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大伦的演艺生涯-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关部门。

    陶兰在剧本中不断地对队长说:“是,队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张远在向有关部门表忠心。

    当然张远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仅仅是表忠心这么简单,或者说他现在更加聪明了,他首先表明了立场,狠狠地拍了有关部门的马屁。然后在这个背景下诉说自己的心路历程。

    剧本里陶兰本人对于“归家”这一机会的心态是矛盾的,她一方面渴望重回家园,渴望得到父亲的接纳;一方面又因为曾经对于父亲造成的不可挽回的伤害而恐惧,宁愿“回监狱去”。

    很显然,张远对于“地下”和“秩序”的抉择也必然怀有同样的心情。于是在这里,狱警队长,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实际上成为了推动,甚至是完成向家庭回归的重要力量。她劝说陶兰千万不要倔强,应该为父母和朋友考虑。

    在陶兰依旧坚持的情况下,她又以“国家”为措辞对陶兰施压,“你忘了这么多年我们是怎么教育你的了”“这是国家给你的权力,你想辜负它吗”。于是,陶兰的归家之旅始终在队长的陪同和引导下进行。

    那句“是,队长”的条件反射式的话语。恰恰又反映了张远内心的无奈,跟主流力量的强大和个人对抗的疲惫,这也是张远最终向主流靠拢的原因。

    剧本里有一段极富象征意味的场景描写:陶兰在穿越车流穿梭的拥挤马路时,表现出孩童般的惊慌、犹疑和躲避,茫茫然地处在一个无处可遁的境地。

    这时,早已快速通过的队长又重新折回牵引陶兰通过了马路。就像她之前说的那样,现在的世界拆了又起,没有我你可能家都找不着。原来的“家”也在经历着拆迁和搬迁,在一个主流文化都在发生变革的时刻,一个从地下走出的导演是否真的能够适应那么多的流派、思潮和团体呢?

    其实就是张远想告诉大家,他并不属于“地下”,只是在风云变幻的现实中失去了方向。

    显然刘玲由于缺乏对张远的了解,还领会不到剧本中更深层次的意义。她只想着如何演好陶兰这个角色,但又缺乏这方面的经历,无法把握角色的心路历程。

    而王大伦同样单单就角色跟刘玲分析,同样不能令她满意。开玩笑,这些不过都是电影学院表演课上的一些基本理论的展开,王大伦不过就是个大专生,而人家刘玲可是堂堂正正本科毕业的好伐。

    “甭废话,你就跟我说说明天的戏,陶兰到了家门口不敢进屋,甚至要逃跑,要跟着队长走,该用什么情绪?”陶兰很不耐烦的打断了王大伦口中巴拉巴拉很浅显的人物,直截了当道。

    “敢情我说了这么多,你一句都没听进去呀?”王大伦不满道。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可我就是演不出来,我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你懂不懂?”刘玲郁闷道。

    “没有生活经历,那你不会挑一种情绪放大,替代呀!”

    “那你跟我说说什么情绪?”

    得,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王大伦挠挠头,看看她,沉吟道:“比方说你那个老男友不要你了,把你抛弃了……喂,你别瞪我,我就是打个比方,不听就算了。”

    他刚说话,就看到刘玲冲他瞪眼。

    “行行行,你说,我听着呢。”

    “比方说那个老男友抛弃你了,把你赶出来了。你想当初你爸妈都反对你跟他在一起,但你就是不听,现在后悔了,想回家肯定没脸。你想象一下,到了这个时候,你站在家门口,是一种什么情绪,我想陶兰就该是这种情绪。”

    虽然刘玲对王大伦打的这个比方很恼火,但结合剧情仔细一想,还确实挺有道理的,这种情绪她具体说不上来,就是感特挠心挠肺,个中的痛苦、无奈、迷茫交织在了一起。

    只是她没有注意到身边的王大伦看着她的眼神很怜悯,她更加不知道王大伦此时心里正在想,提前让她感受一下这种痛苦,或许将来事情真的发生了,她还能减少点痛苦。

    ……

    这里是省监狱管理局的一个新建小区,这年头住房很紧张,小区仅仅把房子建好,外面的道路、绿化、围墙都还没修好,但还是已经有不少住户搬了进去。

    这部同样反映监狱警察关爱犯人,不惜放弃自己回家过年,陪犯人回家的正能量电影,得到了当地监狱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剧组不但能进女子监狱实地拍摄,还专门帮着协调了一套当地监狱干警的房子用于剧组的拍摄。

    整部电影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分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就是十七年陶兰的家庭,她和晓琴之间的冲突,被诬陷偷了五块钱而失手杀死晓琴的由来经过;第二部分是队长带着她回家,在大街上游荡,不断的打听,不断的走,寻找已经拆迁搬离的那个家;最后一个部分是找到了家,陶兰不敢面对,不敢进门,又是队长帮着做了很多工作,最终家人接纳了她。

    电影是按照情节一步步展开的,但在实际拍摄的时候,只能根据现实的条件来拍摄。就象现在这样,由于陶兰父母的戏集中在剧情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所以第一部分拍完就直接跳到了第三部分的拍摄。

    其实不论是王大伦还是张远对这种跳来跳去的拍摄方式都很无奈,当初为什么《东宫西宫》拍的十分顺利?就是因为张远拍摄的时候完全是按照剧情一步一步展开的,让王大伦和斯汉两个菜鸟在情绪的把控上有连续性。

    但之所以在拍摄时能够按照剧情一步一步展开,那是因为《东宫西宫》的主要人物就两个——小史和阿兰。然而现在的《过年回家》就不同了,总不能让扮演陶兰父母的演员停工半个月,等着第二部分拍完,再拍第三部分吧。

    哪怕张远就是想这么干,恐怕王大伦都不会同意,让演员停工无疑会增加很多费用。其实不论是拍电影还是拍电视剧,因为费用、演员的档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实际拍摄中都是跳着拍摄的。但这样难免会让演员在情绪连续性的把控方面造成影响。

    第三部分都是夜间的戏,演员可以在宾馆吃完晚饭再过来,王大伦可不行,作为副导演他得指挥道具和美工在现场布景。开拍前灯光、群演都要到位。

    “待会放鞭炮、烟花的时候,悠着点,咱们买的不多,万一重拍多了,别到时候不够。”

    “你注意一下围观的人,待会实拍的时候,尽量别吱声,到时候影响拍摄。”

    “你们不用太紧张,不用在意镜头,也别朝镜头看,就当平时遇上问路的人一样,自然一点就行了。”

    小区没有路灯,除了楼道里的灯光,其他地方都黑咕隆咚的,王大伦安排了两个人在楼前放鞭炮,还有一对年轻的夫妇抱着孩子放烟花。

    “action!”

    李兵兵裹着一件警用棉大衣,牵着刘玲的手走着。刘玲在第一部分中头发剪得很短,象个假小子,为了显示时间的跨度,她戴了一个典型监狱女犯发型的假发套。穿着监狱配发的蓝色棉袄,戴着一条跟衣服同款的蓝色围巾。

    小区里的地面虽然平整过,但毕竟是泥地,加上去天气冷一冻结,难免有些坑坑洼洼,走起来高一脚低一脚。

    灯光师并没有把光直接打到她俩身上,就在她们的背后打出一片薄薄的白光,镜头里依稀能看清她们的脸。

    这是张远一贯的风格,他就是喜欢在这种昏暗晦涩的环境中去表达他想要讲述的故事,当年的《东宫西宫》是如此,刚刚拍完的第一部分也是如此。

    摄影师张喜贵亲自掌镜,他扛着摄影机对着李兵兵和刘玲,一路后退,尽管地面不平,但他的手却很稳,镜头丝毫没有抖动。

    “卡!”

    两人没走几步,张远就喊停了,他还特意走到她们中间,落后李兵兵半个身位,指着她对刘玲道:“她是你的队长,地位不对等。另外,你对回家一直是恐惧的,但你已经习惯听从的命令,我要的是你害怕但又不得不跟着走的感觉。别像跟闺蜜逛街似的。”

    “我懂了,导演。”刘玲连忙点头道。

    接着张远又对李兵兵道:“还有你,把陶兰送到家,你就算完场任务了。家里还有父母等着你回家过年呢,眼前任务完成在望,你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是急切的。”

    “知道了,导演。”

    两人都是科班出身的演员,又有影视剧拍摄的经验,张远这么细致一分析,立马就明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