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起北方-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险关要地,后者的工作已经在最近被外放的四个独立师部队所取得,部队也被收编;而前者还继续留在各地县城,仍归属山西督军管辖调派。这次赵天一到督军府,正是想把这些人虽然还算精壮但已经没有什么士气的巡防营遣散收编,让合格者成为自己各独立师的一份子,不合格者就老老实实地解甲归田或者去新开的工厂做工混口饭吃。

    看到妻弟到来,刘光胜赶紧让人送上香茶,自己也从正在办公的座位上走下来陪妻弟喝茶,顺便问问这位老弟登门有何事。刘光胜很清楚,自己的这位可以说是妖孽般存在的妻弟没有事情是不会亲自找上门的,最多就是一个电话或者写一个条子;现在太原各要害部门都装上了手摇电话,方便的很。刘督军边喝茶边向妻弟抱怨:“我早说了要你来做这个位子你就是不来,这个破督军,有事没事都要成天坐在这大堂上;有时候几天没有一张公文,有时候公文多的要死。你看,从昨天开始各地的公文又开始多了起来,连陕西西安府的文件竟然也送到太原府来批文,真的是破天荒了”。喝了一口茶,看见妻弟有些疑惑的眼神刘督军有继续说到:“陕西西安是最早响应武昌暴乱的地方之一,当时陕甘总督升允逃往甘肃,将军文瑞投井自杀,陕西巡抚钱能训藏匿于老百姓家中躲过一劫。这些事你都知道,革命党这么一闹,整个陕西的政务肯定就停了,就算是孙文在南京宣布了任命张凤翙(西安革命党头目)为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但政务这一块还是没有能理顺。就这么一拖就算半年,西安陆军小学也已经停课半年了,他们要求把这批的学生全部转入我太原陆军小学学习,我正在为此时烦恼呢”!

第一卷 第十九章 还有不知道的(2)() 
第一卷第十九章还有不知道的(2)

    其实是赵天一自己孤陋寡闻了,清末除了新军的出现,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年),清政府练兵处会同兵部奏拟陆军小学堂章程,开始在全国各省设立陆军小学堂,宗旨为“一切教育,以忠君爱国为本原,德育、体育为基址,振尚武之精神,汰叫嚣之陋习”。学制三年,每所学堂定额为90名至300名不等,年龄为15岁至18岁之间(武备学堂挑选的可在20岁以下)。各小学堂定额分三年招足,即每年招定额的三分之一,分为第一、二、三班,新生为三班,每年提升一班。新式陆军学堂(小学堂、中学堂、兵官学堂(未设立)、大学堂二级)四等体制的一部分。到一九一一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全国各省各地都已经成立了二十九所陆军小学校,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有湖南、两广、直隶、四川、云南、东北等地。而且这些地方的陆军小学校也培养出了一批人才。

    在短暂的疑惑之后,赵天一还是选择性的认为自己度这一部分历史是不知道的,事实上他确实是不知道的。他马上打住姐夫往下说的话题,张口问到:“三姐夫,我对这个陆军小学校很是感兴趣,它是怎么回事?陕西西安有,我们太原有吗?你能帮我说一说吗”?看着小舅子如此热心和急切,刘光胜也有些好笑,这种表情在赵天一身上可很少见。于是就将他知道的有关清政府建立陆军小学堂的事情给赵天一简单说了一下。毕竟他也是清末新军的协标,也算是清军中的中坚人物,对这些事情还是比较了解的,当下三言两语给小舅子解释清楚,这才让赵天一对清末陆军小学堂有了一个了解。

    听完三姐夫的说明,赵天一又问到:“那全国各省还有陆军中学堂和兵官学堂吗”?他现在对清庭设立的这一制度是越来越感兴趣了。“有,不过很少,全国只有四所陆军中学堂,第一中学堂在直隶清河镇,负责京师、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安徽、奉天、吉林、黑龙江以及察哈尔、绥远驻防各陆军小学堂毕业生;第二中学堂在陕西西安,负责陕西、甘肃、四川、新疆各陆军小学堂毕业生;第三中学堂在湖北武昌,负责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以及荆州驻防各陆军小学堂毕业生;第四中学堂在江苏南京,负责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各陆军小学堂毕业生。这些中学堂学校学制为两年,分为步、马、炮、工、辎重五科。课程有普通文化学科和军事专业学科,军事专业学科既学军事理论,亦在操场、野外进行各专业军事训练。学员毕业后即分入新军的步、马、炮、工、辎重各队(连),为“陆军入伍生”,准备升入陆军兵官学堂深造后,任初级军官”。

    看着妻弟有些震惊和不可思议的脸神,刘光胜心里就特别的爽,终于有事情可以在自己这个聪明的小舅子面前显摆一次了,也算小小的出了一口气、一口被他聪明才智压着的一口气。看着赵天一还在继续震惊或者沉思的样子,刘光胜没准备放过他,继续说到:“第二中学堂的学生这次西安义举中都参加革命党了,没有剩下什么人吗,不过小学堂到是有不少想进入我太原小学堂继续学习。另外刚才的中学堂除此之外,还有特别的中学堂,如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在湖北设立的湖北武昌普通中学堂。此种中学堂为四年半学制,学生毕业后进入士官学校,担任初级军官。。。。。。”。

    没有听到三姐夫刘光胜后面的话,赵天一自己已经在思考中了。没有想到清末全国已经开设了这么多军事小学堂和中学堂,如果不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庭,这个封建制王朝不知道还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不过整军备武是肯定的。其实赵天一想的一点都不差,整个清末的这些大小军武学堂培养出国大量的各级人才,民国时期那么多军阀出现,和这些学堂有莫大关系。这也是生在乱世,如果是和平时期那些军阀一个个都应该是一些不错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除了这些陆军小学堂、中学堂之外,赵天一本身有所了解但并不是十分清楚的民国时期的陆军大学其实也是在清末建立的。

    陆军大学的创办是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的产物(一九零六年创立),也是清末袁世凯北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由于清朝在普练新军后不久,即在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了,就连拟议中的陆军兵官学堂都来不及建立,更不要说陆军大学了。但是此时相当于陆军大学一级的军事院校却已经于一九零六年在保定创办了,即北洋军官学堂(又称陆军行营军官学堂)。一般都将它作为陆军大学的前身。一九一零年七月学校更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不久武昌起义爆发,学员多回部队,至一九一二年冬,第三期始返校复课和招生。这是陆军大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为草创时期。民国建立后,一九一二年陆军预备大学堂的校址由保定迁往北京,改隶参谋本部;不过此时还没有开始迁移,也没有复课,但它作为民国时期的陆军大学已经存在了。后世的陆军大学在民国时代的各级军校中一向以难考着称,有“铁门槛“之喻。如一九二八年第二集团军二十人参加陆大第九期的复试,最后录取的仅有九人。解放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的杨伯涛就曾三次参加陆大的招生考试,直到一九三五年第三次投考才考上了陆大第十四期,其难考程度可见一斑。陆军大学在筹建之时预定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参谋及要职武官,但在其创建初期更主要是为满足新军军官不足。袁世凯将军官学堂学员分成速成和深造两种,速成科学制一年半,深造科则为三年。就陆军大学的培养效果而言,陆大的创办使中国军队中高级指挥和参谋人员中受过高等军事教育的人数大为增加,从而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指挥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它培养的六七千毕业生不断进入军队,逐渐充实到高级参谋和指挥岗位上,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交响乐的主要演奏者之一。而且作为一个军事教育机构,陆军大学在风云变幻的旧中国存在了四十余年,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它在办学的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特别是高等军事教育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赵天一有些懊恼,这很多东西很自己以前知道的有些不一样,也许是自己没有关心到。看到姐夫有些戏嘻的眼神后多少有些生气,“行了姐夫,别用那种眼神看我,不就几个陆军小学堂的事吗,你要是觉得烦,把那批文拿过了我给你看看,好减轻你的工作‘负担’,说不定还可以挖掘几个人才出来”。说着还主动站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