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高人,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把坦克运到西亚去呢?唉!要是早想到那里,也许我们的装备已经开始大量生产了。看来参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能力还要提高才行啊”!赵天一说话握手的同时,跟随在赵天一身边的几位校尉级军官也都对朱尔典露出崇拜和感激的神色,让朱尔典很是受用。
赵天一激动完之后,拉着朱尔典的手走回座位,亲自给他倒上茶水之后坐回原位说道:“公使先生一言提醒梦中人,我决定现有的二十辆坦克战车。连同研究所里面的五辆总共二十五辆,这次全部运到西亚交给远征军使用,实地检验坦克的作战效果。这从归绥到天津海港码头,由我早就派人秘密押送;到了条件码头,还望公使先生出面安排海船专门运送这些战车,包括沿途的保密工作。我希望公使先生不要对任何人提起有关坦克的事情,在它们还没有开始正式列装之前,特别是日本人,这一点,我还是希望公使先生千万要注意”。
“请放心,贵国政府和日本国之间的事情我是知道的,我会特别交代;当然,也希望将军能够保证这款武器装备不能够流到德国人手里。我知道,在贵军的军校和军队里面,现在还有德国教官和军官的存在,希望他们没有接触到坦克的存在。事关紧急,我需要马上同国内联系,请将军安排这里的电报室给我,由我亲自向伦敦发报报告”。
十一月二十九日下午,朱尔典在归绥向国内报告了有关坦克的一些事情,并附上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在电报中,朱尔典再一次就中国人的表现提醒英国阿斯奎斯内阁注意,为了早日赢得战争的胜利,在得到中国人的大型轰炸机和这款新的陆地装备之时,政府应该拿出实在的诚意。这已经是朱尔典第二次在电报中劝说政府这么做了,之前赵天一飞机大轰炸之后,他也曾向国内发过类似的电报。
此时的英国国内,随着战争的进行;士兵的战损率直线上升,依靠志愿兵制远远不能补充战争中的损失。内阁分成东线派和西线派,各自认为东线或西线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均要求政府扩大在各自要求方面的兵员。军需部长劳合乔治属东线派,英法军队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的失利,他建议从西线至少抽调一百万军队加强东线。虽然战争形势的发展证明东线派的主张并不切实可行,他仍坚持而不改变。然而随着中国军队在波斯湾地区的突然胜利,让他迅速改变了自己的这一观点,认为只要中国远征军能够继续这样,英法在土耳其也许会取得一场久违的胜利,从而改写协约国的局面。
在接到朱尔典的电报以后,劳合乔治这位英国下一任首相(一九一六年底取代亨利阿斯奎斯成为英国第五十三任首相,领导英国人继续一战)非常重视。作为战时的国家军需部长,他在今年十月份主张实行征兵制;但遭到自由党人的反对;因此对于军事装备方面的任何信息他都非常重视。前海军大臣丘吉尔主持研究的“陆上巡洋舰计划”,在丘吉尔下台以后也正是在他的关注下才得以继续。得知中国人在飞机项目之后,还有这个坦克装备,劳合乔治喜出望外,立即回电要求朱尔典全力配合中国人的最后试验,争取早日成功并为英国政府所拥有。
在给朱尔典的电报中,劳合乔治告诉朱尔典,中国人的远征军在波斯湾的战斗中,好像使用了一款新式的武器装备。在远征军中的英军随军观察员就曾老远的看到过这种装在汽车上的武器装备,似乎是以汽车为依托前进的。观察员曾提出近距离察看这种装备,但被拒绝了。中国远征军指挥官否认了这个说法,说观察员看到的只是运输装备的汽车,可能上面运载了机枪火炮,远远地望去好像是新装备,其实不然。
第二卷 一战风波第二二三章 外强中干的沙俄()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二二三章外强中干的沙俄
国内快速回传的电报,让朱尔典感到了一丝压力,虽然他已经洞悉国内在得知“坦克”这种超级武器之后的一些反应,但没有想到部长阁下会如此关心和重视。既然电报里面有“全力配合中国人试验”要求之后,朱尔典也就没有过多顾虑,告诉赵天一在西亚沙漠地区的坦克测试没有任何问题,他的二十多辆坦克可以随时运过去。天津码头方面,他也会进行安排,保证整个运送过程不会出任何纰漏。
对此,赵天一自然相当的满意,这本来就是他计划中的第一步,接下来到了西亚地区,还马上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出来,还需要朱尔典和英国人的配合。从远征军第一仗到十一月月底这十多天时间里,巴格达省和巴士拉省这些地区的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远征军主力部队全部在前线作战,二线部队又都在守卫主要的公路和补给集结地、机场等要地;普通的沙漠阿拉伯人居住的地方基本上派不出什么人手去光顾,结果这给了从土军中逃出的希腊、亚美尼亚籍乱兵机会,这伙有溃逃士兵组成的乱兵,几乎将两河流域除军队驻扎地方之外的所有大小部落村镇横扫了一遍,除去个别大部落有武装人员护卫免遭劫难之外,绝大部分的阿拉伯人被报复的亚美尼亚士兵杀害了。
这些乱兵十几天的时间,就造成六十多万阿拉伯人死亡;等到远征军接到报告再去追踪时,他们早就在得手以后转移到新的地方,制造新的屠杀去了。这件事造成后来这一地区*和基督教之间的仇恨和战争,最后扩延到整个*和基督教世界;而造成这一事件的最初罪魁祸首土耳其政府,也在一战后被欧洲国家所责难和惩罚,疆土几近不保。因为这些从土军队中逃出来的希腊和亚美尼亚士兵,正是听说了土军中纯*军队,屠杀了上百万亚美尼亚族人后才出逃报复的。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朱尔典又去拜会了赵天一,原因是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陆军大臣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元帅也都给他来了电报,讲述了和军需部长差不多的意思。和外交大臣稍有不同的是,基钦纳元帅给朱尔典的电报就更加的直接和明确,军人考虑的地方和外交大臣明显不同。基钦纳元帅告诉驻华公使:“目前英国就是需要一场胜利,单纯的军事上的胜利。如果中国人的坦克能够像他电报中描述的一样,那就尽一切可能得到它,为此哪怕让帝国付出一些东西都可以接受”。
和他的电报相比,爱德华格雷外相的电报就要谨慎的多,他提醒朱尔典“中国人的坦克要设法得到,但帝国在远东的利益也必须保证;英日同盟关系现在还需要保持,因为英国在远东、特别是南洋一带还需要日本人的海军协助。这一点,中国人可做不到”。
接受完电报的朱尔典再也坐不住了,他来见赵天一,就是想通过他购买坦克的制造技术。这一点,他虽然知道希望不大,但好歹也要试一试。再就是英国人已经在从中国购买的战斗机中尝到了甜头,现在还想着购买轰炸机;这些,都得赵天一点头才行。谁知他接连去了几次都没有遇到赵天一,参谋总长从山西回来后被总统安排做一件秘密事情去了;直到两天后的黄昏,在赵天一的家里,朱尔典才又一次等到他风尘仆仆地从外面回来。于是就留在赵府,等赵天一洗漱一番话一起吃饭,最终目的当然是军火问题。
朱尔典不知道的是,和赵天一在机场下飞机的还有俄国驻华公使库朋斯齐,他们是一起从外蒙古库伦飞回来的。两天前为了外蒙和北京的秘密谈判,他们两人坐上赵天一的专机去了库伦。当然现在的这个谈判已经算不上是“秘密”了,俄国人知晓了这件事;好在圣彼得堡(前文有将俄国的首都说成是莫斯科,是错误的。自一七一二年彼得大帝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十月革命爆发的一九一八年的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后面更正)因为欧洲战事沙皇和皇后(其实是皇后)顾不上这些,库朋斯齐只好自己做主了。他知道,随着中国赵天一的崛起,中国军事力量突然增强,疲弱的俄国绝不可能有能力两线作战,那样的话俄国离死也就不远了。
但是,作为一个资深的外交官,他必须为自己的国家在各个方面争取最大利益。以前要是出了这样的事,他可以联合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列强进行打压,甚至以武力做要挟。现在不行了,首先日本人已经两次败在中国人手里,还在添伤口;德国已经变成敌对国家了,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