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起北方-第3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敢马虎。另外赵天一还想着修一条从张家口或者归绥城到外蒙古区库伦的铁路,目的和前面的一样。

    至于移民,这种事还得慢慢来,历史上闯关东的事情,在赵天一出现长大之前,也就是从美国回来之前的一九一一年,闯关东的百姓已经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迁移,而且远不止山东一个省。例如哈尔滨城的小西屯,一部分河北百姓就迁移到那里生活。不过随着赵天一在山东击败入侵的日本军队,将日本占领胶州半岛,进而占领山东全境的野心打败,并且大大改变山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之后,赵天一不清楚还有没有后续因为日本人在山东进行迫害而使得大量山东人再次迁移的情景出现。但不管怎么样,从内地中原地带、包括山东河北,移民东北和西北地区,是不争的必须要做的事情。

    四月十八日,赵天一参观了奉天兵工厂(前奉天军械厂和奉天机器局的合并),杨永泰、张作霖等一行人亲自陪同,包括了从齐齐哈尔赶回来的黑龙江将军冯德麟、从吉林城赶来的吉林督军孟恩远也都在场。此时的奉天兵工厂规模并不算很大,只有一条步机枪弹药生产线,但却有一条七五野炮以及炮弹生产线;为了这条火炮生产线,张作霖可是没有少给赵天一下保证。有了这条火炮生产线,以后都不地区军队火炮装备,就用不着从关内调运了,省去了大量时间和人力金钱。赵天一的目的可远不在此,后续大口径火炮生产、装甲车生产,甚至飞机的生产等,就将会陆续落户这里,关键就看时局的变化以及他自己身份的变化了。

    “多谢总。。。大人(这个称呼在民国初延续了很久,甚至在一九二几年,也有称呼上官为大人的)的支持,连我都不敢相信眼前的工厂就是一年前的军械厂,真的让人兴奋”!张作霖在一边感叹的说到。他原本想叫赵天一“总长”的,但一想到赵天一已经辞去了这个职务,就将到口的“总长”换成了“大人”,反正意思都一样,都是对上官的尊称。旁边的冯德麟见张作霖说话,也赶忙说到:“大人对东北陆军的关怀,下官等铭记在心,铭记在心”。紧跟在冯德麟身旁的孟恩远虽然没有说话,但脸上的表情也显示了他和张冯一样的心情。孟恩远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入伍的,那一年他已经三十九岁,也算得上是最早跟随袁世凯的老人了,对袁世凯自然是忠心耿耿。不过此人缺少胆量,没有什么担当,袁世凯任命他为吉林督军之后,赵天一见他对自己的命令也很是遵从,就没有动他的心思。对于东北三省的督军,赵天一可是要慎重用用;现在张作霖已经是赵系人马了,冯德麟也因为儿子的关系,抱紧了赵天一大腿;这个孟恩远虽然胆小,但只要不坏他的事情,赵天一还是能够接受的。历史上他可是被张作霖赶走的。

第二卷 一战风波第三一七章 纷纷攘攘的时局()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三一七章纷纷攘攘的时局

    赵天一离开参谋总长,成为北方五省区的巡按使之后,国内政坛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就连国外,一些国家都对中国的政策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而中国在西亚远征军的变化就更加的大。准备围攻巴库油田的远征军主动停止了进攻,从高加索山脉退出,退到了库拉河以西,远离了巴库地区,预备攻击重点也由向东改为向北。之所以说是“预备攻击”,是因为远征军接到了新任参谋总长冯国璋的命令,似乎是远征军好像要撤回国内,不再准备留在西亚了。没有了赵天一,远征军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军火消耗,冯国璋是没有办法搞定的;据说英国政府对此非常着急,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多次拜会袁世凯以及段祺瑞、冯国璋等军方高层,希望中国远征军能够继续留在西亚。

    对于中国军方更换参谋总长,开始的时候英法并未对此有多大的关心;英国公使朱尔典和法国公使康德虽然有些担心,但也只能对此表示关注。按照他们在中国多年的外交工作,中国官场是那些变幻莫测的东西,真的还是让他们不能理解中国官员的想法。在多次拜会的袁世凯和段祺瑞之后,中国方面也只是模糊的表示暂时不会撤走远征军。虽然没有下令撤军,但军事方面的行动却明显减弱了;对此,英法两国,特别是两国驻华公使开始怀念最先的参谋总长赵天一了。因为中国远征军不行动,最直接的压力就是他们两人,谁叫他们是驻华公使呢!在多次拜会新任参谋总长冯国璋,不能得到肯定答复之后,朱尔典开始设法叫人联络在欧洲大陆的莫理循。

    战争爆发后,莫理循是以中国驻欧洲观察员的身份留在欧洲大陆,负责协调英法等同中国关系的;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够担任此职位,也算是头一份了。此时的莫理循,虽然任担任总统政治顾问,但主要的工作,却已经变成了中国军方,其实也算是赵天一派驻欧洲的中国军方观察员。他要负责传递欧洲战场的变化情报,这其中也包括了战场是新武器的情报,有些类似情报搜集工作;不过这一点,莫理循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而已。赵天一提供给英国军方的坦克战车,并没有第一时间出现在战场,而是进了英国陆军“陆地巡洋舰”小组,作为样车使用;这个情报,就是莫理循提供的。

    朱尔典希望通过莫理循找到赵天一,或者劝说中国军方新的参谋总长,能够像以前一样。只是他不清楚冯国璋之所以要撤回远征军,最大原因是因为后勤问题。冯国璋可没有赵天一那么财大气粗,又拥有远洋运输船队,连德国海军都不会袭击的运输船队。所以在接到远征军需要补给时,没有解决办法时,只能这么做。当然,冯国璋并非没有想过让英国人来负担这些,可英国人,自己都得勒紧裤腰带,哪有能够兼顾中国远征军。

    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二日下午,正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见从西亚急匆匆赶回来的段芝贵,为段芝贵面授机宜的袁世凯,突然感自己身体有些不适。在段芝贵离开,袁世凯回到后面屋中休息,但不适感却越来越严时。莫名其妙的,袁世凯想到了自己家族的那个“诅咒”活不过六十的话来。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不足四十岁便去世,叔祖袁甲三五十七岁时死亡,生父袁保中活不过五十一岁,嗣父袁保庆四十九岁时散手人间,堂叔袁保恒仅活到五十二岁。四代人下来,关于“袁家人活不过六十岁”的说法成了许多人知道的秘密;老袁今年已经五十八岁,接近六十这个大坎了。所以自己身体一不舒服,马上就想到了这个事。

    不过在休息了一个晚上之后,第二天起来,袁世凯的身体又恢复如初。在怀仁堂又一次接见了前来拜会的朱尔典等外国公使以后,袁世凯一个人在办公室想了近两个小时之后,给四川的王士珍去了一份电报。也差不多两个小时之后,王士珍回了袁世凯电报,在看完王士珍的电报之后,袁世凯也不多停留,命人找来了段祺瑞、梁士诒、陆征祥、徐世昌、冯国璋等人。等人到齐之后,袁世凯就开口到:“之前国家零乱,政出无门,政府之大总统只有我一人,并未设副总统一职。先今我国已基本平定,国家正是需要大发展之际,政府需要加大领导和全力促成。故我决定增设一副总统职位,平日协助我工作,分担我的一些事务,行使大总统的部分权力”。

    说到这里,袁世凯停下了话题,看了一眼部下那些有兴奋、有不解、有疑惑、有平淡的眼光,继续说道:“当然,这个副总统,必须要和总统、也就是我一条心,否则,对国家政府无益”。见众人陷入沉思,袁世凯再次说到:“我的意思是,这个副总统由芝泉来兼任。一来芝泉和我配合多年,很多方面我们都有相同的看法意见,对以后国家政策取向减少很多麻烦;二来芝泉在政府高层工作多年,熟悉各部门职能,担任以后能够尽快融入工作,便于工作的展开”。

    屋里众人听了袁世凯的话,从第一句开始,都感到很是意外,包括段祺瑞本人。不过老袁没有给吃惊的众人什么机会,接着就任命段祺瑞的理由说出来了,让大家想反对也不好再开口。不过众人不出声,不代表冯国璋不出声。他刚刚有地方爬到中央,成为和段祺瑞差不多的参谋总长,眼看再过几年、不,或许几个月,他就可以追上段祺瑞,甚至超过他。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又让段祺瑞官升一级呢!所以见其他人不开口,冯国璋自己就开口了。

    “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