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家养小首辅-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赵氏,对方可能嫌她又老又脏,浪费米粮,反正也卖不出去,就没要她。

    薛青柏都听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就这赵氏还让儿子送她去麻风所,想找薛青山问问清楚。这一次薛青柏没顺着她,而是将她带了回去,又让人去给薛青槐传话,赶紧回来。

    等薛青槐回去,面对的就是再一次被气过去的老爷子。

    请了大夫来,可薛老爷子一直没醒,大夫说让他们心里有个准备,恐怕是人要不行了。

    自此,赵氏才知道害怕,扑在老头子身上就是一顿哭。

    薛族长收到消息赶来,气得七窍生烟,让人把赵氏关起来。又让大夫一定要保住薛老爷子的命,能保一天是一天。

    那会儿薛庭儴正在考第三场,薛族长不知道这些科举的道道,只知道若是家里死了人,就不能下场考试了。反正不管怎么样,哪怕是瞒,也得让薛庭儴把这一次考完。

    后来薛老爷子咽了气,薛族长还依旧命人每天进进出出帮忙,佯装一副老爷子只是病了,人还没死的假象。

    一直到九月底,眼见实在瞒不住了,薛族长才命人报丧。

    所以当薛庭儴回了家来,面对的就是满屋子的白和怎么都掩盖不了的尸臭味儿。就这还是招儿掏了高价钱买了冰,一直冰着,才会是这样。

    本来按理说早该发丧的,可薛族长说读书人重孝道,若是薛庭儴下场的时候,把他爷给埋了,唯恐坏了名声。

    这边匆匆忙忙祭拜了下,那边就把薛老爷子拉去埋了。埋在薛家的祖坟里,棺材刚放下去,县里报喜的人来了。

    解元!解元老爷!薛庭儴中举了,薛家终于有人中举了!

    因为听说薛庭儴在山上,报喜的人就和徐县令找上了山。

    “捷报,夏县湖阳乡薛庭儴薛老爷,喜中为嘉成六年山西乡试第一名,解元!”

    本来该是充满了喜悦的声音,因为解元老爷家里有丧,而显得有几分收敛。在满山头的坟上,还对着一口即将埋上的棺材报喜,这报喜人大抵也是第一回,多少有些怵得慌。

    若不是徐县令跟着,估计再多的赏钱,这人也得扭头跑。

    薛族长满脸哀恸,半掩着老脸:“连兴,你该瞑目了。瞧瞧你一直撑着等着,不就是等这一日。”

    徐县令安慰道:“老人家,节哀。”

    “大人,你看着本身多好的喜事,偏偏我这老弟弟家里的婆娘不懂事,硬生生把老头子给”

    剩下的话,薛族长没说,徐县令也知道是什么。薛翠娥被人拐了的事,是去衙门里报案了的。

    感叹的同时,徐县令也不得不承认这老头是个聪明人,时时刻刻都在维护薛庭儴的名声,生怕让人误会祖父病重,做孙子的罔顾孝道下场赴考。抑或是当祖父的本就死了,只是家里一直瞒着。

    不过不管是什么样,徐县令都没兴趣知道,他只知道薛庭儴可惜了。

    本来以薛庭儴的水平,来年二月赴会试,必能中了进士。如今却因为身上有孝,只能下次再考,可错过这一次,就要再等三年了。

    “庭儴,你也多多节哀。”徐县令走上前来,拍了拍匆忙穿了一身孝衣,立在坟前似乎极为悲痛的薛庭儴。

    “谢大人专门跑这一趟。”

    “应该的。”

    眼见到了吉时,棺木该填土了,一行人便往山下走去。

    薛庭儴和徐县令并行,一面走着,一面说话。

    “不知今后有什么打算?”

    薛庭儴哂然一笑,道:“戴孝之中,不能四处行走,而内子如今正身怀六甲,我当是在家中陪内子待产。当然学问不能再拉下,以待下次开科。”

    “以你的才华必是手到擒来,进士及第。”

    “先提前谢过大人的吉言了。”

第118章() 
==第一百一十八章==

    今日;余庆村的村头忙的是热火朝天。

    明明是农忙之时;村民们没有下地干活儿;反倒在村头忙上了。有那附近村的村民好奇上前看一眼;才发现这些村民竟是忙着挖坑;往里面埋东西。

    埋的那东西看起来怪模怪样;反正以村民们的见识;是不知道什么东西,问了人家也不说,只说过几日就知道了。

    等再过两日去看——

    嘿;村头竟是竖起了一根高约五丈些许的旗杆。基座是旗杆夹石,上有两个菱形孔,旗杆是用很粗的杉木做成的;旗杆下半部分也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石上的孔一致,中间用木销将旗杆与旗杆夹连接起来。

    最令人奇特的是;那旗杆跟一般旗杆不一样;其上有一个八角四方斗。

    许多人都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有那些有见识的村民知晓;这是余庆村出了什么不得了的人物。

    到了挂功名旗的那一日;余庆村这里十分安静,既没有放鞭请酒;也没有呼朋喝友,只有薛姓一族的人都到场了;密密麻麻围在村头。

    旗杆下摆着供桌;上面有一应祭祀之物。薛庭儴和薛族长站在最前面,一旁还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耄老,两人上香祭过后,有人捧来一个装了红漆的碗,并一根狼毫笔。

    “庭儴,你来!按理说这需得族中有声望的长辈为你而书,可咱们薛家根基浅,你是咱们族里最出息的人,字也是写的最好,所以还是你来。希望自你而起,咱们薛家能越来越兴旺,多出几个有功名的读书人,造福乡里后辈。”

    薛庭儴并没有拒绝,微微颔首,便拿起那根蘸足了红漆的狼毫笔。

    这笔杆有些粗,与他惯常用的不同,所以有些不顺手。不过他的手还是很稳,就是稍有些谨慎,等毫笔上多余的红漆都落掉,才猛地抬手在旗杆夹石上写着。

    不多时,就见旗杆夹石上多出了两行大字——

    嘉成六年丙午科乡试,中第一名解元薛庭儴。于嘉成六年秋立。

    这些字龙飞凤舞,颇有一股凌云之气冲破云霄。不过在场的大多人都不识字,即使识字也是很粗浅,自然看不出这字里的蕴意。只知道很好看,看起来真有气势。

    “挂旗喽!”

    随着一声呼喊,有号角声响起。

    因为薛庭儴身上有孝,不能摆酒庆贺,为了今日的大事,薛族长可是和族里人商量很久,一定要弄出些气势来。像这些过场,就是族里商量出来的。

    随着号角声响起,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隐约听见,正想着发生了什么事,就见不远处有什么东西徐徐升起了。

    因为隔得太远,也看不清楚,只知道是余庆村方向的,便有人好奇的找了过来。尤其是上水村和下水村的村民,离余庆村近,人还没走到地方,就看见余庆村的村头立着个怪家伙。

    上面挂了一面红边黄地儿的大旗,旗上丹书了几个大字——

    嘉成六年丙午科乡试,中第一名解元。

    赫,村民不懂解元是啥,有人认识旗杆,还有的认识字,知道这是余庆村出举人。

    一时间,这个消息以龙卷风的速度,传遍了附近十里八村。

    许多村的村民都结伴来看这功名旗杆,如今经过别人的解说,大家都知道这功名旗杆是干什么的了。秀才不能立,当是中了举人,中了进士,家里有了大官,才能立一个旗杆。

    这是薛家的光耀,人老八辈走出去的谈资。

    以前薛家人可没有这样的待遇,如今走出去一说是薛举人的那个‘薛’,旁人格外高看一眼。不光如此,出去走亲戚吃酒,那都是头等的待遇,坐上席。

    自然多的是人想见见薛举人到底长啥样,可别人都说了,本来县里是要给薛举人摆酒庆贺的,薛氏的族里也是这么打算,可事逢不凑巧,薛举人的祖父过世了。

    读书人特别讲究这些礼仪孝道什么的,所以薛举人如今闭门在家。

    大家一听说这样,格外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于是薛举人是个大孝子大孝孙的名声就这么流传了出去。甚至连徐县令在县里,都有所耳闻。

    如今余庆村的功名旗,成了远近闻名的一景。

    时不时总有风闻名头的村民过来看,还有附近村的人,因为离余庆村近,也格外觉得荣光。家里有什么亲朋好友来了,总要领着人家来观赏观赏,一是开开眼界,二来也是沾沾举人老爷的仙气。

    当然,这些不过是浮在面子上的,对于乡下人来说,再没有什么比种田不交税更来得实际。

    一个举人可免五百亩地的苛捐杂税,薛氏一族所有族人加起来也不过只有两百多亩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