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希仪说道:“是。”
沈希仪没有想那么多,他回去了之后立即开始思考,这一件差事到底该怎么办?到底派那一支狼兵南下。
狼兵就是土司兵,在外面看来都是一样的,但是作为掌管广西兵马的广西都指挥使,沈希仪却知道,其中绝对不一样。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四省之中的土司特别多,而从国初到现在几乎都没有消停过了,沈希仪为什么这么年轻就成为主管一省的武官。固然是沈希仪家中有世袭指挥使。但是还是因为沈希仪在屡次平叛之中,立下战功,才有他现在的位置。
忽然一个人在沈希仪的脑中浮现出来,就是岑猛。
岑氏是广西大姓,与韦氏,黄氏,农氏都是土司世家。凡是土司与广西官府之间,并不是那么协调的。有的人信服朝廷,有的暗中孕育着反心。特别是大明南方武备松弛,更是让这些土司心中暗暗有了不该有的想法,以至于越往后,大规模土司叛变,几乎成了常态,从万历,天启,崇祯,乃至南明,都没有平定。
沈希仪不知道后面的事情,但是他知道岑猛一定要造反,不为别的,他太拿自己当会事了。岑氏作为太祖时期就有的土司,甚至往前能从北宋时期说起,在广西根深蒂固,也算是地头蛇了。岑猛又是岑氏的嫡系。而岑猛也早就有反心了,沈希仪早就明白。
说起岑猛的反心,又是一段陈年旧事。
成化十六年,田恩黄氏做乱,攻打岑氏,岑氏家主逃逃离,找朝廷要救兵,想要反攻回去,而黄氏也了拉拢了族中岑钦,一并作乱,岑猛的父亲祖父都死在了。岑猛那时候只有四岁,离开岑氏领地去府城生活,而岑氏在岑睿的带领之下,继续作乱。而数年之后朝廷大军反攻过来,一并将岑氏的领地与黄氏的领地改土归流。
因为岑猛父祖失陷府城,将岑猛降为千户,而且是福建平海卫千户。但是岑猛不干,举兵以抗,又派人重金贿赂了刘瑾,才得已留在广西。
如此一来岑猛与广西官府之间,就有了嫌隙了。
双方的矛盾加剧,只有立场问题,没有谁对谁错,而如今,岑猛势力扩大,已经成为了广西的心腹之患了。在沈希仪看来,不出数年,岑猛必然叛乱。所以沈希仪想派这岑猛去安南,简直是一举两得。这一去安南,如果得胜,那么岑猛即便是留在安南也行,他即便不想留在安南,也由不得他了,如果不胜,自然消弱了岑氏,说不定岑氏能够安分几年。沈希仪就轻松多了。
沈希仪想了想,就决定如此。
但是沈希仪想调动岑猛的土司兵,也需要办法。不是想动就能动的。如果岑猛那么听话的话,他就不是广西官府的心腹大患。
他需要一个中间人。这个中间人就是岑猛的老丈人,岑章。
岑章也是土司,不过他的领地偏远之极,就归顺府。而归顺府比邻安南。往来非常的远。沈希仪修书一封立即送往了岑章所处。
不过这里面迁延时间很长,所以沈希仪也需要做另一手准备。
他准备从顺从大明的各房土司之中抽调一些兵力,等说通了岑猛,一并南下。反正的沈希仪也看透了,广西土司十几年一叛,几乎是规律,他不介意想消耗一批,如此一来,让广西平静十几年。当然了如果岑猛说不通的话,那就先礼后兵,看看岑猛想用兵于安南,还是想被大军围攻田州。
就在沈希仪想办法征召广西狼兵的时候。安南的局势已经到了一触激发的地步。
宁平城下。
朱厚煌所部,与郑绥所部,已经在城下列阵了。
而莫登庸也亲临宁平,莫军的数量并不下于城外的雍军,只是莫登庸看上去谨慎之极。依靠城池,却不愿意出城决战。
宁平正是一个关键的要地,是以升龙为中心平原的地带,与清化一带的要冲,宁平西边有山,东边是海,北边有河,可以说山河带甲,如果安南国内南北争雄,那么宁平,南定一带就是必须要拿下来,正如襄阳,南阳于中国一样。当然是这里安南,说的是这个时代的安南,而不是后世将湄公河三角洲纳入版图的越南。
从此地往南,则进入清化腹地,清化无险可守,门户顿开,就会陷入全面被动之后,而从此向北,更是一马平川,是安南赖以生存的红河冲击平原。可以选择的选项就太多了。
所以双方都退无可退。
莫登庸虽然大军南下,但是小心谨慎的多了。他在升龙城下,吃过朱厚煌的大亏。事后他反复推演,但是依旧觉得,东雍兵锋犀利之极,能不争锋就不争锋。而且莫登庸此刻也在享受着弑君后遗症。
虽然升龙一下整个北方都俯首在莫登庸的之下。但是莫登庸分明感受到一种的力不从心。似乎想…操控安南不如当初那么容易了。莫登庸下定决心,他的想法就是守。一边守一边争取时间。首先莫登庸一统安南北方,占据物资上的优势,安南宁平之南,虽然土地不少,但是利用开发之上,就远远不如北方了。
莫登庸觉得自己只要整合好北方,大势就在莫氏。而且等雍军与郑军在宁平之下,久攻不下的时候,莫登庸自然想办法挑拨离间,在他看来雍王之所以在插手安南,不过是为了利益而已。只有让雍军觉得战胜莫军是不可能的,那么双方自然有商谈的余地,
当然了莫登庸也没有忘记,大明的兵马。他虽然觉得将大明的兵马引入安南,有一点引狼入室。但是他却不觉得他不能对付,其实莫登庸与大明已经打过一次交道,之前莫登庸准备废立的时候,就派人去广西一趟,他其实发现广西方面还是很好说话的。只有给足了面子,让天朝的文官有四夷来朝的快感。然后私下给足了金银。就可以搪塞过去。而大明的武官在文官面前几乎一点地位都没有,只要搞定了文官,武将方面就不用担心。想来大大出一笔血,就能将这些大明军队打发走。
莫登庸有这个自信。不过这些都建立在打败雍军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能打败雍军,那么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第五百四十九章第二次安南之战十()
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战十
宁平城上,莫登庸细细思索着,一点一点看着城下的阵势。
宁平是一个小城。城下营寨密密麻麻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雍军与郑军,另一部分就莫军。
正是莫军。
莫登庸并没有所有军队全部带进城内,一来,宁平城中的空间有限。二来,莫登庸想守的,但是并不为闷守的,而是要与南军见一见真章。所以莫登庸在宁平城外立营,分别为左右两营,护卫犄角。大营是木垒加木石所建,看上去非常解释。
等人高的垒土。上面插一层木头,士卒都在垒土上的巡逻,几乎是一座小城池了,唯一与城池有所差别的,是这些垒土是临时掘土,并没有细细的筛选,也没有蒸煮。并不是很结实,远远比不上城墙上的垒土。不过作为临时的营寨却是可以的。
似乎是朱厚煌上一次用火炮大显神威之后,莫登庸吸取了教训。他大量的采用了火器,大大小小的火器密密麻麻的布满了所有的营寨,先不说威力如何,单单看密密麻麻的黑管对准了自己,这种气势,让朱厚煌都不敢前出探查了。
兵力足够,工事结实,再加上足够的火器。莫登庸根本想不出来,他有什么原因能丢掉宁平城。
这个问题也在困扰着朱厚煌。
朱厚煌几乎觉得,这样大规模的使用火器,好像一下子到了太平天国时期了。让他有一点傻眼。高垒火器,严密的防守,这样的防守甚至比城墙更容易发挥火器的威力。朱厚煌以为自己进步了,万万没有想到莫登庸也是一样。看来天底下谁也不是傻子。
朱厚煌问道:“郑大人,今日之战,你怎么看?”
郑绥说道:“全赖殿下神威。臣与莫登庸打交道好几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莫贼未战先怯的。”
朱厚煌听的舒服,但是这时候不是听拍马屁的时候,说道:“莫贼如何暂且不说,孤请郑大人教孤,如果破此城。”
郑绥眯起了眼睛,缓缓的说道:“围城之道,十倍攻之,我军兵力不足,殿下如果贸贸然攻城,恐怕会顿兵城下。以臣之见,欲攻此地,莫过调莫贼离开此地。”
朱厚煌沉吟了一会儿。微微摇了摇头,说道:”大军北上,一枪不发,就移军他处,未免太影响士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