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小虫成神-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彧苦笑了一下,说道:“以臣对荀攸的了解,就算是荀攸能够想出这个主意,他也不敢擅自替曹操写了这份招贤令,除非是曹操亲自下过令,荀攸才敢以曹操的名义对外发布。为臣心想,曹操在咱们洛阳呆的这一个多月也没闲着,恐怕他就是见到了皇上麾下人才众多,才想仿效皇上招募天下之智力,成就他自己的五霸之业吧。这份招贤令用词考究,恐怕是经过曹操的深思熟虑后才写成的。为臣想来,可能是曹操早就写好了这份招贤令,但却一直等到皇上封了他为镇东将军、魏国公后才对外发布的。”

    “是啊!荀文若说得极是!这正符合曹操谋定而后动的性格!”贾诩也点了点头说道。

    荀彧又叹了一口气,说道:“其实对于人才招募的事情,为臣和陈长文这里也有一些预案。本来为臣正在写一份招贤纳士的奏章,想请皇上以天子的名义对外招募贤士;而长文还拟定一个‘九品官人法’的制度,想从此开始在寒门子弟中招收人才。可是因为咱们现在的人才贮备不少,很多成都学院的士子还在等着入仕,就一时放在了后面。没想到这次倒让曹操和荀攸抢先了。”

    “陛下,为臣说一句不该说的话!”这时沮授站起来说道:“虽然咱们现在落后了曹操一步,但这天下的人才必须跟曹操抢啊!这天下之争看似是一城一地的争夺,看似是战场上的械斗厮杀,但其中的人才却是最关键的啊!未来随着陛下疆土的不断扩展,都需要大量的文臣武将来安政抚民、统军征战。所以说,就算是脸面上有点损失,咱们也要写一份招贤令。我想所有的士子在堂堂天子和一个刚被封的魏国公之间,能够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时荀彧和陈群也看向了朕,似乎也和沮授是一个意思。朕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曹操的招贤令,笑着说道:“这曹操的谋略果然不可小觑,不过假如咱们也写一份同样的招贤令的话,那就有点拾人牙慧、东施效颦的嫌疑了。现在天下大乱已起,‘察举征辟制’已经不适合在人口大量流动的情况下实施了。所以朕想,咱们但凡要和曹操开始争夺天下的流动人才了,那么就干脆做得更彻底一点,为全天下的士子举行一场科举考试,不以身世为考量,只以才华录取贤士。”

    “科举考试?不知陛下所说的科举考试是怎么一个形式,为臣等又该如何实行呢?”荀彧站起来问道。要知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从隋朝时才开始的,像荀彧、陈群这样的汉朝人根本是一点意识都没有。

    朕微微一笑,就说道:“咱们大汉建立四百年来,一直是用举孝廉、举茂才这样的方法来推举贤才,然后再让他们担任各地的官员。但是这种方法有好处,又有坏处!好的方面是顾及了民意,只要曾经有贤才对百姓做出了贡献,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就可以当官。但是这也就遗漏了很多本身才华出众、却一时没有被百姓认可的贤才。要知道百姓多愚昧,当他们受到一点小恩小惠,就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好人,哪会看清他真正的目的呢?所以很多世族之人就抓住了这个漏洞,用一点蝇头小利讨好百姓,然后就从此步入了仕途。殊不知,咱们大汉多少年来的举贤取士,已经不是在看才华,而是看他家里有没有钱财、有没有地位了。”

    说到这里,朕看到荀彧轻轻点了点头,就又继续说道:“这次朕说的科举考试,就是要天下一统,不以出身论高低,只凭才华举人才。朕打算在洛阳举行一次盛大的考试,只要是认为自己有才华的士子,都可以前来考试。所有的士子都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考校一样的题目,各凭本事写文章。等所有士子写完文章之后,再由朝中的博学鸿儒来评比,写得好的就录取为咱们大汉朝的官员,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要是写得不好的嘛,就回去再读两年的书,等几年之后朝廷会再开科举考试,录取新一批的官员。”

    “陛下这个方法极其高明!如此一来的话,很多寒门士子不用别人引荐,就可以凭学识参加科举考试,还不一定有多少被埋没的人才,会加入到主公麾下呢!”郭嘉一听到朕的这个方法就极其高兴,竟然又再次叫起了朕为主公。这郭嘉本身就是一个寒门士子,他在贫寒之际要是没有荀彧的推举,还不一定被埋没多少年呢,更不用说现在已经成为朝堂的九卿之一了。

    朕点了点头,又说道:“这次的科举考试朕打算分为文、武两科。文科是以文章考取士子的才华和见地,武科是考取武官的武艺和谋略。朕想,这文科的考试就让朕的师尊郑玄当主考官,陈群你就当副考官吧。你也知道朕老师的脾气,不乐于管一些七零八碎的闲事,这大汉第一届文科考试你就多费点心,咱们就只用太师爷经学宗师的名声就好了。另外这武科的考试就由郭嘉来当主考官、黄忠来当副考官吧。奉孝你多考校一下这些武官的谋略和行军布阵,让汉升多考校一下他们的武艺,也在大战之前再补充一些好的武官。”

    “臣等遵旨!”陈群和郭嘉再次下拜,领旨谢恩。

    领旨之后郭嘉还笑着说:“陛下放心!臣等一定不负陛下所托,让科举考试的声望一举压过曹操的招贤令!”

    “哈哈,好啊!”朕也笑着说道:“咱们运作活字印刷坊也有几年的时间了,这次就让所有的活字印刷坊都开动起来,打赢这场宣传战!让天下士子只知有朕的‘科举考试’,而忽略掉他曹操的‘招贤令’吧!”

    “是!臣等遵旨!”荀彧等人也一起下拜领旨。

第275章 有时间品尝糕点吗?() 
等所有的事情终于和荀彧等人商议完毕,朕就放他们各自回府,处理公务去了。而朕则坐上了銮驾,也从南宫回到了北宫,也就是朕的后宫之中。

    就在这一两年间,大汉的洛阳皇宫先是经过了袁绍杀宦官的一役,又经过了董卓入京,以及一个多月前诸侯攻打洛阳的大战,宫内的宦官总共就剩下不到二十个了。所以朕也就没有再封什么常侍太监、黄门侍郎之类的高级官位,而是只把几个顺眼的小太监封为了小黄门、中黄门之类的官职,让他们负责对外宣旨的工作。现在宫内大部分的事情,仍然是由朕的义妹“琴心公主”带领益州府来的宫女们管着。

    这不,朕刚刚进入北宫的朱雀门,就见琴心已经等在了平洪殿外了。琴心看到朕的銮驾进了北宫,就笑脸迎了上来说道:“皇兄啊,你的国家大事处理完毕了吧?你现在是要去皇后的长秋宫,还是要去祢夫人的未央宫,或者是去苏夫人的合欢宫啊?”

    汉朝的后宫制度已经和唐宋的差不多,皇后之下有十四等嫔妃。

    其中仅次于皇后的是“贵妃、淑妃、贤妃、德妃”四位正一品嫔妃;

    再向下从一品的皆称为“夫人”;

    正二品的皆称为“妃”;

    从二品的有“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等称呼;

    正三品的皆称为“贵嫔”;

    从三品的皆称为“婕妤”;

    正四品的皆称为“容华”;

    从四品的有“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等称呼;

    正五品的皆称为“嫔”;

    从五品的有“小仪、小媛、良媛、良娣”等称呼;

    正六品的皆称为“贵人”;

    从六品的有“才人、美人”两个称呼;

    正七品的有“常在、娘子”两个称呼;

    从七品的皆称为“选侍”。

    而在这十四等嫔妃之下,还有正八品的采女和从八品的更衣,这就都是侍女的等级了。

    自从去年蔡琰为朕生下长子刘明之后,九娘也在两个月后给朕生了一个儿子,朕便按师尊郑玄提前安排的那样,给朕的二儿子起名为刘亲。当朕在洛阳称帝之后,便封了九娘为从一品的“夫人”,让她住进了未央宫中。而七娘在九娘之后,却是给朕生了一个女儿,这也算是朕的长女了。由于朕的长女是在少帝刘辩身亡后七日出生的,朕为了纪念刘辩,便给这个女儿起名为少阳。当朕称帝之后,长女少阳便成为了少阳公主。在七娘带着少阳来到洛阳之后,朕也封了七娘为从一品的“夫人”,让她和少阳住进了合欢宫中。

    到现在为止,琴心、典韦已经和朕一起住了六七年了,所以言语也没什么顾忌的。朕看到琴心笑眯眯的模样,就说道:“皇妹啊!朕怎么感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