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8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是因为这些地方不是旱灾,就是蝗灾,要么就是兵灾,所以崇祯皇帝皇恩浩荡地全都减免了而已。

    如同历史上一样,这些主要从江南征收上来的辽饷,崇祯皇帝一分没有截留地,用在了平辽的事业上。

    崇祯元年的三百九十万两,以及崇祯二年的二百七十万两,全都折成了含银八成的崇祯银圆,共计八百二十五万崇祯银圆,用作了平辽的军费。

    其中的大头即六成的辽饷,自然是充作了辽东镇的军费开支,其中的两成充作了登莱镇的军费开支,剩下的两成充作了东江镇的军费开支。

    而给了辽东镇的那部分由辽饷充作的军费,累计四百九十五万块崇祯银圆,则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被辽东督师鹿善继全部投入到了募民屯垦与整修改造辽西城池之上了。

    五百万崇祯银圆,以及不可计数的人工,增筑了五座城,即营州城(三座塔)、塔山城、杏山堡、松山城,以及觉华岛上的镇海城。

    这些事情,不仅耗费了不少的银子,而且也比不上往北或者往东推进一百里效果更加显著,当然会受到朝中言官的弹劾。

    但是崇祯皇帝自己却觉得这些银子并没有白花。

    如果没有辽西走廊上的这些增筑城池棱堡的巨大工程,辽东镇当初裁汰下来的老弱病残冗兵冗员,就只能闲着,而且闲着的时候,朝廷一样要给军饷钱粮。

    即便对这些裁汰下来的老弱病残军饷减半给付,也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除了保持稳定,还带不来其他效益。

    而有了这些不间断的工程,这些人就有了事情干。

    历史上崇祯皇帝也曾因为九边军饷无以为继,而听信朝中大臣建言核定饷额、裁汰冗兵,但是裁掉的兵员没人管,只是遣散了事。

    结果这些人,离开了官军的队伍,转头就当期了山贼土匪。

    这个教训不能不吸取。

    除此之外,有了这些工程,京畿之地皇亲国戚勋贵之家跟风新建的大批水泥厂、石灰窑、水泥砖瓦厂的大量产出,也就有了巨大的销路。

    还有从关内应招北上,开荒种田搞屯垦的流民灾民们,也有了以工代赈的大量机会。

    有了事头做,有了银子赚,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无业游民,从山海关出关北上做工。

    这个账也不能不算。

    特别是,鹿善继这么做了之后,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年定下的西守东攻的复辽战略,才算是八字画上了另一撇,而且还是最重要的一撇。

    西守东攻的战略,有个前提,那就是辽西走廊首先要能守住,宁锦防线必须万无一失。

    虽然在原本的历史上,直到洪承畴率军在松山全军覆没的那一天,宁锦防线才算是被建虏后金国真正突破,但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却不敢在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上掉以轻心。

    所以,尽管朝堂之上对于鹿善继的作为有许多人不满,但在皇帝的默许下,以及军机大臣孙承宗的支持下,其在辽西走廊上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还是得意持续推行了两年多。

    如今的宁锦防线上,除了义州城已经成为了辽东镇坚不可摧的战略支柱之外,觉华岛这个辽海枢纽之地,也因为镇海城的修筑而成为整个辽东镇的镇海神针。

    正所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有了觉华岛镇海城内巨大的粮草弹药储藏量,辽东镇的前后中左路兵马以及随军屯垦的大量关内移民,就再也不必担心建虏骑兵绕城南下或者出兵围城,断他们的粮道和后路了。

    当然了,也正因为辽东督师鹿善继及其麾下大将们,这两年多来做的都是默默无闻的事情,所以没有一个人得封世爵。

    当赵率教、祖大寿、曹文诏这些当年的同僚,因为抗击建虏有功纷纷被封为伯的消息传到辽东之后,资历远在这些人之上的辽东大帅满桂,心中十分的窝火。

    当时满桂心急如焚,急着率辽东军队前往京畿勤王,但是被鹿善继拿出皇帝的密旨予以坚决制止。

    崇祯皇帝当时的设想,是准备以实力尚不为人知的近卫军第一镇、第二镇,坚守居庸关、紫荆关一线,给来犯的黄台吉一个难忘的教训。

    若是满桂率领辽东大军返回京畿增援,黄台吉恐怕就不会去攻居庸关了。

    所以,在九边各镇中的许多人,都在这场抗击建虏的战争中立下功劳的时候,他这个专门负责平辽的辽东镇总兵官、辽东镇五路兵马都统制使,在最该立功的时候居然寸功未立,这让他的心中十分窝火。

    他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的他,因为与当时的督师袁崇焕不和,早一步被调到了宣大,他倒是带着军队勤王了。

    同时由于崇祯皇帝对他十分信任,还让他总理了勤王大军与黄台吉率领的建虏大军背城而战,而他就是战死在了这场战事之中。

    这一世,崇祯皇帝让他留在辽东,也是不想让他参与进来,避免他重蹈历史上的命运。

    不过这些事情,除了崇祯皇帝自己,这世上当然再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了。

第八八零章 也搞屯田() 
    崇祯三年的干旱,并不是老天爷专门针对大明朝境内的土地而安排的,远在辽东的后金国内,同样面临干旱的威胁。

    由于有着春天时的融雪,辽东的旱情稍好一些,但是到了从春至夏,一场雨不小,对于后金国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

    因为东北大地上的农耕日期与关内不同,那里是五月种,十月收,头年冬天的冰雪再大,若是来年直到五月不小雨雪,旱情依旧是个问题。

    建虏大军撤回辽沈腹地之后,奴酋黄台吉一方面忙着理顺内部的关系,重新塑造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同样不得不焦头烂额地,着手解决女真八旗的吃穿用度问题。

    这个时代的女真人是半耕种半渔猎的民族,比起他们北方的亲戚即野人女真部落和北山女真部落来说,因为他们从汉人这里学会了耕种,所以显得开化了一点,同时也比他们北方的穷亲戚们富饶强大了一点。

    但是比起大明朝,他们在种地上那就不是差的一点半点了。

    就是比起原来与他们紧紧相邻的朝鲜,女真人的农事耕作也是大有不如。

    如果没有之前多次战争中捕获的包衣阿哈,那么他们的农业恐怕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水平上。

    这些包衣阿哈主要有辽东汉人和朝鲜人组成,这些人被八旗旗丁俘虏之后,很快就变成了各旗旗丁的农奴,为旗人耕种土地,提供粮食。

    这些粮食成为八旗旗丁的军粮,让他们可以外出征战,继续抓捕更多的汉人或者朝鲜人、蒙古人来当他们的奴隶,为他们耕种或者养马。

    不过,这些八旗旗下的包衣阿哈们生产出来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奴儿哈赤以来八旗贵族们的需求,对他们来说不过是聊胜于无的补充罢了。

    奴儿哈赤崛起以来,建虏后金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原因当然有很多。

    但是他们的财政问题,也就是女真八旗的钱粮问题,却差不多都是靠着一次又一次的抢劫而维持下来的。

    先是抢劫辽东女真各部,然后刚刚壮大,就开始抢劫辽东汉人,抢劫蒙古部落,抢劫朝鲜人,抢劫北方的女真和其他部落,一路抢劫下来,最后又绕道蒙古,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入大明朝的境内,抢劫人口、粮草和牲畜。

    女真人就是靠着抢劫,最后发展壮大,机缘巧合之下竟然入主中原,说起来真是老天不长眼。

    这一次,黄台吉的算盘打得啪啪响,就想着率领大军西征漠南,然后南下明朝,能不能就此征服明朝先不说,就是最差的一个结果,他也认为应该能够抢回来大量的金银财富,大量的包衣阿哈,大量的粮草牲畜。

    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个最差的结果,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不仅什么也没有抢到,而且还折了老本,差点连他自己都回不来。

    原本预想中的财富、粮食、人口、牲畜没有了,后金国的难题马上就来了。

    因为是人就要吃饭穿衣,女真人也是如此。

    这些习惯了靠着抢劫发家致富的女真人,一旦抢劫不到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的生存困境立刻就凸显出来了。

    一些出身建州女真的旗丁还好说,相对开化一点,懂的积蓄,而且跟随老奴征战的时间早,赶上了好时候,抢了不少东西,可以应付不时之需。

    而那些从北方的女真部落里新填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