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2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隆庆开海以来,闽浙粤三省沿海的海盗们占据着外海的海岛,把持着外海的航路,海商们从月港出发之后,还要给海盗买路钱。

    因此,月港的海外贸易虽然繁盛一时,但是大明朝廷却并没有从中尝到太多开海贸易的甜头。

    也正因此,除了开放月港之外,隆庆开海就到此为止了,没有进一步开放其他的港口。

    如今则大为不同,崇祯二年元旦的开海诏书,在漳州月港开放的基础之上,一口气又开放了五个适宜海贸的港口,也就是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泉州,浙江的宁波,南直隶松江府的上海,以及北部沿海的登州。

    这个时候的上海,当然还是南直隶松江府下面的一个小县城,完全没有后世魔都的一丁点儿样子。

    但是包括上海县在内的这几个沿海城镇,却一个个都是天然的对外贸易港口,因为之前的海禁政策,除了官方偶尔会有的官方海外贸易之外,民间的海外贸易,完全处于压抑状态。

    不过,这种带着资本主义社会特点的民间商业贸易,发展到明朝万历年间的时候,其实已经完全压抑不住了,就像春天来了,野草争着抢着要发芽一样,眼看着就要喷薄而出了。

    因为受到所谓隆万开海的政策影响在内,当时整个东南沿海商业贸易已经非常普及了,民间商业氛围很浓,各种生意人很多,商人地位提高,整个社会就是一种笑贫不笑娼的状态,人人都在追求发家致富。

    在这种状态下,大明朝廷如果还是不开放港口,将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从地下转为地上,将他们规范起来的话,那么大量的关税收入将会白白地流失掉。

    所以开放沿海港口,规范民间海贸,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无论如何也要采取的大政方针,谁反对也没有,而且谁反对,谁就得从朝臣或者地方官的位置上滚蛋。

    不过尽管如此,在内阁诸臣的坚持和劝说之下,为了稳妥起见,崇祯二年的这一道开海诏书,还是只开放了五个通商海港。

    对内阁诸臣来说,开海通商有利有弊,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现在还不好说。

    而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也并不清楚东南沿海民间走私的海外贸易规模,究竟有多大。

    同时,一个方向设一个对外贸易港口,也更方便管理,等将来积累下来一套成熟的经验之后,可以再开一批港口。

    这样一来,阻力也能小上不少。

    如今内阁阁臣、六部尚书这些人,平时与崇祯皇帝接触多,已经知道了这个皇帝的大体思路,而所有朝臣之中,对这类事务最有发言权的四位阁臣,以及礼部尚书、户部尚书,都已经表达了支持开海的立场,所以但凡是会看风向、识时务的朝臣,都不会轻易站出来反对。

    然而,大明朝堂之上,从来就不缺少这种不识时务的愣头青。

    这种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读书读坏了脑子,天真地以为自己是在为生民请命,终归是为了皇帝好。

    另一类则是别有用心,是某些商帮集团的代言人,是被人指使着站出来反对的。

    第一类人或许还有救,因为他们多多少少是出于公心。

    而第二类人则无可救药,因为他们完全是出于私心。

    崇祯皇帝看完了司礼监递进来的这一堆奏疏,虽然下定了决心要处理一批人,为推行开海政策立威铺路,但是心中还是颇为闷闷不乐。

    这五个港口,加上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共是六个。

    开海的力度虽然并不大,可是阻力却是不小。

    随着时间进入二月之后,南北各地的衙门都开始办公,朝廷开海的诏书也很快就送达各地督抚手中,恐怕新一波的非议又要随之出现了。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扔下手中的奏疏,站起来,离开了乾清宫中的书房。

    在他看来,既然朝堂之上的这些御史言官,并没有什么可担心,因为他们并不负责开海政策的具体执行,所以任凭他们再怎么反对,如果皇帝不为所动、置之不理,那么他们的反对就一点用处也没有。

    现在的崇祯皇帝想要看一看,对于开海政策来说,最重要的闽浙粤沿海的督抚们是个什么态度,若是其中有人反对开海,那么就必须尽快把他拿掉,因为开海通商与编练新军一样,都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挽救大明国运的根本之策。

    甚至可以说,开海通商比起编练新军来说,更是根本之策。

    编练新军能够图强一时,而开海通商却能够让华夏文明走向海洋,接触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然后逐渐脱胎换骨,完成蜕变,彻底改变大明的国运。

    因为只有开海通商成为了大明朝野的共识,那么编练新军水师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需要,再然后派遣水师出海保护海贸的航路就会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接下来殖民海外就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如此一来,大明就会走上与泰西诸夷一样的海外扩张、海外殖民的道路。

    这才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想要带着大明王朝最终走向复兴的图强之路。

第三零一章 阉党余孽() 
二月初一的朔日大朝会,崇祯皇帝提前一天就已经告知内阁和司礼监,把它取消了。

    因为他知道,那些反对开海或者说想提反对意见的朝臣,肯定是已经憋足了劲儿要在这次大朝会上大发议论的,而且肯定还会有一批反对的奏疏,正在送往京师的路上。

    对于朝堂之上的反对,他已经在乎了,毕竟内阁阁臣和六部之中与开海关系最大的户部尚书,都已经站到了开海的这一边,而且开海的诏书,也已经正是公布和下达了,即使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再多,只要崇祯皇帝本人不松口,他们除了瞎吵吵之后,实际上也是无可奈何。

    但是涉及开海的地方官却不一样,若是负责具体执行开海政策的官员们思想顽固不化,从中作梗或者从中杯葛,那么问题就严重了,很可能导致皇帝的决策走样。

    因此,这些人的奏疏是必须要重视的。

    然而,目前这些表示反对或者支持的奏疏,还在路上。

    因此,与其在朝堂上与这些关系不大的朝臣们费尽口舌,倒不如等到那些直接相关的地方督抚们表明了态度之后,一起予以应对。

    崇祯皇帝的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很快就得到了内阁和几位军机大臣的赞同。

    如今这位年轻的皇帝,处理朝政的手腕着实令他们刮目相看。

    而那些攒满了力气,准备与主张开海的户部尚书毕自严、户部左侍郎苏茂相大干一场的反对者们,在年后第一个朔日大朝会的头一天被告知朝会取消,被闪了一下子,突然有一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除了个别死硬的变得更加顽固之外,其他一些跟风的也都似乎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心里有点想要打退堂鼓了。

    崇祯皇帝取消二月初一的朔日大朝会,并不能让反对开海的人偃旗息鼓,其中一部分死硬派反而变本加厉,再次上书,在批评教育皇帝不守祖制、听信谗言的同时,弹劾户部左侍郎苏茂相以及户部尚书毕自严误导皇帝、祸乱国家。

    其中出身南直兴化的吏科给事中任澍,还上书弹劾内阁首辅李国鐠和户部左侍郎苏茂相两人乃是阉党余孽,说他们鼓动皇帝开海别有用心,请求皇上不要偏听偏信这些仍然隐藏在朝中的阉党余孽,同时请求皇帝查清楚查明白这样的阉党余孽还有谁,给天下人一个交待,等等。

    吏科给事中任澍,借着反对开海这个机会,弹劾内阁首辅李国鐠、户部左侍郎苏茂相是阉党余孽,完全是明末党争中常见的套路,从道德上抹黑对手,然后否定他们提出的任何政策,哪怕政策本身是完全正确的。

    这种借着反对开海搞党争,然后通过党争再把政策搅黄了的做法,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所无法容忍的。

    之前朝臣之中所有议论开海的奏疏,崇祯皇帝采取的都是世宗嘉靖皇帝与神宗万历皇帝一贯的招法,那就是一律留中,不管不问。

    然而这个招法碰上这种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人,论的还是内阁首辅与钦定主持开海政策的大臣,崇祯皇帝就不能不问了。

    因为不闻不问的话,很可能会给一些人发出错误的信号,包括李国鐠和苏茂相都有可能会按照惯例上折自劾。

    这一点是崇祯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

    任澍的这个奏疏一上,不仅皇帝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