看就顶不住了,曙光一关门,这粮价还不是直线的往上涨。要说也是邪门,曙光傻乎乎的一个劲的低价出粮,看这意思像是官府平抑粮价。他们的后台不一般那。可是那收粮的也不简单,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咱们就别掺和了。”

    老二又劝道:“大哥说的对!胳膊拗不过大腿,官府咱们惹得起?明天不开门卖粮,你不怕被官府抄了!这次官府可是站在理上了,抄了家你也没的说。”

    老大说:“兄弟,哥哥听你的,官府我们惹不起,反正我们赚了,明天开门卖粮,和那个曙光粮店一个价。咱们也收点曙光钱钞,它比银票好使。”

    三月初二中华日报的创刊号第一期的报纸运到了济南。为了增加宣传的力度,除了邮政局设置了读报栏之外,在济南的主要街道路口也临时设置了读报栏,张贴了报纸。

    报纸的纸张尺寸是对开,折叠后分四版。就是后世人民日报大小。纸张比宣纸坚韧、挺括一些,便于手持翻阅。按大明人的阅读习惯竖排版,向左翻(与后世的报纸正相反)。

    头版头条是中华日报创刊祝词和办报宗旨宣言。还有本期的重点文章摘要。其余部分均被山东粮食风波的相关内容占据了。有粮食风波出现过程和现状的如实报道,有山东省巡抚衙门的各种布告,有大明律中有关粮食的摘要,还有一篇关于山东粮食风波的社论。

    因为报纸发行的重点是京城和山东,因此,这一版关于粮食的内容将会影响京城的粮食市场,进而引起北方地区的粮价波动。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朱家就不怕把事情闹大。朱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风波闹的越大,奸商的嘴脸越丑恶。越会引起民众的愤怒。朱家就牢牢的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报纸的第二版全部是减租减息,士绅一体纳粮的内容,有法规布告,有评论文章。第三版是农业技术和诗词杂文,主要介绍玉米地瓜这些新品种,温室育苗技术,冬小麦可以缩短生长期的介绍。还有具体的操作技术,温室的图纸和建造使用要点等等。第四版是工商广告。

    本来第一期的重点是减租减息和官绅一体纳粮,结果被粮食风波冲淡了。

    。。。。。。

    长清县位于济南西南40里的黄河边上,因为有黄河码头,距离大运河也不太远,又临近济南,所以是比较繁华的县城,城中有一家名为‘鲁兴’的大商铺,经营着布匹绸缎,其属下的店铺不少,有酒楼、有当铺、也有粮店。这家大商铺是兖州府鲁王朱寿鋐的产业。

    在商铺后院里的一间雅致客厅中,两个商人模样的中年人正在品茶聊天。上手主座上坐着的是鲁兴的大掌柜,名叫沈志雄。客座上坐着的山西乔家在济南的祁县票号大掌柜,名叫张文清。

    “听说前两天官府查囤粮户和粮店了,沈掌柜的这里怎么样?”端着茶杯的张文清问道。

    沈志雄说:“不过走个过场,鲁王的产业谁敢查?不过也要给官府一个面子,我的粮站也开门卖粮了,不过是做做样子,粮食价钱定的高了一点,没有几个买主。”

    “我是担心我们的粮库。这店铺是王府的产业不假,毕竟没有在王府里。”

    沈志雄笑着说道:“张大掌柜放心好了,我们长清县里就是个小粮店,那么多粮食想存在长清也办不到,早就运到兖州了。长清的粮库里还不到一千石粮食。我倒是担心你财力不足吃不下曙光名下的粮食。真要是有那一天,你我可就赔大了。我如何向鲁王交代,王爷不得扒了我的皮?”

    “曙光就是朱家的产业,不然何必下这么大的力气帮朱大典。当初我们还真没有想到朱家有这么多粮食,要不是我乔家财力雄厚,现在就栽了。乔东家还是失了一招啊!我就奇怪了,朱大典远在山东怎么招惹了乔东家,以至于乔东家不远千里的来找他的麻烦。”

    朱大典在朝堂上揭了乔家的短,这种事情只有乔家的高层知道,他们这些掌柜的那里知道?

    “是啊,朱家不过就是浙江金华的普通士绅家族。就算浙江的粮食都在他的手上,能有多少粮食?浙江富足,是鱼米之乡不假。除了上缴赋税,朝廷还不停地调运江南的粮食,这春天青黄不接之时,浙江能有多少余粮?不要说乔东家失算,我到现在也是想不透啊!”

    “今天是三月初六了,曙光的粮食已经买了十一天。光是我们,就吃进了他九万多石粮食。这几天济南码头上只有三四艘粮船了,看来朱家也是粮食将尽啊,但愿如此。我们两家洒出去的银子怕是过了百万了吧?”

    “我投入多少银子你张大掌柜会不知道?我这边只是报了内务大管家,王爷并不知道。还是你乔东家财大气粗啊!”

    “说实话,我心里没底呀,再来五万石,恐怕我们就吃不下了。你们王府可不能袖手旁观,再拿出点银子来吧。不然我们就只能冒险往外省运粮了!这山东地面你还想卖出去吗?”

    “张大掌柜的,话可不能这么说,当初你是怎么说的?不是你乔家包打天下吗?我们王府不过沾点光而已。你可不能说话不算数!我做得了王爷的主吗?内务大管家能听我一句话就不错了。”

    。。。。。。

    自从朱大典任职山东一来,朱家在山东的商铺渐渐多起来。乘这次粮食危机发行曙光货币的机会,各个店铺都打出了“本店使用曙光钱钞”的告示牌。曙光币能够兑换银两,就已经有了保障,能够买到价格低廉的粮食就更加坚挺,很多商铺都使用就更加方便了。这就使曙光货币在山东流行开来。

    因为粮食商战的原因,曙光银行收取双向兑换的火耗一成,本来就是对付奸商的临时办法,而不是针对普通市民的。因此,为了减轻普通市民的负担,曙光银号规定:凭里正(基层的头头,相当于居委会主任,还算不上官吏)的具保条子,可以零二成(百分之二)火耗兑换十两以下的曙光钱钞。钱钞兑换银两免火耗。这个临时办法又推动了曙光币的发行量。

    朱大典不懂经济,但是发行钱钞的账太容易算了。假如曙光钱币只是在城镇使用,山东省至少有三四十万城镇人口(全省人口600万),按每人持有一两曙光币计算,就是三四十万两。因为金属币数量少,这些钱几乎全部是曙光银行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商业的红火,货币数量会逐年增加。数量可观呀!就算这钱是借来的债务,这么一大笔无息贷款,还没有归还日期,简直就是无本万利的生意。他心里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儿子,这种来钱的道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第153章完………

第154章:背水一战() 
以毛承祚的名义,上的辽宁建省的奏疏送到了京城,因为毛承祚是副总兵,属于军职,所以最早到了兵部尚书梁廷栋的手里。梁廷栋一看内容,不属于他管,就转到了首辅周延儒的手里。周延儒一看就知道,这事情与朱家有关,于是就把朱大典的另一份关于内务府在山东的产业(就是皇上的产业)纳税的奏章放到一块,交给崇祯御览。朱家的奏章谁都不敢碰,这都成了惯例了。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