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雍王-第5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厚煌早就等着了,东雍重臣都来了。

    “殿下。”吴行之说道:“纸钞跌过六成了,如果再不采取行动,恐怕会有更大的恐慌,到那时候,到那时候………”

    他说不下去了,但是朱厚煌知道,那时候纸钞的信用,恐怕与大明宝钞的信用高不到哪里。

    “殿下,如今贸易都停了。少府大量的船只都闲置了。恐怕这样下去,我东雍的财政的根本不支撑不了多少。”许松说道。

    而且这只是开始。

    如果这样下去,东雍将引发一场经济危机,虽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经济危机。

    东雍,特别是澎湖。根本就依靠贸易而活,作为东雍第一县,澎湖的繁华已经超过了大员,一段没有足够的船只,以澎湖区区海中小岛,怎么能养活这么多人啊?会有一系列链锁反应的。

    朱厚煌说道:“第一全部收购纸钞,他不是贬值吗?全面回收。”

    吴行之说道:“殿下,现在的我们结存并不多,如果全面回收纸钞,恐怕将来东雍财政会更糟糕。”

    朱厚煌当然知道了。

    虽然这一年来,朱厚煌一直在东雍安分守己。但并不以为东雍财政就没有大的开销,大的开销有两处,第一是重建舰队,大量的造船铸炮,第二就是县城修建都城。虽然星城都城,没有建的向长安北京一样,但是最少比得上内地的一个府县,而且要留够足够的余地,等将来扩建。

    这两边支出,让朱厚煌即便财政充裕,也剩不下几个钱。

    “不。”朱厚煌咬着牙,说道:“东雍国家信用,比任何都重要。少府的船不是空了吗?给去运香料去。”

    香料贸易对东雍来说,几乎是无本买卖。

第六百四十五章经济危机() 
第六百四十五章经济危机

    当然了香料供应太多了。价格会降低的。

    到时候恐怕没有现在这样的超额利润了。但是朱厚煌顾不了太长远的事情了。只能先顾眼前了。

    “造船,与星城全部给我停下来。”朱厚煌说道:“少府盐铁在南洋好卖吗?”

    朱厚煌只是一个印象。他记得当初朱厚煌就是靠给日本供应盐铁,度过了一次经济危机。

    许松说道:“很好卖。”

    “那就好。”朱厚煌说道:“全力晒盐,而有北港那边全力产铁,东到的日本,西到印度,全力推广,我就不信了,没有了大明,我东雍还能饿死不成。”

    “但是产能?”许松说道:“东雍的盐铁自用之外,虽然有些剩余,但是并不多啊。”

    少府还是有一些国有企业的性质,他起初生产盐铁的目的,根本就是自用。特别是对于盐场,对扩大的生产,并不是积极,多出来的根本就是浮动额度。还有北港的铁矿,根本就是为了供应雍军,连为东雍民间供应铁器都是顺带的。

    所以对于东雍铁产量,许松还有一点信心,不过,想依靠这两样产业,支撑原本因为海禁断绝的贸易,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朱厚煌也知道不可能。不过,他必须努力降低自己的损失。

    朱厚煌说道:“孤准备视察吕宋。”

    吕宋矿产丰富,金矿的数量也不少,如果从吕宋得到了一批金银,就能大大缓解东雍的窘状。

    朱厚煌分配任务,许松立即去办了。

    他的事情最多,平日里少府是东雍财政的大头,而现在危机波及之下,也是少府最困难。许松有很多事情要去办。

    “殿下,不要太过焦虑。”王阳明说道:“东雍根基已足,即便是没有贸易支持,咬紧牙关还是能撑过去的,大不了,减少航海的人手,安置在吕宋、开拓吕宋。”

    不能说王阳明见识低,而是时代局限性。对王阳明来说本末很重要,重农轻商。

    王阳明并不鄙视商业,但是看重农业在商业之上,却也是事实。王阳明看来农业可以给东雍带来最根本的物资,粮食。有了粮食万事才有根基,还有一样就是兵员。这两样才是支撑起东雍的最重要的根基,至于商业不过能带来一些银子而已。

    银子有用吗?

    当然有用。没有航海贸易的银子,东雍怎么会在短短数年之内,好像是吹气球一样扩张。但银子怎么也比不了大军。比不了人心。

    所以,在王阳明看来,贸易固然重要,但实在不行。停了贸易也没事。不过是困难一些,还伤不到东雍的根基。

    朱厚煌对王阳明这种思想,不能说他不对,毕竟真正支撑起东雍这个国家的,不是别的,正是东雍舰队,与八营精兵。而朱厚煌掌控这些军队的根本,不是别的,正是东雍的土地,人心依附。

    朱厚煌说道:“孤知道了。”

    如果事情真坏到这种地步,他也只有忍了,反正不过一时而已。他不相信大明的执行能力,能封锁数年海岸。即便是铜墙铁壁也挡不住人心欲望,更何况区区海禁之令。

    “殿下。”黄士龙说道:“臣有一策。”

    朱厚煌说道:“黄卿请讲。”

    黄士龙说道:“殿下,臣生于金门,也算是卫所世家,即便是现在与福建卫所还有几处世交。如今海禁风声太紧,他们不敢来澎湖交易,山不就我,我可就山,我们可以在海边与对方交易。”

    朱厚煌说道:“去福建交易。这行吗?”

    海禁是对付谁的?

    即便下面的小吏不知道,但是不知道吗?

    黄士龙说道:“殿下,福建大族很多,这些大族也是往日来澎湖贸易的主力,这些人在地方势力很大,只要小心一点,他们自然会上下打点,更不要海岸绵延数千里,以东南卫所的实力,是绝对不可能将数千里封锁的严密。”

    朱厚煌眼睛一亮,这倒是一个办法。

    黄士龙见朱厚煌有意动之色,立即说道:“臣愿意为殿下效力。”

    朱厚煌说道:“好,此事就拜托黄卿了。”

    黄士龙说道:“此乃臣的本分。”

    随着东雍敞开了银子,维持东雍纸钞的信用,东雍纸钞的比价,总算是稳定在八成了。不过,这样一来,东雍就已经没有钱了。不得不说。即便是将两个花钱大项全部砍掉了,但是更多的事情,接踵而来,那就是盐场的扩建,与铁场的扩建。

    盐场扩建的重点在澎湖岛。

    因为澎湖岛上有多余的人力,整个东雍适合建立晒盐场的地方,也就是南部海岸,澎湖也在其中。不过澎湖因为贸易中断的问题,肉眼看见的萧条下来,朱厚煌唯恐这些人闹事,就先行建立盐场,也算是以工代赈。

    琉球在东雍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虽然东雍各个港口都可以任由外面的船只停靠。但是外来的商户,都喜欢在澎湖。而澎湖的商业气氛与东雍岛上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就人口管理上来说,东雍各县甚至将每一个人都登记在册,但是对于澎湖来说,根本不可能,也不实际。

    总体来说澎湖,虽然归属于雍王最早。但是雍王的命令在澎湖的效力是最低。

    澎湖知县不是别人,正是王源和。

    朱厚煌很不喜欢王源和,但不喜欢又怎么样啊,该用还是要用。

    王源和对澎湖的管理,比较宽松,宽松到澎湖到底有多少人,王源和都不知道。

    不过,朱厚煌也知道,澎湖不比大员,严厉的管控,不但对东雍无利,甚至有害,否则朱厚煌早就将王源和给撤了。因为澎湖本来就没有多少可耕种土地,根本就是一座商业城市。

    不过,如今经济出现了问题,朱厚煌早已不用忍受王源和,已经将王源和给撤掉了。他打算派过去一个能力强悍的官员,趁着这个时候,将澎湖纳入官府的管理之中。

    当然了,其中还有很多问题。最少要把在盐场功夫的列入东雍户籍。

    似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大明一出问,整个东雍都出了问题。连山上野人也出来闹腾。似乎几年的功夫,这些野人适应了山中的生活,下山袭扰的程度有所提升。

    朱厚煌只能委托,吴明处理。吴明将一个营分开,布置在几个出入山中路口,封锁大道,然后动员各地县兵,算是遏制住了野人南下的趋势,不过朱厚煌现在没有兴趣入山讨伐。因为没钱,进山讨伐,显然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进攻,即便是获得一场胜利,也抵不上消耗的军费。

    不过,朱厚煌似乎高看了一眼大明的执行能力。去福建的黄士龙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似乎从福建得到了货源,最少普通布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