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一月份。但不管怎样,自己的岳父去世了,从私人还是政府角度,他都得立刻赶到中南海。上车的时候,还不忘给老婆袁复帧一个电话,让他也马上去居仁堂;最后想了想,还是让司机回家去接老婆。赵一天和袁复帧两人此时已经有一个两岁多的儿子,在老家父母那里;第二个孩子也已经在腹中,所以赵一天得特别关照老婆,不能太过于激动。
回到家接老婆的时候,赵一天又通过家里的电话,给驻防北京的新编陆军第一师去了电话,部队进入一级戒备状态,随时准备对北京城戒严。想了想,赵一天又让人给山东督军张镇芳(袁世凯表弟)去了一份电报,让山东陆军派出一个旅,从德县坐火车出发北上北京,在廊坊车站停留。没有他的命令,士兵不得下车离开车站,所有吃喝拉撒全部在火车上。做完这件事,赵一天又给国防总部发去电报,要求国防总部发出命令,命令各省军队一律驻守营地,没有国防总部总长手令,不得随意调动,违者以谋逆论!
做完这些之后,他才在焦躁不安的老婆催促下,上车前往中南海。到居仁堂时,距离更近的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梁士诒等人都早到了,包括黎元洪陆征祥周自齐张国淦等主要官员也一一在列。见到赵一天到来,袁世凯的一干夫人和子女都开始放下心来,不再是装模作样的哭泣,而是真正的放声大哭起来。
下午两点多,袁克定从奉天坐飞机赶回北京,三点多,次子袁克文三子袁克良(此两人一母所生)从天津坐车赶到北京;晚上六点多钟,袁世凯四子,也就是赵一天的小舅子袁克端从太原军官学校赶回北京。这四个袁世凯的儿子,年纪都比较大,其它的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等等儿子都还小。最小的十六子袁克藩,只有一岁多,甚至在六姨太叶氏的肚子里面,此时还有一个未出生的遗腹子袁克友;这些孩子此时都在居仁堂袁世凯寝室里面或者外面,一个个哭丧着脸。
几位朝廷大员在一起碰面之后,商议一阵,决定明天一大早对外宣布前总统的死讯,眼下得想安排灵堂等祭拜的事物。这件事就有由阮忠枢和袁世凯族侄袁乃宽一起负责。次日一大早,从上海赶回的袁世凯密友、上海帮办电政大臣兼轮船招商局总理、招商局董事会会长的杨士琦(杨杏城)也加入带其中。杨是袁世凯的心腹智囊加密友,因为袁世凯不想称帝,他就离开北京去了上海,袁世凯把上海最有权和钱的位子给了他,一直做到现在。
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北京政府对外公布了前总统袁世凯因病去世的消息,全国顿时一片哗然。此时的袁世凯,因为没有称帝,所以在国人心目中还是有地位的。加上他在位时中国政府军队“击败”了德军,收回了青岛,并在几次的对外战争中都获胜;特别是和日本政府签订了“八大条”条约,将日本军队从北方地区赶了出去。对中国人而言绝对称得上是一件大功劳,所以国人还是念着他的好。现在听说他去世了,不唏嘘一下是无法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中国人,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对于皇帝国王去世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感觉,这缘与数千年来的习惯。
当天,各大报纸加发了一则特别号外,用于报道袁世凯的死讯。除了这个,号外上自然会有袁世凯一生的介绍说明,也少不了一大堆歌功颂德的话,马屁拍的啪啪响。各地各省的督军省长纷纷离开各省,想北京赶来,准备参加前总统的悼念会。本来按照阮忠枢的交代,袁世凯临死之前对自己的后事有过要求,他是后事“勿付国葬,由袁家自行料理”。但继任大总统徐世昌和总理段祺瑞却不同意,主张按照“国葬”进行,于是各地大官们就动身前来了。
对于袁世凯的死,外国政府的反应也不慢。英国和法国第一时间发来了慰问电,美国政府也对袁世凯的去世表示遗憾;就连敌对的德国政府,也罕见的发出了一则慰问的电报。日本政府更是对袁世凯的去世表达了无比的痛惜,刚刚在上个月代替大隈重信成为新一任内阁首相的寺内正毅元帅(也是在几个月前获得),亲自发电报给段祺瑞,表达对此事的关心。寺内正毅在朝鲜,可是没有比朝鲜义勇军(大多数为中国士兵装扮)欺负,此次也是因为大隈得不到国内政治势力的支持,山县有朋元帅才将寺内正毅从朝鲜这个泥潭中调走。这是后话,我们以后会说。
第二卷 一战风波第三九四章 杨永泰的釜底抽薪()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三九四章杨永泰的釜底抽薪
袁世凯死了,有关他个人的功过问题,后世评价基本上都是过远大于功;我们所学过的课本上最常见的就是什么“窃国大盗”、“卖国贼”等等。好像专门还有袁氏盗国记、大盗窃国记这样的书籍出现在民国初的市面上。个人认为,对于袁世凯的一生,我们不能采取一面倒一刀切的方法,而是要一分为二客观的去看待。其实纵观老袁的一生,是一个擅长权术的旧派人物,同时也是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而他最大的败笔在于称帝,所以他的功过至少在五五开(个人观点)。
袁世凯的祭奠灵堂设在居仁堂他寝室外侧的小客厅里。从十一月二十五日中午开始,就有人络绎不绝的前来拜祭,但都是经过中南海门口人员检查并挑选出来的各界代表。有各大学校的老师学生,也有普通市民商贩;有小也主,也有工厂老板;有外国商人,也有各大公使领馆的外交人员。为了等候外地官员,政府人员的拜祭被统一安排在二十八日中午。
二十八日下午,直隶、河南等距离近北京一些的地方省份大员已经开始抵京。随后的几天里,各地督军和省长(民政长)也一个个陆续到达北京,住进了政府专门安排的饭店六国饭店。奉天督军张作霖和省长杨永泰是二十六日上午到达的(吉林黑龙江的还没有到),到了之后他们第一个去拜访的人就是赵一天。袁世凯死后国内局势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动静,各地除了进行一些悼念活动之外都没有什么异常,但这种安静之后又似乎在隐藏着什么,让人心里面很不踏实。这种感觉平民老百姓还没有什么,但越是高官越能有反应;张杨二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拜见赵一天的。
对于现在的赵一天,张作霖心里面已经是佩服的不行了;别看他自己的年龄比赵一天大很多,儿子张学良和人家是一辈的,但这丝毫不掩饰他对赵一天的尊敬。按照后世的话说,现在整个张家都是天粉天迷,其中以张学良和他的二弟张学铭为最。其他几个七八岁六七岁的小家伙,在他们的耳熏目染之下,总统是谁不一定知道,但赵一天这个大英雄都很熟悉。整个家庭的男人都这样,家长张作霖自然也不差,对赵一天从里到外都服服帖帖,死心塌地,所以这次见面已经把自己当成赵一天嫡系的张作霖一点也不怯场,杨永泰还没有说什么,他第一个就开口说话了。
“大人,有人会不会利用这次总统去世的机会乱吵吵,我听说安徽省长倪嗣冲和新任督军张勋两人关系很是紧张,几次都弄的差一点擦枪走火。倪的弟弟倪毓芬可是带了五个安徽省防团的军队从皖北开到蚌埠,为哥哥护驾。我还听说了,这个倪省长和河南督军赵稠、江西督军陈光远、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苏督军李纯几人来往密切,也不知他们在搞什么鬼”。
张作霖只顾说自己的,也没有去管赵一天和杨永泰两人的反应。他可不知道,自己在说这些话时,赵一天虽然在听,可眼睛一直都没有闲着,在看杨永泰,因为杨永泰竟然顶着两个黑眼圈。张作霖说的这些事情张作霖知道,赵一天自然知道知道,身为赵一天心腹智囊的杨永泰自然也知道;尽管杨永泰和赵一天两人不在一起共事,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华北,但电报联系天天不断。身为赵的智囊,在奉天的杨永泰,为赵一天的将来设想了好几种行动方案,都是能够让赵一天快速登顶,控制全国的好计谋;可惜都被赵一天拒绝,因为过程有些血腥,这让杨永泰欣慰的同时又有些失望。
这一次,袁世凯死了,国内局势暗流涌动,一些势力开始蠢蠢欲动,想洗一洗桌面上的牌,这让杨永泰看到了机会。原本二十五日晚上他们可以抵达北京,但杨永泰用了一个晚上时间,对局势进行了分析,又针对性的做出了自己的安排。他知道,一次性让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