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哥~你怎能如此忍气吞声,要我说,这样的大王不要也罢,咱们还不如反了,杀了那个龟孙。”
“对对对,反了,反了!”虎子的话立刻引来了一群人的附和。
黄友才内心窃喜,他的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便是复仇了。
是夜,黄友才以身份之利支开了神一魁帐前卫士,放虎子等几个靠得住的士卒进到了营帐内,将还在睡梦之中的神一魁杀死在了床上。
神一魁死后,其军队的领导权自然落到了黄友才手上,他不愿寄人篱下,于是带着部队西进去了甘肃,而神一魁部的其他将领,郝临庵,刘道江、可天飞等人也与黄友才的想法类似,也去到了甘肃地方,在庆阳、环县一带复举了义旗。
就这样,农民军向西流动,建立起了有别于山西一路的起义人马。
谢谢书友5825121的推荐票!还有看书的书友不妨在评论区留个爪吧!
本章完
第32章 兴修水利()
宁塞大捷之后,延绥之地的叛乱基本已经肃清,陈渊也因此次战事而名动明廷内外。
崇祯四年底,朝廷的嘉奖令正式下达,陈渊因为镇压匪贼的首功,被升为了兵部待郎,初授中奏大夫,而其它的人也各有升迁,如吴元清被升为了榆林总兵,天选之子李延在烟墩山之战中表现出色,其英雄事迹广为传唱,崇祯帝特授他骁骑尉,以资鼓励。
其中,陈渊的兵部待郎只是挂阶,并不是京官实职。他原本的延绥巡抚的职位并未变动,暂时不用离开延绥,只是官位品阶升到从二品。但因已近年底,按惯例陈渊这个巡抚是要上京奏事的,所以他在延绥也呆不了多长时间。
此次大胜,榆林军收获颇丰,在自身死伤五百多人的情况下,共歼敌三千人,俘虏三万五千多人,缴获脏银两万七千多两。
俘虏的敌人,大多是皮瘦包骨的饥民,里面包括老人,妇女,甚至孩童。这些人如何处置便成了陈渊最为头疼得问题。
就地遣散肯定是不行,如今西北之地已不能活人,这些人遣散之后没有生计,到时他们肯定又是转投起义军,无奈之下,陈渊也只得暂时将他们编为军属,带回榆林了。
在拔营回榆林后,陈渊对榆林军进行了一次大整编,他正式将原属营部命名为忠义营,并在顺义营中精选了五百人补充到忠义营中,之后又在俘虏中挑选人员补进顺义营和工程营中,每营都是满员配置,三营加其他配属部分,榆林军总计人数高达九千多人。
在完成军事编制之后,陈渊便有心想改善改善延绥的民生了。
陈渊对待镇压西北起义的态度,一直是介于主剿与抚之间的。他认为,西北形势复杂多样,完全的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完全的抚又成效太慢,所需经费巨大,并不适合当前形势。只能抚剿并用,将有限的钱花费在刀刃上,而不是将其一味地直接散于起义军士卒或首领的手中,才能逐步稳定住西北局势。
西北如今之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连年的干旱少雨,面对这样的天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兴修水利。陈渊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胜,手里的人物财力都不是很缺,如果要修建一座中等规模的水利工程,他还是耗的起的。
说干就干,在拟定好计划后,陈渊亲自选址,经过多轮考察,最终决定在榆林的榆溪河干流的桥头村出开挖红石峡水库。
红石峡位于榆林境中腹之区,属于被后世称之为丹霞地貌的地形,境内沟壑纵横,榆溪河流经该地,本身就存在大量的水源涵养地,陈渊的规划便是将这些涵养地联系起来,合并成一个大的水源地。
除此之外,这次水利工程规划还包括一些引水渠,灌溉深水井等等,预计能覆盖两千多亩的土地,保证明年的春耕用水。
延绥寒冷的冬季,天空漂起了鹅毛大雪,阵阵寒风冷冽,连鸟在这种天气都不愿出门觅食了。
但榆林的桥头村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数万平民裹着厚衣,戴着毛皮手套,拿着锄具榔锤,正在掘土凿石。
李老头是这批劳力大军的一份子。今年六十多岁的他白发苍然,身体瘦条,但干起活来却一副虎虎生威的模样,一点也不逊于年轻人什么。
以前他被神一魁裹挟当流民的时候,从未吃饱穿暖过,但自从陈渊把他与其它流民一起带回榆林以后,就再也没有受过冻,挨过饿,尤其是做了水库劳工,不仅每天饭食管饱,还有工钱拿,这都多少年没遇到的好事了。
身体在这些食物的滋养下恢复了气力,加上对陈渊心怀的感激之情,他干活怎能不用力?
“李老头,停停吧,该吃饭了。”就在李老头卖力挖土时,工头过来过来喊他吃饭道。
“哎!这就来。”李老头应和一声,随即放下了工具,跟从着就食大军,向工棚走去。
红石峡水库的修建现场,陈渊正在一众官员的陪同下来到此地视察。
此时工人已经全去吃饭了,工地除了陈渊等人并没有其它人在,他们在水库底走走停停,显得十分之悠闲。
“这里是要与西边的广子湖挖通的,等工事完毕之后,再引榆溪水进来,就能把此地全都灌满。”见陈渊对水库修建十分上心,一旁的督事官员连忙上前介绍道。
“嗯!”陈渊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道:“为了不耽误明年春耕,务必要在明年开春时完成修建,知道吗?”
官员马上微弓抱拳应说:“是是是,此等大事,下官亦不敢延误,定尽心督促工事进度。”
“今天气大寒,民工们的保暖工作也要注意些,千万别冻伤了他们。”
“这个下官也是有安排的,厚衣手套,热汤饭食,足够民工们保暖了。”
陈渊听完下级的报告之后十分满意,当即又决定去看看民工们的情况。
于是,在大家的左右簇拥之下,陈渊又移步去到了工棚。
“延绥巡抚陈大人到!”
“什么?”
“是陈大人来了,看看看,真的是陈大人啊。”
陈渊的到来马上引发了场面的骚乱,大家争先恐后的聚拢过来,都想看看救他们于水火的父母官到底长什么样。
陈渊也十分享受这种被人崇敬的享受,当有民众要曲膝跪拜时,他马上将其扶起,然后作势让大家免礼。
李老头现在十分激动,因为他不仅见到自己一直想见的救命恩人,还被陈渊紧握着粗糙沾泥的手,亲切地询问:“老丈在这可吃的好?”
“好好好,每天热饭细菜,一顿我吃上好几碗呢!”
“哈哈哈。”他的话让众人一阵发笑,陈渊也是笑了笑,然后又问:“现在可还有什么困难?”
“没,没有什么困难,仰仗着大人,我现在过得很好呢。”
陈渊注意到他刚才问这话时,李老头的手略微颤抖了一下,说明这老人还是有话想对自己说的,只是可能不想为难自己罢了。
“老丈有困难大可直说,我定会帮你解决的。”
李老头望了望陈渊,见他眼神真切,看来是真心想帮自己解决问题的。
“那我就与大人说到说到吧。现在我们的确过的还行,但我却是担心以后的事,如果水库修建完成了,大人可安排其他活路给我们了?”
本章完
第33章 入京面圣()
李老头所讲的问题,可以说是代表了这三万多流民的迷惑与担忧。他们是来自宁塞的外来移民,在本地并无根基,要在新的环境生存下去是很不容易的。
榆林乃是边塞重镇,工业与商业十分落后,其工作大头仍在农业领域,可坏就坏在榆林的农田均为军田,而军田又是榆林军的资产,陈渊不可能为了解决三万流民的工作去剥了自己军队的田地。
这种情况下,流民最好的情况就是作佃农了。
明朝的卫所军制,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可以说土地乃是养活军队的重中之重。但军队过度依附土地也会带来作战能力下降的问题,如果能将这三万劳力用于军田的耕种,一来可保证军队的收入来源,二来可将榆林军剥离土地,使其专心训练和战事,大大增强战斗力,简直是一举两得之法。
为此,陈渊特别召见了本地都指挥使,指挥使,要求他们把流民分摊下去,同时提醒他们要保证流民的生计,不可潘科剥削。
在解决完暂时的民事军政问题之后,朝廷那边召他入京汇报工作的批文也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