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岁月1913-第3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社会一个交代,以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需要看到的一幕。

    接到命令陈果夫不敢怠慢,反正从王亚樵嘴里该挖的也挖的差不多了。人交出去也不影响之后的调查。

    王亚樵的案子太大,上*海地方法院的审判资格不够,但直接押往京城由于路途遥远也不安全,所以司法部决定从高级法院派人过来在上*海进行审判,所以这个临时关押点就不合适了。为了保证安全,经过交接,安全局把人交给了驻军和上*海警察局联合接手,把王亚樵单独送往龙华军事基地进行关押。

    处理完这些事,陈果夫留下部分人继续在上*海追查徐统雄和陈少白的下落,必须搞清楚他们两人在一月前的行踪和所接触的所有人。之后,他坐火车北上赶回了京城,直接向方子达汇报此案经过。

    几天后,京城的国务院,方子达在办公室抽了个时间接见了陈果夫听取汇报,当听完陈果夫对此案前后的调查和推论后,方子达一时间陷入了沉思,许久都没说话。

    大致情况通过电报方子达已有了解,可因为电报毕竟说不清楚,而且因为保密陈果夫在电报里也没说清楚具体的内幕,只不过提了提还有些方面需要继续调查。直到今日,方子达才听明白所有前因后果,这个结果让他很是惊讶,他没想到革命党烟消云散后居然还有人在掀风搅浪,而且其中一个还是大名鼎鼎的陈少白。

    抬眼看了下毕恭毕敬的陈果夫,方子达有些感慨这人才就是人才,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陈果夫在后世大名鼎鼎果然名不虚传。

    “就按你的思路去查吧,如果必要的话可以向情报局要求配合,我会和周元良打招呼的。”

    “谢谢总理。”陈果夫忍住内心的兴奋连忙应道,要知道和情报局还有周元良相比,他的安全局总是低了一头,一是他们之间的职位和身份,周元良是方子达的心腹老人,而且又是情报局局长,他陈果夫半道出家只是新人,职位也仅仅是个副局长。何况,无论是情报局还是安全局,其前身都是特工处,作为曾经掌握特工处的周元良的影响力也不是陈果夫能比拟的,情报局的资源更是远远多于安全局,在汇报前陈果夫还担心方子达听完汇报后会让他把这案子移交给情报局,谁想到方子达居然要求继续由自己负责,并且还能调动情报局的资源为安全局作配合,这表示在这案子中他陈果夫的能力已经被方子达认可了。

    陈果夫走后,方子达独自琢磨了一会儿,这事还真是扑朔迷离,要搞明白经过也只有等陈果夫查个水落石出才能知道了。不过在陈果夫汇报过程中,方子达听到顾阿毛的名字后心里阵阵惊愕,他万万没想到顾阿毛这人也会冒出来,至于此人加入安全局究竟是好还是坏,方子达自己也不清楚,只有有待慢慢考查再看,所以他对于顾阿毛也没任何表态,全权交给陈果夫处理。

    陈果夫回京后没几天时间,第一批从欧洲过来的人员就抵达了中国。对于这些技术工人、军人、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安置工作中国政府早就做好了准备,可就算这样也让各方面忙忙碌碌折腾了好些天。

    中国自满清以来就向外派出留学生,其中有公派也有私人留学,这些留学生中分为三类,最大一类是以留日学生为主。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日本战胜中国取得胜利,为了学习战胜国的经验,再加上中日一衣带水交通便利,所以前往日本东渡的留学生比比皆是,这些人里在内阁就有几位,比如外交总长曹汝霖等。其二,是留学美国的留美学生,用庚子赔款资助留学生是美国当年的国策,而且这批留学生中大多都是出于名校,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留日学生相比这些人是精英中的精英,但因为某些原因,这些人大多只担任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加上人数比不上留日学生,在政府中比重并不高,内阁中也仅仅只有一位,那就是交通部的梁敦彦。

    除了以上两系,还有一系是留欧学生。留欧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满清时期洋务运动开展时派往欧洲,尤其是英国学习海军的北洋系,另一种是后来私人赴欧留学的留学生。这些人里北洋系几乎全是军事人员,而且年龄也很大了,至于私人赴欧留学的只占极少部分,所以和以上两系相比,这系是最薄弱的。

    这三类留学生同样分成三派,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劣势。但总的来说,无论是那一系那一派,对于欧洲强国的德国都是很佩服的,但因为留学经历原因,国内懂得德语的专业人士并不多,在安置工作中最困难的就是语言不通,因为沟通问题甚至还闹出了些小矛盾,幸好解决的快,要不然非得出事不可。

    这个情况很快就汇报到了方子达这边,廖仲恺作为主持这事的负责人要求政府尽快多派能听能说德语的人才帮助安置工作。对这个要求,方子达一时间头大如斗,他又不是孙悟空,哪里变得出这些人?国内说日文,说英语甚至法语的人倒能找出大把,但精通德语的凤毛麟角啊。

    最后,还是杨永泰脑子灵活给方子达出了个主意。他提到由于中央军校一直有德国教官的情况,所以建议让中央军校的学生和教官协助安置,以保证沟通顺利。

    这建议让方子达眼睛一亮,顿时连连叫好,他马上让杨永泰去安排,同时给国防部打了个电话。一天后,几百个懂德语的学员和教官,甚至包括在中国生活了几年的德国教官就从保定赶往天*津等地,随着他们的到来,安置工作终于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其效率一下提高了许多。(。。)

    。。。

第三卷 大炮开兮轰他娘 第三百四十三章 欧战的收尾() 
安置工作在这些学员和教官的到来暂时走上了轨道,可语言问题还是得尽快解决,要不然这些德国人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根本无法正常生活,就算安置了岗位,和中国同事之间的交流同样是紧迫的。

    如果长期以往下去,这些德国人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本就是从万里之外的欧洲来到陌生的东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让人产生孤独感是显而易见的,时间短了还好,时间一长德国人和中国人之间就会很自然地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这个结果是方子达绝对不愿意看见的。

    他需要这些德国人,无论是技术工人还是工程师,或者军官和科学家,在短时间内和他们的中国同事打成一片,剔除肤色、种族的影响,成为一股让国家发展起来的动力。所以,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是首要任务,方子达甚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高素质的德国人中有一大部分能够加入中国籍,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就此,在安置工作进行时,方子达就把这事摆到了首要地位,趁着这些人员还有半个多月过渡期的机会,在各安置地点开设了中文强化培训班,从各处调用了懂得德语的老师为这些德国人上课,别的不说,至少要在这个时间内让德国人学会一些日常用语,能达到简单交流的地步。

    另外,除研究机构、军队中稍好些,其余各企业方面也开设了德语培训班,让将来和这些德国人公事的中国工人、技术人员等等也学会部分德语。双管齐下,想来到时候有这些基础,双方的融合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随着一批又批的德国人到来,这个程序逐渐成了正式规定。直到年末。政府几乎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这上面,直到首批德国人陆续走上他们的岗位,并开始和中国同事一起工作,这工作的强度才慢慢减弱。

    1919年12月31日,这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恰巧也是最后一批从欧洲来华人员抵达的日子。自此。由中国招募的,数量庞大的德国各方人员全部到位,而且随着人员的抵达,同时还从欧洲运来了大批拆卸的工厂、设备等物资。

    方子达计划中的几大工业城市也在几月前开始兴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明年5月左右就能部分投入。这么快的速度还多亏了一些技术精湛、工作认真的德国人员,在他们的帮助和中国人的努力下,每当物资抵达口岸后,就根据早就做好的计划分别运往目的。然后再安装、保养、维护、调试。在这其中,中国技工们也大长见识,要知道以前有些人虽然在洋人或者其他工厂里干过,可对于技术方面工厂聘请的洋人技师总是藏藏掩掩,要想学到东西除了偷学或靠自己摸索外别无他法。而如今这些德国技师个个工艺高超,而且还肯倾囊相授,这让中国工人们简直欣喜若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