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接着腊梅又蒸了一笼屉胡萝卜缨子馅儿的玉米团子。

    做团子比蒸拿够麻烦:把洗净的胡萝卜缨子用开水焯一下,挤去部分水分,切成一至两厘米的段儿,放上食盐和少许香油,调匀后用手攥成馅儿团,然后往馅儿团上捂玉米面。

    随着捂随着转,直到看不见馅儿、外面的干玉米面也洇透为止,然后上锅蒸。

    这个技术腊梅是在前世现代的弟妹顾欣茹那里学的。

    现代的王贵勇家里也种了一小块胡萝卜自己吃。顾欣茹会养生,知道胡萝卜缨子有营养,能降低血糖、防止血管硬化并降低胆固醇,经常食用对防治高血压也有一定的疗效,就做来吃。

    一开始也是蒸拿够,后来从邻居那里学会了蒸团子,觉得比拿够好吃,便经常蒸。腊梅去串门时,给她吃了一个。腊梅便向她询问了做的方法,正好在现实中派上用场。

    团子蒸熟了,由于用的是小粒儿红玉米面,团子外观金黄。掰开,皮薄的就如同鸡蛋壳,馅儿翠绿,散发着一股清香。

    与拿够比起来,好吃了不知多少倍,人们都争着吃。

    于是,十一队的食堂里,从此多了一样饭食——胡萝卜缨子团子,给人们分发着吃。

    腊梅把团子拿到现代自己的馒头房去试卖。由于团子的个头儿与馒头差不多,按馒头价,一块钱四个。

    没想到被人们一枪而光。没买到的人还问什么时候再卖。

    腊梅试卖成功,便与现实中的队长王贵兰商量,让队里的劳动力都参与蒸胡萝卜缨子团子,她按二分钱一个收买。

    王贵兰算了一笔账:如果把全队的女劳动力都安排参与,有捋胡萝卜缨子的,有在食堂里蒸的,一天下来,能蒸两、三千个。

    按平均数算,两千五百个就是五十块,卖到刨胡萝卜,能干十来天。就是五百块钱,戗生产队上一年的收入。

    可腊梅要这么多菜团子干什么用呢?

    “腊梅,是不是食堂里蒸多少,你收多少?”王贵兰不放心地问。

    腊梅:“是的。你们只要蒸得出来,我就收得了,有多少要多少!”

    王贵兰:“要这样,我可组织劳动力蒸了。这可是一项赚钱的门路,时间虽然短,却能卖大钱!

    “腊梅,实话对你说吧,咱队上一年也见不到这么多钱!现在连打灯油的钱都没有。秋粮歉收,公粮款甭指望。现在就光指望卖胡萝卜弄点儿钱了。

    “不过也不好卖,今年雨水晚,各队种的都不少,谁还花钱买别人的!我正愁今年冬天怎么过呢,有了这个收入就好了,队上留一部分,给社员们分一部分,大家都能过去冬。”

第二百八十七章 食堂散伙() 
腊梅:“今年用胡萝卜缨子,明年春天还可以用苜蓿芽儿,那个比这个也不在以下。”

    王贵兰眼前一亮:“你是说苜蓿芽儿也能蒸菜团子?”

    腊梅:“当然能啦!人们有用苜蓿芽儿蒸拿够的习惯,比这个还好接受。”

    王贵兰:“你也能安二分钱一个收?”

    腊梅:“能!也与这个一样,有多少要多少。”

    腊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前世现代,顾欣茹家里吃胡萝卜团子时,顾欣茹对她说,能蒸团子的还有春天里的苜蓿芽儿,风味儿比这个还好。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腊梅便想到了现实中生产队上的苜蓿。

    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现实中各生产队都作为饲草来种植。

    但春天里苜蓿的嫩茎——俗称苜蓿芽儿——人却可以吃,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并且还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肠、下膀胱结石的功效。据说,老常年人们都用来蒸拿够、做菜饭吃。

    苜蓿的再生能力很强,捋了头茬苜蓿芽儿,很快又长出第二茬。人们一般都吃到第二茬,以后天气暖和了,苜蓿会有股苦味儿,便让其长起来做饲草。

    现代中牲口都吃合成饲料,没人再种苜蓿,苜蓿芽儿也就成了稀有物。如果把这世的苜蓿芽儿团子拿到那世去卖,一定也是抢手货。

    王贵兰闻听高兴地说:“要是这样,咱多种几十亩苜蓿,春天用来做团子卖,秋后用来喂牲口,岂不是好事!”

    腊梅:“这样最好,能挣钱,牲口还有饲料,一举两得!”

    王贵兰:“腊梅,你能给白头发老奶奶要些苜蓿种吗?越快越好,现在播上,明年春天还能收茬晚苜蓿芽儿。”

    腊梅点点头:“好吧,我给白头发老奶奶说去!”

    腊梅没想到队长会如此立竿见影,只好到前世现代的种子站,购买了几十斤苜蓿种,交给了队长王贵兰。

    王贵兰自是马不停蹄,在收获过的土地上,播上了苜蓿。

    扯远了,回过头来再说胡萝卜缨团子。

    王贵兰见胡萝卜缨团子来钱快,而且队上的货源充足,认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买卖,不但把女劳力都分配做这项工作,还把男半劳力安排去地里捋胡萝卜缨子。

    好在还有十来天到小雪,也就不在乎底下的胡萝卜受不受影响了!

    食堂里更是热火朝天。

    除了给人们做三顿饭以外,其余时间全用来蒸胡萝卜缨团子。八节笼屉全用上,一锅能就能蒸五、六百个。

    腊梅买了几个大簸箩放在食堂里,蒸好的团子只要晾凉了皮儿,就装进簸箩里。她通过空间通道运到现代中的馒头房,批发一元五个,零卖一元四个。

    买的人往往排成队,一大菠萝,一会儿就能卖光。用供不应求来形容,一点也不假!

    原来,现代人们生活都富裕,很多人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困扰,胡萝卜缨具有预防和控制“三高”的作用。这时人们又注意养生,知道了就想食用。

    偏偏胡萝卜缨子一直被菜农当做废弃物,长期以来不被认识。偶尔有弄到集市上的,也卖不上价,也就没人愿意费时费力地鼓捣着卖了。

    闹得认识了的人想买没处买,年轻人想吃怕麻烦,胡萝卜缨子成了可望不可及的食材。

    腊梅的胡萝卜缨团子正好补充了这个空挡。

    现实中生活节奏慢,由于大锅饭让人们看不到希望,可干可不干的农活都往后拖,生产队有大批的劳动力可以调动。

    再加上腊梅可以两世里穿越,正好利用了现实中人们的工夫,满足现代中人们的口福。前者为了挣钱,后者为了养生,各得其所!

    紧锣密鼓地做了十多天,直到胡萝卜刨回去,胡萝卜缨子再不能用了,十一生产队蒸团子挣了七百多元。队上留了一半儿,按人头分了一半儿,一队上的人都欢天喜地。

    ……………………

    生产队的食堂坚持到六零年春节过后散伙了!

    不是十一队坚持不下去,而是受大气候影响:全村各队及各村里都散了伙,上面也听之任之,并不追究。

    最主要的是开始实行工分制,社员出工记工分,分配东西按工分,年终按工分分红。吃食堂是绝对平均,王贵兰架不住人们的吵嚷,也跟形式宣布解散!

    没食堂了,腊梅没了吃饭的地方。王贵兰在全队社员大会上宣布:腊梅是白头发老奶奶罩着的人,因为腊梅,白头发老奶奶给咱十一队谋了很多福利。

    为了感谢白头发老奶奶,报答白头发老奶奶的救命之恩,大家共同把腊梅的吃饭承担起来,一家管一天。

    腊梅却不同意,说自己会做饭,在东耳屋外支个小锅灶,自己蛮能伺候自己。

    大家都不干,说:“你一个小孩子,无非多双筷子多个碗儿,白头发老奶奶照顾我们一年多,我们照顾你也应当应分!”

    吴一吱儿见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站起来说:“你们谁也别争了,反正我也得做饭,多做上一个人的,让腊梅在我这里吃。这样,还与吃食堂一样,腊梅不出队部就能吃上饭。”

    人们见吴一吱儿说的在理,腊梅也没反对,只好作罢。

    于是,腊梅跟着吴一吱儿吃起饭来。

    不过,腊梅也没亏待吴一吱儿,只要在家,她就做两个人的饭,端到吴一吱儿屋里,一老一少一块儿吃。

    时不时从现实中买些面食端过来,就说是白头发老奶奶给的。吴一吱儿收惯了腊梅给的食物,自是信以为真。

    受白头发老奶奶恩惠最大的王长锁和王长水两家,也隔三差五地把腊梅叫到家里吃饭。

    尤其马惠恩,只要做差样儿的,必定叫腊梅。她已经从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处处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